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
渭水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地理、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黄河.黄土.黄种人、人文杂志、殷都学刊等;
渭水的相关文献由169位作者贡献,包括鹿习健、孟庆云、张沛等。
渭水
-研究学者
- 鹿习健
- 孟庆云
- 张沛
- 张筱衡
- 杨东晨
- 柳成荫
- 王丕忠
- 王学理
- 郭昕
- bobo
- 丁寿亭
- 丁恣然1
- 于平
- 何敬君
- 冀荣德
- 冬林
- 冯占宇
- 冯实
- 凌然
- 凡夫
- 刘博
- 刘志杰
- 刘晓勇
- 刘爱平
- 刘畅
- 华丽
- 卞毓方
- 危笑
- 古风
- 史念海
- 叶雪松
- 吕世宏
- 吴从祥
- 吴俊刚
- 吴竞志
- 周申(绘画)
- 唐丰
- 夏锡远
- 姚维荣
- 孙世娥
- 孙华磊
- 孙铁山
- 安正发
- 官波舟
- 官竹寒
- 寿韶峰
- 尤秈
- 屈善施
- 崔修建
- 席龙飞
-
-
-
鹿习健
-
-
摘要:
西汉渭城县自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更名渭城至东汉建武六年(30年)省入长安县,共计沿用134年。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现材料,推定渭城县南界为渭水、东界是兰池东缘、北界自秦咸阳城北壕沟向西延伸至平帝康陵北部、西界沿马牧泽东缘—咸阳原南缘—延陵西向北至石羊村。县界总长度约81.5千米,合围总面积约208.8平方千米。
-
-
危笑;
李红裹(指导)
-
-
摘要:
一派诚心护帝灵,谁言土偶不无情。龙骑北去咸京远,阵势东临渭水明。芝罘(fú)射鱼服毒蟒,岱宗封石惹雷霆。何甘为鬼九泉下?抖落黄尘举世惊!若欲了解秦俑之魅力,且听我细细道来……秦始皇陵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不仅历史悠久,它的由来也很有意思。当年,秦始皇下诏书令李斯提前召集数千对童男童女为他殉葬,李斯见了诏书吓得魂飞魄散,想着埋这么多人殉葬必将引起动乱啊!
-
-
梁东海
-
-
摘要:
三秦要道、渭水之南的陕西渭南,地处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样地之一,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将相故里之美誉。距今约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曾在此繁衍生息。“大荔人”头骨化石是距今约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化石,“禹门口洞穴堆积”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沙苑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先后在此发掘,追根溯源,其影响深远。
-
-
鹿习健
-
-
摘要:
两汉京兆霸陵县(邑)承袭秦芷阳而来,自“文帝九年(前171)以芷阳乡为霸陵”至曹魏正始五年(244)改为霸城县,前后共计沿用415年。西汉景帝时将部分辖地划出分置南陵县(邑),东汉时期南陵县(邑)并入杜陵县,使霸陵县(邑)南界稍有变迁。以文献记载为基础,结合地形地貌及考古材料,初步考定两汉京兆霸陵县(邑)四界,东、北、西、南县界分别为铜人原东边缘、渭水、白鹿原荆峪沟(鲸鱼沟)、魏家寨及长乐坡一线,大体符合“山川形便”的划界原则。
-
-
鹿习健
-
-
摘要:
两汉京兆霸陵县(邑)承袭秦芷阳而来,自"文帝九年(前171)以芷阳乡为霸陵"至曹魏正始五年(244)改为霸城县,前后共计沿用415年.西汉景帝时将部分辖地划出分置南陵县(邑),东汉时期南陵县(邑)并入杜陵县,使霸陵县(邑)南界稍有变迁.以文献记载为基础,结合地形地貌及考古材料,初步考定两汉京兆霸陵县(邑)四界,东、北、西、南县界分别为铜人原东边缘、渭水、白鹿原荆峪沟(鲸鱼沟)、魏家寨及长乐坡一线,大体符合"山川形便"的划界原则.
-
-
bobo;
无
-
-
摘要:
“少华苍苍,渭水泱泱,君子之风,与之久长。”这是少华山绝顶石槽岩壁上古代游人的题诗。登临少华山,绿树滴翠,群峰竞秀。蜿顿盘旋的玻璃栈道如蛟龙穿山,气势恢宏。云雾混合着花的芬芳,伴着清风,在山野间弥漫。
-
-
行向辉
-
-
摘要: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岐山古称"西岐",至于岐下。"岐山古称"西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周文化的发祥地、周王朝最初的"京畿之地",是《黄帝内经》《周易》的诞生地。"凤凰鸣矣,于彼高冈",岐山县西北之山名曰凤凰山,山下有周公庙。庙内有周公殿、召公殿、太公殿,姜嫄祠、后稷祠等,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是中国同类建筑中存世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周公庙。
-
-
置我山窗
-
-
摘要:
达奚震是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的将领,十分勇猛,被形容是“走及奔马,臂力过人”。一天,西魏的掌权者宇文泰带着包括达奚震在内的将士们在渭水北岸打猎,一只兔子从宇文泰面前跳过。将士们竞相追逐时,达奚震的马突然扑倒在地。眼看达奚震也要摔倒,但见他立刻稳住身形,迅速奔跑并射箭,最终射中了兔子。
-
-
席龙飞
-
-
摘要: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河运。在历史文献中有关于汴河的“歇艎支江船”和黄河的“上门填阙船”的记载,同时还指出,在江、汴、河、渭不同水系实际上有不同的船型。考古发掘成果认为,扬州施桥唐船和柳孜运河的4号沉船当是汴河的“受千斛”的“歇艎支江船”。但因为无考古发掘成果,迄今对“上门填阙船”仍不知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