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汴河

汴河

汴河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9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348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黄河.黄土.黄种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黄河与河南论坛暨黄河文化专题研讨会、中国近代水利史学术讨论会、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等;汴河的相关文献由18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成恩、井红波、杨钰侠等。

汴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 占比:7.7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2348 占比:92.19%

总计:2547篇

汴河—发文趋势图

汴河

-研究学者

  • 李成恩
  • 井红波
  • 杨钰侠
  • 张建
  • 黎沛虹
  • 任晓勇
  • 吴钩
  • 孙烨
  • 宋立
  • 张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师立
    • 摘要: 北宋科学家沈括与大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主持过治理汴河工程,发明了分层筑堰测量法。他的著作《梦溪笔谈》详细记录了最早的复式船闸真州闸的修建过程及价值作用,成为中国大运河河工技术领先于欧洲的有力例证。
    • 李秀如
    • 摘要: 汴河作为唐代重要的航运水道,颇受唐代诗人的重视并常以入诗。初盛唐时汴河航运功能逐步增强,汴水诗数量较少且多为即景之作;中唐的几度兴衰也影响到汴河两岸的社会生活,此时期的汴水诗以现实题材为主;晚唐社会动荡,汴河航运几近崩溃,反思题材的咏史诗大量出现,成为汴水诗创作的主流。唐代汴水诗主要呈现了宏阔清丽的自然景观及盛衰更替的社会景观;汴水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汴堤柳”、“孤舟”与“龙舟”,以及一些边地意象;其艺术特色多是以直白晓畅的语言勾勒出自然清新的意境,以及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抒发沉郁凄婉的情感。
    • 王尚
    • 摘要: 黄河支流统称“河”,长江支流也是“江”在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范围内,北方的,多在黄河支流汴河、洮河、汾河、洛河都是河。南方的,多在长江支流的汉江、湘江、乌江、岷江,皆是江。古人视支流同干流,称黄河为河,也把黄河支流认作河。《尚书·禹贡》中说,大禹治水成功,“九河既导”,就是挖通了黄河的九个支流。
    • 狐狸家
    • 摘要: 又宽又长的汴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人们沿河而居,在河边洗衣、洗菜,从河里打水、捕鱼。
    • 高红艳
    • 摘要: 2016年夏天,我在德国的海德堡游览,在内卡尔河边漫步,跨过古老的石桥,走向“哲学家小道”。异国的气息,时空的交错刺激着我的感官和思绪,我不禁想到我居住的皖北小城,我经常散步的沱河、汴河。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没有故土观念的人,而彼时,站在内卡尔河边,我对那个叫宿州,经常被戏称为“虚线”的小城以及流经小城的河流产生了类似故乡的情感,似乎故乡只有在与异国、异地的对照中才能得以印证。
    • 永辉
    • 摘要: 北宋宣和年间,初春,二位行者赶着一队毛驴满载货物沿汴河向京城缓缓前行,河道沿着开封城延伸开来,天气还未丢掉最后的凉意,树木刚刚挂上新绿。循大宋惯例,清明时节,汴河口会开闸放水,黄河经运河的连接再次沟通汴河,开封城便与大宋各地连成一体。有了水运的便利,东南等待已久的货船逆流而上,万千物资再次汇集到国都开封。
    • 不小可
    • 摘要: 曾有汉学家将宋朝誉为“现代的拂晓时辰”,而《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就从一个拂晓时分拉开了序幕—城郊,几只驮着煤炭的毛驴悠悠踱步,开启了郊区往市中心输送生活物资的又一个寻常早晨。城郊的荒寂渐渐被市区的热闹取代,在走过一支迎亲花轿队伍之后,一个人声鼎沸的码头出现在眼前—船夫、纤夫、搬运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干着自己的营生,这条漕运发达的汴河,每年光是运米进京就可达数百万石。
    • 包伟柯(文/图)
    • 摘要: 河南省境内有隋唐大运河体系的通济渠、永济渠(卫河)和京杭大运河体系的会通河流经。其中,通济渠从空间上又可分为汴河段(通济渠东段河南部分)和洛河段(通济渠西段)两部分。通济渠汴河段始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水系,汉代疏凿汴渠,隋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唐代,通济渠改名广济渠,习惯上称汴渠、汴水或汴河
    • 席龙飞
    • 摘要: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河运。在历史文献中有关于汴河的“歇艎支江船”和黄河的“上门填阙船”的记载,同时还指出,在江、汴、河、渭不同水系实际上有不同的船型。考古发掘成果认为,扬州施桥唐船和柳孜运河的4号沉船当是汴河的“受千斛”的“歇艎支江船”。但因为无考古发掘成果,迄今对“上门填阙船”仍不知究竟。
    • 柴国生; 何金龙
    • 摘要: 北宋都城东京能源供给倚重汴河.北宋前期引黄入汴,冬春停运疏浚河道,又因气候变化造成大雪严寒天气频仍,严重影响东京能源供给,加剧供需矛盾,引发燃料荒,而百姓薪粮储备有限,因而数次致人畜大量冻饿而死.为保障东京能源安全,北宋朝廷导洛通汴,保障汴河四季畅通;推广利用煤炭,繁荣燃料贸易,增加燃料供给;建立燃料常平仓,增加储备,提升赈灾备荒能力.这些措施较好缓解了东京能源供需矛盾,避免了人畜冻饿而死状况的再发生,保障了东京发展繁荣的能源供给.对于今天城市能源安全保障,北宋朝廷的相关措施仍不失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