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区

生态区

生态区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850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经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5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01283篇;相关期刊514种,包括生态学报、种业导刊、中国棉花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年中国马铃薯大会、2015全国同位素制备及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第六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等;生态区的相关文献由1709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方、南丽丽、师尚礼等。

生态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5 占比:0.81%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1283 占比:99.18%

总计:102125篇

生态区—发文趋势图

生态区

-研究学者

  • 何方
  • 南丽丽
  • 师尚礼
  • 张洪程
  • 张耀文
  • 田建华
  • 刘淑云
  • 戴其根
  • 朱新强
  • 李殿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永刚; 刘彦; 候国庆; 杜晶
    • 摘要: 2017年与2018年引进10份饲用燕麦品种,分别在北疆不同海拔和气候条件下种植,以探明不同饲用燕麦品种的适宜种植带。结果表明,贝勒2号、牧王和美达适宜低海拔奎屯地区种植,贝勒2号、青海444、加燕2号和青引2号适宜高海拔冷凉的阿吾斯奇地区种植,牧王、太阳神和甜燕麦适宜低海拔高温地区种植,可用于复播。
    • 刘梦洁; 杨怡欣; 陈乐; 吴媛; 解嘉鑫; 曾勇军; 石庆华; 潘晓华
    • 摘要: 对6个优质晚籼稻品种在江西北部上高、中部吉安、南部赣州3个不同生态区下产量及品质的变化,灌浆结实期温度与产量、稻米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明确优质晚籼稻的生态适应性和稳产性。结果表明,随着纬度降低,各品种产量逐渐降低,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变优;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峰值粘度、崩解值以及糊化温度增加。优质晚籼稻产量主要受齐穗-成熟阶段的日最高温影响,外观品质主要受齐穗-成熟阶段的日最低温影响,直链淀粉含量主要受齐穗-齐穗后20 d的日最低温影响。优质晚籼稻在赣北地区种植能发挥产量优势,而在赣南地区种植则具有品质优势。
    • 刘其武; 张春龙; 刘美玲
    • 摘要: 南山国家公园作为南岭山地区域特征的代表,涵盖了我国中南部山地森椒湿地、草地三大典型生态系统。处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中国南方山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优先保护的生态区-长江流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关键地区。
    • 摘要: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是科技部于2021年3月批复建设,全国农业领域首批启动建设的3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中心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在全国典型盐碱地生态区设立了华南、华东、西北、东北4个区域中心。其中,东北中心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立足黑龙江,面向三省一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以培育寒地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为主线,集成全产业链开发模式,为国创中心寒地耐盐碱水稻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 崔帅; 刘烁然; 王寅; 夏晨真; 焉莉; 冯国忠; 高强
    • 摘要: 【目的】明确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含量状况及其分布差异,为区域作物合理施硫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吉林省不同生态区8种主要土壤类型的232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有效硫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不同类型土壤有效硫含量差异,并建立土壤有效硫和有机质、全氮的相关关系。【结果】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含量为5.8—40.7 mg·kg^(-1),均值为18.1 mg·kg^(-1),所有样本中缺硫和潜在缺硫的比例分别为27.2%和20.7%。空间分布上,土壤有效硫含量总体呈自东向西逐渐下降趋势,相应的缺硫发生率自东向西逐渐上升。东、中、西三大生态区的土壤有效硫含量均值(缺硫或潜在缺硫发生率)分别为22.3 mg·kg^(-1)(24.2%)、18.1 mg·kg^(-1)(40.0%)和14.3 mg·kg^(-1)(75.6%)。主要分布于东部湿润山区的白浆土、暗棕壤有效硫含量均值分别为22.1和22.0 mg·kg^(-1),缺硫或潜在缺硫样本分别占15.2%和28.3%;中部半湿润平原区的黑土、冲积土和草甸土有效硫含量均值分别为18.8、17.1和16.2 mg·kg^(-1),缺硫或潜在缺硫样本占比分别为37.9%、63.5%和55.5%;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的黑钙土、风沙土和盐碱土有效硫含量均值分别为11.9、14.0和13.9 mg·kg^(-1),缺硫或潜在缺硫风险较高,分别占比73.6%、73.3%和75.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和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均呈显著的对数相关关系,随着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增加,土壤有效硫含量也随之提升。【结论】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含量在不同区域和土壤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硫素缺乏现象也较为普遍,47.9%的土壤样本存在缺硫或潜在缺硫问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风沙土、盐碱土和黑钙土缺硫风险较高,在土壤培肥和作物管理中应注重硫素的补充。
    • 盛海君; 马泉; 蒋昕; 朱敏; 李天兵; 朱新开
    • 摘要: 为研究缓释肥在稻茬小麦上的高产高效施肥方式及其增产增效机制,推动缓释肥合理施肥技术在小麦高产高效及轻简化栽培中的广泛应用,以硫包衣缓释掺混肥(SCBF,N∶P_(2)O_(5)∶K_(2)O=26∶12∶12)和普通尿素(U,N 46.3%)为材料,设计6种施肥模式:尿素4次分施(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0%∶10%∶20%∶20%)对照(CK);100%N-SCBF基施(M1);60%N-SCBF基施+40%N-U拔节期追施(M2);60%N-SCBF基施+40%N-SCBF返青期追施(M3);M2模式减氮15%(M4);M3模式减氮15%(M5)。在江苏8个不同生态试验点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生态条件下各施肥模式的产量、氮效率和效益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生态试验点和施肥模式显著影响稻茬小麦的产量和氮效率,在等施氮量条件下,和尿素对照相比,缓释肥一次性基施模式(M1)平均增产-4.70%(-15.23%~4.49%),穗数、千粒重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呈下降趋势,虽追肥成本减少,但肥料成本增加和减产,效益降低1083.60元/hm^(2);缓释肥二次施用模式(M3)氮素合理供应,平均穗数和粒重均显著高于尿素对照,8个试验点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产,平均增产8.49%(1.07%~21.31%)、效益增收11.46%(-3.21%~43.50%);缓释肥与尿素配施模式(M2)较尿素对照平均增产3.11%(-2.21%~12.03%)、效益平均增收3.14%(-9.20%~19.01%)。减氮15%条件下,缓释肥二次施用减氮15%模式(M5)产量较尿素对照增加0.37%(-5.61%~10.76%)、效益增收1.65%(-19.05%~26.91%),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但显著提高了氮肥的农学利用率。综上所述,缓释肥一次基施虽然减少了人工成本,但产量和效益有所下降,在人工匮乏条件下推荐应用。缓释肥二次施用模式表现出较优的丰产性和稳定性,相比于传统施肥减少2次追肥,是稻茬小麦生产中值得推荐的缓释肥高产高效施肥方式;且在减氮15%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稳产性,实现了产量和氮效率的协调。
    • 杨宇尘; 夏原野; 闫志强; 汪磊; 闫秉春; 王镜博; 王祎玮; 栾金华; 徐海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MeJA调控不同生态区育成的粳稻品种花时性状的效果及其对株型性状的影响,为利用MeJA调控杂交亲本的花时,提高亚种间杂交稻的制种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来自不同生态区的35份粳稻品种为试材,于抽穗开花期喷施不同浓度的MeJA,调查不同生态区育成的粳稻品种对MeJA响应的差异及其对株型性状的影响.[结果]MeJA对不同生态区的粳稻花时性状均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与对照相比,处理后第一天,不同浓度MeJA处理下粳稻开花时间均显著提前,且随着MeJA浓度的升高,粳稻始花、盛花、终花均显著提前,始-盛持续时间、始-终持续时间均显著缩短.处理后第二天、第三天,MeJA调控效应快速消失,低浓度处理下始终有开花现象,高浓度、中浓度处理下无开花现象.不同生态区粳稻品种对MeJA调控的敏感性不同,其中,辽宁稻区粳稻品种的花时性状对MeJA的调控最为敏感;黑龙江稻区第三积温带的粳稻品种花时性状对MeJA的调控最为迟钝.喷施MeJA对不同生态区的粳稻株型性状有显著影响.株高、颈穗弯曲度随着MeJA浓度的升高而下降,各浓度处理与对照相比均差异显著;剑叶长、倒二叶长随MeJA浓度的升高而变长.[结论]MeJA对不同生态区的粳稻花时性状均有显著的促进效应.MeJA浓度越高,花时提前的效果越明显.各生态区粳稻对MeJA响应的敏感性存在差异.MeJA对粳稻株型性状有一定的影响.粳稻株高、穗颈弯曲度均随着MeJA浓度的升高而下降,且与对照差异显著.MeJA对粳稻其他株型性状的影响大多未达到显著水平.
    • 苗庆选; 郭满; 马海林; 李海云; 任爱芝; 张演义; 井大炜; 司东霞
    • 摘要: 为了解不同生态区核桃林地肥水管理现状和土壤肥力特征的差异,选择山东省山地、山前平原和平原3个生态区的典型核桃生产园进行肥水管理状况调查和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1)山地核桃灌水和施肥的农户占比分别为16.7%和29.2%,低于山前平原和平原区,管理粗放;施用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农户占比山前平原分别为67.0%、56.0%,平原区分别为80.0%和20%,山地没有有机肥料投入.(2)平原区养分投入总量1603 g/株,分别为山前平原和山地的1.2和10.1倍;平原区养分投入以氮为主,养分投入比例为1.0:0.5:0.5,山前平原和山地养分投入磷素最多,其次为氮,钾最少.(3)不同生态区0~20、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EC和pH等理化指标差异显著;山前平原0~20 cm土层的肥力等级为肥沃,山地20~40 cm土层为贫瘠,土壤肥力综合表现为山前平原>平原>山地.本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生态区核桃林地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提供参考.
    • 高峻; 李杰; 付晶; 鲍燕妮; 马施彤; 李巍岳; 郭鑫
    • 摘要: 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是泛第三极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等6国交界的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生态区和保护地分布开展研究.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总面积902843.76 km2,跨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全球重要的生物地理区域,分布有14个生态区,其中有55处保护地.保护地由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组成,主要分布在东喜马拉雅亚高山针叶林、喜马拉雅亚热带阔叶林和东喜马拉雅阔叶林3个生态区内,面积为159063.30 km2,占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总面积的17.62%.保护地中有41处国家公园,占保护地总数的74.5%;有25处为多国毗邻,占总数的45.45%.保护地的地理集中指数都大于完全平均分布值(37.796),空间分布呈集聚状态;其中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不均衡度高于国家公园,分布在中国,尼泊尔和印度三国境内.核密度分析显示中尼边境与中印边境区域的保护地分布集中度高.20世纪3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来各国建立保护地,目前已经形成全球著名的保护地集群带.对于进一步推进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国家公园跨境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