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涎腺腺样囊性癌

涎腺腺样囊性癌

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1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口腔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4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33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九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研讨会、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中华口腔医学会第14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等;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相关文献由634位作者贡献,包括孙长伏、张斌、李晓光等。

涎腺腺样囊性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4 占比:78.54%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8.10%

专利文献>

论文:33 占比:13.36%

总计:247篇

涎腺腺样囊性癌—发文趋势图

涎腺腺样囊性癌

-研究学者

  • 孙长伏
  • 张斌
  • 李晓光
  • 王延秀
  • 葛明华
  • 黄汉
  • 李萍
  • 王玉新
  • 于涛
  • 凌志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龙琴(综述); 吴发印; 夏鹏(审校)
    • 摘要: 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其嗜神经侵袭和远处转移两大特殊生物学特征,导致其治疗难度大及预后不良。乙酰肝素酶(HPSE)与细胞外基质(ECM)及基底膜(BM)相互作用,并参与SACC细胞的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转移。HPSE与肿瘤的增殖、侵袭转移因果关系可为SACC的诊断及预后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 王苗; 杨艳; 余小蒙
    • 摘要: 涏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属于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术前易漏、误诊。ACC是以腺上皮、肌上皮细胞双相分化,具有管状、腺样和实性结构为特点,病程缓慢但长期预后不佳的涎腺恶性肿瘤[1]。ACC术前诊断较难,术中冷冻病理检查难以确诊[2]。由于ACC易出现复发和转移,局部大块切除是根治ACC的主要原则。因此,术前确诊对手术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本科室采用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检查并制作细胞块的方法,提高涎腺ACC的术前确诊率,现报道如下。
    • 李文健; 童磊; 王奇民; 韩红钰; 陈正岗
    • 摘要: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法尼基转移酶(FTase)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LM和SACC-83细胞迁移侵袭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针对人FTase基因序列设计构建3条小干扰RNA(si-RNA),采用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ACC-LM及SACC-83细胞,经脂质体瞬时转染技术抑制细胞FTase表达,分别命名为FTase-siRNA-1组、FTase-siRNA-2组、FTase-siRNA-3组,同时设置阴性对照组(NC-siRNA),空白对照组(仅加入转染试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FTase、HRAS的mRNA表达,选择沉默效率最高的FTase-siRNA进行后续实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FTase、HRAS、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65、磷酸化p65(Ser563)、上皮钙依赖黏附蛋白、波形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蛋白表达以及HRAS膜蛋白表达;Transwell小室及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FTase-siRNA-1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HRAS膜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但磷酸化AKT、磷酸化p65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与空白及阴性对照组相比,FTase-siRNA-1组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显著下降(P<0.05)。结论体外沉默FTase可有效抑制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LM和SACC-83的侵袭、迁移能力,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干扰HRAS膜蛋白的定位,调控RAS/PI3K/AKT/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介导EMT而实现。
    • 张璇; 马里程; 孙龙啸; 张磊
    • 摘要: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X非活性特异转录本(XIST)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细胞生长及顺铂(DDP)化疗敏感性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人SACC细胞系SACC-83、腺样囊性癌-2(ACC-2)和正常下颌下腺细胞HSG,建立DDP耐药SACC-83/DDP细胞。使用脂质体2000转染试剂分别将lncRNA XIST干扰质粒和miR-429 mimic/inhibitor转染到SACC-83和SACC-83/DDP细胞中。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细胞中lncRNA XIST和miR-429的mRNA表达水平。CCK-8法、克隆形成试验、TUNEL试验及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lncRNA XIST和miR-429对SACC细胞增殖、凋亡及DDP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测定验证lncRNA XIST与miR-429之间的靶向关系。结果lncRNA XIST在SACC细胞中高表达,干扰lncRNA XIST抑制SACC-83细胞和SACC-83/DDP增殖并促进其凋亡(P均<0.001)。miR-429在SACC细胞中表达降低,lncRNA XIST靶向负调节miR-429的表达。下调miR-429水平逆转了shRNA-XIST对SACC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DDP的耐药作用(P均<0.05)。结论干扰lncRNA XIST可通过上调miR-429抑制SACC细胞生长并提高DDP敏感性。
    • 杨永超; 安峰; 王钟华
    • 摘要: 目的:检测NRP1、TGF-β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的表达水平,分析NRP1、TGF-β1与SACC的癌症机制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方法:以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NRP1和TGF-β1在51例SACC组织、20例涎腺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在SACC组织中,NRP1和TGF-β1的阳性细胞表达率(62.7%和58.8%)均高于涎腺正常组织(35.0%和30.0%)(P0.05)。NRP1和TGF-β1在SACC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_(s)=0.344,P=0.014)。结论:NRP1、TGF-β1与SACC的病情发展相关。
    • 董蕾; 黄琛琛
    • 摘要: 目的探索讨论了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p38MAPK),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里,具体了非常良好的传达性和关联性。方法应用生物组织微分布阵列应用平台,应用了免疫生物组织化学与原位分子杂交专业应用技术,针对52例SACC与11例“正常”涎腺生物组织里的ESM-1、p38MAPK的基因表达实际状况展开观测。结果①SACC生物组织里ESM-1表达,都相比涎腺“正常”生物组织明显加强(均p<0.01)。②在SACC生物组织里,p38MAPK的基因表达都相比涎腺“正常”生物组织明显加强(均p<0.01);和肿瘤淋巴结的相互转化与侵犯神经,形成了正比例直接关系(p<0.05)。③SACC生物组织ESM-1与p38MAPK mRNA表达为明显正比例关系(p<0.01)。结论SACC组织中ESM-1和p38MAPK的表达上调;ESM-1表达的上调可能受MAPK途径的调控。
    • 王珺; 李欢; 杨子桧; 完颜超杰; 张峰瑞; 杨新杰; 魏建华; 雷德林
    • 摘要: 目的:探究甘丙肽(Galanin,GAL)和甘丙肽2型受体(GALR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神经侵袭中的作用.方法:将SACC细胞与小鼠背根神经节(DRG)共培养.qRT-PCR、Western Blot检测SACC细胞GALR2的表达;CCK-8、流式细胞术、划痕、Transwell检测GAL对SACC细胞增殖、凋亡及迁移侵袭的影响;神经侵袭实验检测GALR2阻滞(M871)对SACC细胞神经侵袭的影响.结果:共培养SACC细胞GALR2表达显著升高(P<0.05);GAL促进了SA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抑制凋亡(P<0.05);M871可抑制SACC细胞神经侵袭.结论:神经来源GAL可激活SACC细胞的GALR2,促进其神经侵袭.
    • 金青松
    • 摘要: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定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40例(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之后随机抽签方式划分为2个小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单一手术治疗,研究组实施手术联合榄香烯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组间治疗前后的卡式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指标对比.结果:(1)4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均存在生长速度相对缓慢的无痛性肿物,且肿物以实质性、表面光滑扪及质地软或者存在韧感圆形、卵圆形肿瘤,其边界清晰,部分患者肿瘤会与周边皮肤邻近组织或者颌骨粘连;(2)研究组经联合治疗之后,其卡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更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性显著.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虽然浸润性强且恶性程度高,极易发生远处转移,但是该种疾病发病主要以无痛性肿物作为主要的临床症状,经手术联合榄香烯注射液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岳万远; 张莉; 刘华; 张莉萍
    • 摘要: 目的 探讨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组织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和生存的影响.方法 MSP方法检测60例SACC患者癌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水平;qRT-PCR,Western Blot检测SACC患者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RASSF1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析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作为SACC患者预后指标的可能性.结果 正常涎腺组织中无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60例涎腺癌组织中有48例发生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P<0.01);与正常涎腺组织相比,SACC肿瘤患者组织中RASSF1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低(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RASSF1A的表达与SACC患者的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并且,RASSF1A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比低表达患者好.结论 SACC组织中发生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与肿瘤的进展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