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渠
通济渠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地理、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专利文献63152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黄河.黄土.黄种人、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名城等;
通济渠的相关文献由100位作者贡献,包括任晓勇、刘希为、奚玥洁等。
通济渠—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3152篇
占比:99.85%
总计:63244篇
通济渠
-研究学者
- 任晓勇
- 刘希为
- 奚玥洁
- 朱燕燕
- 滕汉洋
- 熊帝兵
- 陈超
- 颜菲
- 马正林
- 严少飞
- 井德武
- 付先召
- 何孝荣
- 余敏辉
- 关存良
- 刘溪
- 包伟柯
- 包伟柯(文/图)
- 北风
- 单永玉
- 叶迂春
- 吴丹丹
- 周勇
- 周宝珠
- 周迎秋
- 周长太
- 姬兴华
- 孙尚维
- 孟方
- 宫希成
- 尹丛丛
- 嵇果煌
- 张万钧
- 张义丰
- 张强
- 张志云
- 张昌功
- 张爱存
- 张甦
- 张红樱
- 张辉
- 张骅
- 徐金星
- 慧慕
- 押沙龙
- 支小勇
- 方孝廉
- 晏金铭
- 曹坤梓
- 曹尔琴
-
-
严少飞;
王树声;
韩卫然
-
-
摘要:
宇文恺是隋代建筑、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杰出代表性人物,除了在都城规画、苑囿陵园及建筑营造方面的突出成就外,他在隋代运河的开凿过程中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过对历史文献及图志的详细梳理,对宇文恺在隋开皇四年(584年)主持大兴城北漕渠工程——广通渠,在开皇七年(587年)参与通济渠东段渠首工程一汴口堰(梁公堰,通济渠时期仍使用),在大业元年(605年)主持通济渠西段引水导流工程一上林西苑及月陂营筑等相关事迹进行分析研究,充分说明了宇文恺的水利工程才干及其对世界遗产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之隋代运河的贡献。
-
-
包伟柯
-
-
摘要:
通济渠永城段作为隋唐大运河汴河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起自河南永城马牧乡马庄村,与夏邑县接壤;东南流入安徽濉溪县境,止于永(城)宿(州)公路收费站东300米处。自西向东流经马牧、鄭阳、十八里、城关、侯岭等5个乡镇,总长53千米。2018年5-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永城市文物旅游局对通济渠永城段进行系统的调查勘探工作,确认了通济渠永城段流经线路、保存状况及其附属文化遗存分布情况,新发现了桥墩、沉船、古闸口等一批与运河运行密切相关的重要遗迹。
-
-
张甦
-
-
摘要:
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疏凿时间最早、历史文化最为丰富的大运河主要河段,然而对于通济渠的河道研究,由于受历史文献和考古挖掘制约,长期未能够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认识。通过泗县运河的考古勘探、挖掘情况的分析,从考古学视野研究泗县运河河道形态,为研究通济渠河道的历史文化情况提供重要支撑。
-
-
包伟柯(文/图)
-
-
摘要:
河南省境内有隋唐大运河体系的通济渠、永济渠(卫河)和京杭大运河体系的会通河流经。其中,通济渠从空间上又可分为汴河段(通济渠东段河南部分)和洛河段(通济渠西段)两部分。通济渠汴河段始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水系,汉代疏凿汴渠,隋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唐代,通济渠改名广济渠,习惯上称汴渠、汴水或汴河。
-
-
-
-
陈超
-
-
摘要:
大运河安徽段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收获颇丰,较为重要的遗址有柳孜运河遗址、西关运河遗址、木牌坊运河遗址等.通过分析构成运河文化因素的河道本体、桥梁、码头、木岸及邮驿递铺等重要遗迹,可知大运河安徽段通济渠不仅是"公家运漕"重要水道,还是"私行商旅"黄金水道,也是瓷器贸易的通道,应依据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特点,进一步做好发掘、保护和利用工作.
-
-
计白当黑
-
-
摘要: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东京汴梁附近的河渠决口。宋太宗闻讯,天刚亮就乘步辇出乾元门,亲入泥淖,行走百步,视察灾情。他对群臣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宋太宗为什么会为一条河渠亲临抢险抗灾现场呢?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掘隋唐大运河首期工程,运河将板渚,经鸿沟、蒗荡渠,睢水连为一体,北接黄河,南连淮河,流经豫、皖、苏等三省六市,全长6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汴河,也叫“通济渠”。宋太宗指的正是汴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