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法学研究方法

法学研究方法

法学研究方法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法律、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专利文献10225151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西部法学评论、法学、法制与社会等; 法学研究方法的相关文献由115位作者贡献,包括蒋鸣湄、冯瑾、刘富起等。

法学研究方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225151 占比:100.00%

总计:10225248篇

法学研究方法—发文趋势图

法学研究方法

-研究学者

  • 蒋鸣湄
  • 冯瑾
  • 刘富起
  • 周元
  • 李云海
  • 王丽丽
  • 蔡守秋
  • 陈瑞华1
  • 光华法学编辑部
  • 光华法学编辑部1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文萱
    • 摘要: 1996年《刑事诉讼法》出台后,我国初步形成了刑事证据法体系。近30年来,以规范分析、法教义学分析、比较分析与价值分析为核心的各种法学方法不断地在刑事证据法研究领域深入应用,社科法学方法的兴起也为我国证据法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这些法学方法从不同侧面塑造、丰富了我国刑事证据法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应当更加深刻地理解西方刑事证据法相关问题,并立足我国实际,建立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证据法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制度体系。
    • 陈海嵩
    • 摘要: 环境权是中国环境法典编纂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环境法学研究方法论的要求,环境权的理论争议属于纯粹的环境法学问题,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正确或错误;“环境权入法典”则为面向实践的环境法问题,要在适应现实需求的前提下给出相对最优解,两者不存在直接关联。“环境权入法典”是在相应事实判断问题和价值判断问题基础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立法技术问题。在规则设计上,应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人格权保护的经验,基于动态系统论的规范构造来确认主体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结合基本生存需要、优美自然环境需要和相应的环境义务性规定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形成环境权保护的“要素-效果”模式。
    • 张杰
    • 摘要: 在中国,法学属于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是没有异议的,但是令人困扰的是法学的科学性一直没有定论。主流的法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进路:一种是将法律规范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称为“规范法学”或者“法教义学”,它是长久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在部门法领域。另一种研究进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社科法学”,即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法律问题的范式、样式或者方法。前者因受西方分析法学影响比较大,注重对法律条文的解释,提倡“变法修律”,追求“良法善治”。
    • 李洁
    • 摘要: 法学研究需要科学、成熟的研究方法指导。当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仍未搭建完毕,这与不完善、不成熟的法学研究方法有关。近二十年来,受刑事诉讼法学本身发展、国家改革政策推动以及学者学术观念的影响,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体现出前十年以比较分析为主流研究方法、后十年以实证分析为主流的特点,但由于深受“对策法学”观念影响,并未有效促进刑事诉讼基础理论体系的完善。发展刑事诉讼基础理论需要回归中国实践本身,并结合多元视角开展广泛而全面的研究,树立以社科为视角、实证为基础、比较为辅助、规范为导向的多元法学研究方法体系,契合刑事诉讼法的自身规律,完善基础理论体系,实现刑事诉讼法的现代转型。
    • 马皑; 张蔚; 姚苏杭
    • 摘要: 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在近几年变的越来越被学者们重视,但是什么是法学方法论,法学的性质,是否有必要需要方法论,以及法学方法论包含哪些研究方法在里面,都依旧是存在争议和一直在被讨论的.依旧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法学不需要针对方法论进行研究和讨论,认为这样做是可笑并且没有效果的.本文对法学性质,法学方法论概念,法学方法论研究方法概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浅显的分析,旨在阐述并理解法学方法论的各个重要因素直接的关系.
    • 申卫星; 刘云
    • 摘要: 计算技术给法学研究方法和法治运行模式带来了计算主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即通过计算思维、计算方法和计算技术丰富法学研究的方法和内容。本文将探究计算法学概念的历史渊源与内涵演进,并对计算法学的基本范畴、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进行深人分析,从而为计算法学成为一门新兴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 蔡守秋; 张文松
    • 摘要: 环境法学需对自身核心范畴、研究方法与话语体系进行现状审视与学理论证,方能形成本学科的理论研究自觉。《论新时代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转型》一文提出环境法学应架构以“权利—义务”二元互动为核心的理论范畴,环境法学方法须关照环境法律制度化、走向科学化,塑造以中国本土环境法治资源为依归、走出西方话语禁锢的话语体系。该文以环环相扣的理论阐释与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梳理出中国环境法学的转型脉络与发展趋势,是一篇破解中国环境法学研究困局、厘清未来研究方向、具有充分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力作。
    • 陆涵之
    • 摘要: 20年来,随着规范法学对交通现实问题回应愈发疲软,交通法学经历了从法教义学的闭环到法社会学的交叉研究的范式变迁.管理学的理论供给引领交通治理模式升级转型,社会协同治理、"大交通"执法模式应运而生.信息技术、医学、微电子学、环境学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从立法需求面向的碎片化摘取,走向交通法学研究方法论层面的全面进驻.心理学、比较法学、女性主义法学为交通法学的蓬勃发展供给了丰沛的理论支持,交通法学交叉学科的研究优势全面彰显.交通法学从规范导向的"部门法"走向问题导向的"综合法",突破法学学科体系的壁垒,走向多学科融贯研究进路.随着交通技术极速发展,"人之尊严"的保障需求呼唤法哲学研究方法的回归.
    • 王皓桔
    • 摘要: 《论法学研究方法》是当代杰出法学家陈瑞华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提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的问题,借鉴社会科学的方法进行法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惊险的跳跃”和法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等独到的法学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文试图沿着陈老师的视角,感受陈老师的法学研究方法
    • 赵军
    • 摘要: 包括实证传统的定量研究与人文传统的质性研究的经验研究已为越来越多的法科学生所采用,但也存在较多问题.譬如,对经验方法缺乏体系性把握导致方法类型的误用;问卷设计、抽样方法、数据分析不当导致定量研究结果失真;将"举例说明"等写作或辩论技巧当作证明或证伪某种理论的经验方法;对"座谈会调研"的潜在风险缺乏反思与警惕;脱离研究对象生活世界的质性研究引发"视域错位",如此等等.建议有志于经验研究的法科学生直接借助社会学、人类学、统计学专业的基础教材,对定量、质性方法进行系统学习,并在掌握相关知识后,将其积极运用于法学研究实践.即便专注于传统的法学研究,了解一些有关经验方法的基础知识,也有助于研究者辨别社会科学经验研究成果的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