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灞河

灞河

灞河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专利文献2336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法治与社会、老年人、中国房地产业等; 灞河的相关文献由12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柳、解建仓、周维博等。

灞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3.35%

专利文献>

论文:2336 占比:96.65%

总计:2417篇

灞河—发文趋势图

灞河

-研究学者

  • 杨柳
  • 解建仓
  • 周维博
  • 徐晶
  • 杨川
  • 毛彦龙
  • 汪妮
  • 王亚萍
  • 王战平
  • 王浩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雷颖; 高德彬; 马学通; 李同录
    • 摘要: 为将灞河右岸岸坡综合治理工程中清除的河道疏浚底泥用作滨河沙坑回填处理材料,选用水泥、高分子吸水树脂(SAP)和三乙醇胺(TEA)对河道疏浚底泥进行固化改性处理,并对不同养护龄期的固化底泥进行了室内直剪试验和固结试验,探讨了固化底泥的强度与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固化底泥的峰值抗剪强度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大,水泥与0.5%SAP复合固化的底泥抗剪强度呈减小趋势,水泥与0.03%TEA复合固化的底泥抗剪强度呈增大的趋势;随着养护龄期的延长,固化底泥的压缩系数不断减小,且水泥与0.03%TEA复合固化的底泥压缩性能优于单一水泥固化的底泥,另外10%水泥与0.03%TEA复合固化底泥的压缩系数较单掺20%水泥的固化底泥小。该研究成果可为西安浐灞生态环境整治的废弃疏浚底泥再生利用提供依据。
    • 曹保前
    • 摘要: 通过对蓝田县灞河“2021·8·19”暴雨洪水分析,得出暴雨中心最大日降水量203.8 mm,为西安地区自1921年有记载以来最大日降雨量。灞河上游共有布置调查河段8处,其调查洪水均超过100年一遇。
    • 田美云
    • 摘要: 为有效应对洪水灾害突发事件,确保水文测站发生超标准洪永时能测得到报得出,有力支撑防洪减灾,依据水利部办公厅办水文函[2020]1193号《关于开展水文测站超标准洪水测报预案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分析灞河马渡王水文站测站特性、河流特性,测验河段水力工程特点对该站超标准洪水进行确定,并对发生超标准洪水时测报预案进行了确定。
    • 王喆; 连炎清; 李晓娜; 王璇; 方焱; 徐新涵
    • 摘要: 西安市浐灞河水资源丰富,但受周边市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开发的影响,水质较差。近年政府对浐灞河进行了重点治理,为观测其治理效果,以浐灞河下游河段为研究区,基于Sentinel-2卫星遥感影像,首先利用水体指数法提取了研究区河段水体,然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ANN)与随机森林法(RF)构建总氮(TN)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水质参数反演模型,获取了整个水域水质参数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ANN反演结果整体优于RF,ANN水质参数反演模型在该地区有良好的适用性,且精度满足模拟要求;研究区TN和COD Mn浓度值整体上分布较为均匀且波动较小,部分区域出现高值,同时TN与COD Mn也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规律,与沿岸和上游的人类活动有关。
    • 刘敏娜
    • 摘要: 通过对蓝田县灞河支流流峪河2021年8月19日发生的暴雨洪水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本次暴雨历时约13 h,流峪河流域平均降水量146.8 mm,分析确定为100年一遇;共调查洪水断面6处,经分析各调查断面洪水均为100年一遇。
    • 鹿习健
    • 摘要: 两汉京兆霸陵县(邑)承袭秦芷阳而来,自“文帝九年(前171)以芷阳乡为霸陵”至曹魏正始五年(244)改为霸城县,前后共计沿用415年。西汉景帝时将部分辖地划出分置南陵县(邑),东汉时期南陵县(邑)并入杜陵县,使霸陵县(邑)南界稍有变迁。以文献记载为基础,结合地形地貌及考古材料,初步考定两汉京兆霸陵县(邑)四界,东、北、西、南县界分别为铜人原东边缘、渭水、白鹿原荆峪沟(鲸鱼沟)、魏家寨及长乐坡一线,大体符合“山川形便”的划界原则。
    • 鹿习健
    • 摘要: 两汉京兆霸陵县(邑)承袭秦芷阳而来,自"文帝九年(前171)以芷阳乡为霸陵"至曹魏正始五年(244)改为霸城县,前后共计沿用415年.西汉景帝时将部分辖地划出分置南陵县(邑),东汉时期南陵县(邑)并入杜陵县,使霸陵县(邑)南界稍有变迁.以文献记载为基础,结合地形地貌及考古材料,初步考定两汉京兆霸陵县(邑)四界,东、北、西、南县界分别为铜人原东边缘、渭水、白鹿原荆峪沟(鲸鱼沟)、魏家寨及长乐坡一线,大体符合"山川形便"的划界原则.
    • 赵串串; 南洋; 王雪; 冯倩; 马欢
    • 摘要: [目的]探究灞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物总氮(TN)和总磷(TP)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年径流量的负荷关系,提出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规律,为流域规划治理提供思路。[方法]以1996年和2017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和2001-2017年灞河流域降雨数据为基准,基于GIS技术和AnnAGNPS模型开展现状模拟与情景设计。[结果]①相比1996年,2017年林地和耕地的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水域等面积增多;模拟结果显示建设用地产流定额增加,TN负荷定额增加,TP负荷定额增加;林地产流减少,TN负荷减少,TP负荷减少;水域的产流、TN和TP负荷基本无变化。②2017年建设用地TN污染负荷相比1996年(5.24 kg/hm^(2))增加到16.13 kg/hm^(2),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灞河流域近20 a城市非点源污染的严重性。③径流最大的区域是清峪河、灞河上游、清河以及辋川河这4个子流域。当径流值大于4.00×10^(8)t时,TN和TP污染物负荷处于高负荷状态。④辋川河、库峪、岱峪以及清峪这4个子流域的TP,TN负荷分布占到了灞河整个流域的50.32%,56.09%。[结论]目前非点源污染是灞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源,尤其要重视城市非点源污染。
    • 张敏慈(口述); 建彦民(口述); 张新英(整理)
    • 摘要: 黄河流域灵宝市境内有一条黄河支流叫灞河,灞河上有一条重要的人工天河——红线渠。这条渠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灵宝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的,它浇灌川口、阳店、大王三个乡镇10万亩农田,是重大的水利工 程为了长久发挥红线渠效益,当时的灵宝县成立了红线渠管理所,我们管理所的职工就成了这条人工水渠的守渠人。
    • 王雄文; 何旭
    • 摘要: 在长安八水之一的灞河东岸,有一座形似云朵的建筑,不规则的造型,流线形的墙体,银白色的墙面,这就是十四运配套工程,“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心工程“长安云”。在绿树的掩映下,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格外亮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