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专利文献132991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湖广填四川的相关文献由191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权生、陈世松、任桂园等。

湖广填四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7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132991 占比:99.86%

总计:133178篇

湖广填四川—发文趋势图

湖广填四川

-研究学者

  • 黄权生
  • 陈世松
  • 任桂园
  • 李映发
  • 李豫川
  • 罗晓欢
  • 凌礼潮
  • 孙晓芬
  • 张学君
  • 更多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学君
    • 摘要: 张氏陵园位于今绵阳市三台县永明镇石碑垭村(碑称"梓北之木兰沟"或"潼川府三台县北路毕月乡木兰沟")。该村现有居民八十余户,四百余口;其中张姓六十余户,三百余口。因系笔者祖籍,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曾多次造访,抄录墓碑碑文、祖祠牌匾,访问父老乡亲,接待者有老辈张文孝、张文杰、张文怀。2004年3月10日,再次携妻女前往祖籍,同行者有大姐张学芳、姐夫杨友惠、二姐张学秀、堂兄张学元、堂姐张学芳(同名)。此行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将所有文物资料摄影保存。这次接待者有张文杰(其父张德阳)、张文怀(其父张德平)、张学刚(其父张文孝,其祖张德炳)。我父张文成、祖父张德仁,是木兰沟张氏家族的直系。凡碑文起首、提行文字,均作首行处理;各家支后裔人名,依碑文排序;凡碑文中漫漶不清的字迹均加上方框代之,以示缺略。
    • 江攀
    • 摘要: 明末清初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对巴蜀地区的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首先以方言为线索区分巴蜀土著与移民之别,结合历史图像和田野调查找到巴蜀土著风土宅院的原型,并发现移民在巴蜀地区的营建带有原乡风土建筑的特征,据此文章尝试对巴蜀地区的宅院进行分类,认为主要存在三种基型,分别与土著、两湖移民和客家移民相对应;这三种基型的形成及其在巴蜀的衍化过程,反映了不同方言片区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土著与移民的交流,以及移民对巴蜀地方条件的适应。文章最后以重庆江津陈宅为例,经过分析发现过廊这一关键空间是由陈氏原乡湘中地区游亭空间衍化而形成的,可作为移民文化对巴蜀地区原有建筑产生影响的有力证据。
    • 陶灵
    • 摘要: 渝东北一带人家吃团年饭,不一定非得在农历腊月三十这天,腊月二十以后选一个空闲点的日子就成,太早了没过年的气氛。但团年的具体时间,以前的人却很讲究。小时候,与我同街的一户梁姓人家,腊月三十凌晨,天黑漆漆的时候开始团年,一直吃到天亮,意为"越团越亮"。听梁家老人摆龙门阵,其祖先是"湖广填四川"时迁移而来,起程那天正是腊月三十,天没亮就吃饭上路。为纪念这个日子,梁家凌晨开始团年的习俗一直沿袭下来。
    • 摘要: 古有传奇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鬼神皆怕;今有川剧变脸千变万化,神秘莫测。同学们,你们看过川剧变脸吗?话说清乾隆、嘉庆年间,每至逢年过节之际,在四川乡镇村落、码头处林立的庙堂都会搭起戏台以示庆祝。久而久之,川剧就在街头巷尾之中渐成气候。清代“湖广填四川”,为蜀地的文化带来了诸多新元素,昆、高、胡、弹、灯,诸腔戏班汇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净、末、丑,同时亮相于茶馆的小戏台之上,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才改称“川剧”。
    • 摘要: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记忆。这些记忆,需要物质的载体予以呈现,11月5日开街的南岸区龙门浩老街·下浩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龙门浩的发展,与重庆这座城市的时代命运紧密相连。这是因为龙门浩经历过“湖广填四川”“重庆开埠”“抗战内迁”等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法国永兴洋行、武昌中华大学旧址、比利时领馆、温家院子、美国大使馆武官处等老建筑。
    • 刘光香
    • 摘要: 清末民初,在四川西南地区的沱江岸边,住着一户普通又特殊的门姓农户。他们用神鞭惩恶扬善,维护了一方安稳。让沱江岸边的老百姓,过上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门家在当地属于独门独姓。听说是从湖广填四川来的。门家夫妻有一儿一女。儿子叫门大虎,长得虎背熊腰,给人一个高大威猛的形象。
    • 梅蓝心
    • 摘要: 清康熙年间,因四川连年战乱,人口急剧减少,官府又采取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措施,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批湖广老百姓迁入四川。一日,在湖南与四川接壤的地方,从邵阳一路向西而行的一户李姓家族中,当家人李老先生终因体力不支又受了凉,开始有了腹泻、发热等症状。因没有郎中医治,两日后,茶饭不思的李老先生已经气若游丝。看样子,是再也不能经受路途奔波了,一大家子只好在原地支锅搭架。
    • 朱江(文/图)
    • 摘要: 开江豆笋又名豆筋,是我的家乡四川省开江县的特产。开江豆笋传统制作技艺产生并流传于开江县的新宁镇、普安镇和甘裳镇,这一独特的手工技艺源于清朝“湖广填四川”时期。据1989年编撰的《开江县志》记载:“……最早产于甘裳镇的白杨鲁家沟。其品种有大豆笋、签子豆笋两种3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营养丰富,适用于素炒、杂烩、油炸或卤制,色味鲜美,毗邻各县,颇负盛名,远销渝、万等地。”
    • 陈世松
    • 摘要: 巴蜀语言文化习俗有四个特点,即好用比喻,爱发惊叹语,好用讽刺语言,俗语中有雅言.秦汉以后巴蜀方言渐融入中原汉语体系中.经过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的文化融合,四川方言逐渐趋同于四川官话,"湖广话"成为本区占主导地位的汉语方言.与此同时,本区还出现了两种非官话方言——客家方言和湘方言,并形成与之相应的客家方言岛和湘方言岛.
    • 罗晓欢
    • 摘要: 修建地上仿木结构石质墓葬建筑,是川、渝等西南地区明清时期重要的丧葬习俗,这些阴宅与土地庙、字库塔、祠堂等建筑共同构成了传统乡村聚落的人文景观。大量的田野考察发现,处于村落公共空间中的墓葬建筑,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石构建筑的特殊营建技艺,建筑上大量的雕刻彩绘纹饰、各类戏曲故事、乡绅文人撰书的碑刻书法,实质上也成为了文化传播和观念传习的重要场所,更是实现乡村教化和乡风文明传承的重要力量。本文围绕对四川通江县铁佛镇熨斗坪村的蒲氏清代家族墓地的实地考察,试图挖掘“湖广填四川”移民地区传统乡村的人文遗存,同时呈现传统乡村面临的当代境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