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淋巴水肿

淋巴水肿

淋巴水肿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6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5247篇;相关期刊449种,包括全科护理、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华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八届学术大会、第2届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足高峰论坛、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9届换届选举会议、2016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外科分会炎性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学组学术年会、第5届“现代技术在中医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七届学术大会等;淋巴水肿的相关文献由318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宁飞、张涤生、王蓓等。

淋巴水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6 占比:18.08%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54%

专利文献>

论文:5247 占比:81.37%

总计:6448篇

淋巴水肿—发文趋势图

淋巴水肿

-研究学者

  • 刘宁飞
  • 张涤生
  • 王蓓
  • 曹卫刚
  • 刘高明
  • 干季良
  • 沈文彬
  • 贾杰
  • 汪立
  • 王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立创; 徐浩; 马迎辉; 熊梦婷; 韩海慧; 鲍嘉敏; 翟伟韬; 梁倩倩
    • 摘要: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进程与关节腔内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但是免疫细胞如何参与并调控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改变的过程,目前仍未明确;另外,关节周围的淋巴管具有回流炎症因子、免疫细胞的功能,其与关节内微环境的改变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淋巴管回流功能与关节内免疫反应的相关性研究逐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目的:针对免疫调控淋巴回流功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方面进行综述.方法:以"类风湿关节炎、淋巴水肿、淋巴回流、淋巴系统"和"Rheumatoid arthritis,lymphoedema,lymphatic drainage,lymphatic system"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至2021年4月发表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67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 与结论:①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进程中存在淋巴回流障碍,严重者甚至并发四肢的淋巴水肿,靶向淋巴回流功能可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型干预措施.②许多研究发现微环境中的炎症反应可促进局部淋巴管生成,其中巨噬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α促使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内皮生长因子C,内皮生长因子C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使其增殖,淋巴管数量增加,淋巴回流代偿性增强.③长期的炎症反应又会抑制淋巴管平滑肌的收缩,其机制可能是淋巴管内皮细胞高表达一氧化氮合酶,促使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增加,继而影响了淋巴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④免疫调控淋巴回流方面,主要体现在淋巴管的生成,淋巴管的生成受巨噬细胞及T细胞的共同调节,现在已知的机制是巨噬细胞可分泌内皮生长因子C刺激淋巴管生成,而T细胞分泌γ-干扰素抑制淋巴管的过度增殖,但更具体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⑤除了基础研究外,早期很多的临床报道也指出,类风湿关节炎存在淋巴回流障碍的现象,即使在进行关节置换后,这种慢性的淋巴回流障碍也无法解决.⑥很多基础研究发现调控淋巴回流会延缓类风湿关节炎的进程,因此淋巴管有望成为治疗炎性疾病的新靶点,目前靶向治疗淋巴回流障碍的药物仍然较少,仅个别研究发现依那西普、B细胞耗竭或局部注射内皮生长因子C可改善淋巴回流,另外,中医药中具有除痹作用的药物对促进淋巴回流有较好的疗效,未来中药中的有效单体成分可能成为靶向促进淋巴回流的新型药物.
    • 李睿勰; 王泽华
    • 摘要: 宫颈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其主要的转移方式。系统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PLND)有助于改善早期宫颈癌患者生存,是根治性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PLND与多种术中、术后并发症有关,如血管、神经、输尿管、肠管损伤、输尿管阴道瘘、淋巴囊肿和下肢淋巴水肿等。本文概述了各种并发症的临床特点、防治措施及危险因素。
    • 杨三红; 邓呈亮
    • 摘要: 淋巴水肿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淋巴管输送功能障碍、淋巴回流受阻而引发的组织间隙病理性蛋白聚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血管化淋巴结移植(Vascularized lymph node transfer,VLNT)可显著缓解淋巴水肿、降低蜂窝组织炎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成为目前治疗淋巴水肿的优选方案,但其治疗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对VLNT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VLNT的治疗机制及术式更新提供动物模型参考。
    • 汪立; 刘宁飞; 陈佳佳; 高敏哲; 韩凌华
    • 摘要: 目的探讨肢体慢性淋巴水肿CDT(Complex decongestion therapy)治疗后低弹绷带使用时长对于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2016至今,对57例淋巴水肿患者按治疗结束后自我使用低弹绷带包扎时长(t)分为A(>1年)、B(0.5~1年)、C(<0.5年)3组。采用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组织水分,卷尺测量肢体周径。比较3组患者复诊时与治疗结束时水分和周径的变化。结果A组在维持肢体周径、水分方面明显优于B组和C组,B组则优于C组(P<0.05)。3组治疗后的丹毒发作频率均有改善,A组改善最为明显(P<0.05)。结论肢体慢性淋巴水肿患者在CDT治疗结束后应继续使用低弹绷带包扎患肢,坚持使用越久的患者长期疗效越好。
    • 沈航崇; 潘佳栋; 王欣
    • 摘要: 下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是临床研究中的难点和重点。严重的下肢淋巴水肿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极大。近年来,血管化淋巴结皮瓣移植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术方式,对重度下肢淋巴水肿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对血管化淋巴结皮瓣移植的作用机制、手术方式、辅助手段、常见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王朝霞; 路潜
    • 摘要: 从头颈部癌症患者淋巴水肿风险因素(包括肿瘤好发部位、肿瘤不同治疗方式、患者体重指数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评估(以主观评估结合临床客观检查为主),预防与治疗3个方面进行综述,提出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寻找早期预防策略、开展以随机对照和效果客观检测为主的大样本最佳治疗方案是今后研究重点。
    • 陈川; 潘佳栋; 黄耀鹏; 尹善青; 周贤挺; 王欣
    • 摘要: 目的探讨携带淋巴结的组织瓣移植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采用携带淋巴结的组织瓣移植治疗Ⅱ~Ⅲ期下肢淋巴水肿5例,皮瓣大小(10~30)cm×(4~9)cm,受区选择患肢小腿区,受区血管为胫前动脉及伴行静脉,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例皮瓣术后部分坏死,予以换药对症治疗后,创面瘢痕愈合,其余4例移植皮瓣顺利成活。术后随访0.5~2年,患肢周径于术后1个月及6个月平均减少0.84 cm及2.29 cm,术后未出现淋巴管炎,供区未出现淋巴漏及淋巴水肿。结论应用淋巴结皮瓣移植治疗肢体淋巴水肿近期疗效较好,供区无并发症,是早中期下肢淋巴水肿可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
    • 魏苗苗; 吴祥奎; 吴必华; 张天华; 李海; 肖顺娥; 魏在荣; 邓呈亮
    • 摘要: 目的探讨手动负压抽吸联合血管化淋巴结移植治疗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接受联合治疗的12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肢大腿采用手动负压抽吸减容,同时取锁骨上血管化淋巴结移植至患侧小腿。比较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变化;记录治疗前后丹毒发作情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变。结果患肢大腿抽取脂肪组织500~1200 mL,平均(917±196)mL。术后患肢周径明显减小(P<0.05)。治疗后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丹毒发作,主观症状均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手动负压抽吸联合血管化淋巴结移植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廖晓明; 蒋奕; 唐玮; 杨华伟; 姬逸男; 韦莉颖
    • 摘要: 目的探讨薄层血管化腹股沟淋巴结皮瓣移植联合反向淋巴显影在继发性上肢淋巴水肿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应用吲哚菁绿、美蓝双染法引导的反向淋巴显影术,制备薄层游离血管化腹股沟淋巴结皮瓣,切取后移植于患侧上肢,治疗乳腺癌术后继发性淋巴水肿患者5例。皮瓣约10 cm×5 cm大小,平均厚度约0.7 cm,切取供区淋巴结约2~3枚,术后随访7~15个月。结果5例皮瓣存活良好,淋巴结均存活。术后随访显示,患肢臂围均于1.5个月后出现明显缩小,供区无并发症。结论联合反向淋巴显影技术完成的薄层血管化淋巴结游离皮瓣移植治疗继发性上肢淋巴水肿疗效优良,明显改善患肢臃肿外形。
    • 石灵芳; 徐雅惠; 林朝春
    • 摘要: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BCRL)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20%~30%[1].患者会出现肿胀、活动受限、麻木等症状,对日常生活及社交工作造成困扰[2].综合消肿治疗(CDT)是目前使用最广、疗效最好的淋巴水肿治疗方法[3].它包括院内治疗期及居家维持期2个阶段[4].由于CDT无法解决患者淋巴引流能力降低的根本问题,故终生居家管理意义重大[5].然而,研究显示BCRL患者居家管理依从性低[6],故增进对BCRL患者居家管理情况的了解,将对患者维持治疗效果产生积极影响.目前,国内鲜见BCRL患者居家管理情况的报告,且患者的经历与体验难以用量性指标测量,因此本研究通过深入访谈了解BCRL患者居家管理体验,旨在为制订长期照护方案以提高患者居家管理效果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