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动力场

水动力场

水动力场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7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41298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中国地质、山东国土资源、中国岩溶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中国力学学会2009学术大会等;水动力场的相关文献由197位作者贡献,包括宋海波、易连兴、李孟德等。

水动力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41298 占比:99.98%

总计:341371篇

水动力场—发文趋势图

水动力场

-研究学者

  • 宋海波
  • 易连兴
  • 李孟德
  • 楼章华
  • 蒋定国
  • 骆祖江
  • 任建会
  • 刘伟
  • 刘护创
  • 包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亚军; 张莉; 徐智敏; 陈歌; 赵先鸣; 李鑫; 高雅婷; 张尚国; 朱璐璐
    • 摘要: 煤矿开采必然产生大量矿井水,并可能引发水环境污染问题,研究并揭示矿井水的水质形成与演化机理,是煤矿区水污染防控的理论基础。矿井水的水质形成及演化过程非常复杂,受水动力场、水化学场、微生物场和温度场多场作用控制。通过矿井水水质形成的多场作用研究和文献调研,界定了煤矿区矿井水污染场地的研究范围,提出了我国矿井水水质形成的“三带”模型,以传统矿井水害形成的水文地质结构模型为基础,提出并阐明了华北型、西北—东北型、南方型3种典型矿井水水质形成的水文地质结构模式及主控因素;划分并阐明了矿井水水质形成的水动力场的演化阶段及作用过程,包括采前自然平衡、开采强烈扰动和闭坑后再平衡3个阶段;厘清了矿井水水质形成的水化学场控制因素,包括地下水原生化学背景、物源特征及主要化学作用、矿井水水质的总体特征及演化趋势等;提出并阐明了矿井水水质形成的微生物作用机制,论述了矿井水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矿井水水质演化以及矿井水污染负荷减量的微生物作用过程;阐明了矿井水水质演化的温度场作用过程,分别探讨了矿区的原生温度场、采动温度场特征及其对矿井水水质演化的影响。在上述基础上,总体阐明了煤矿区矿井水水质形成与演化的多场作用机制,提出了多场耦合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展望。
    • 苏晨; 田夏; 张学庆; 费宇红; 李壮; 孟素花; 崔向向; 潘登; 杨培杰; 郭春艳
    • 摘要: 文章通过对2019年黄河下游平原区地下水流场的刻画,结合黄河水和沿岸地下水的稳定同位素18O和放射性同位素3H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行20年后黄河下游侧渗影响带的范围及变化.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运行20年后,现状黄河下游影响带在5~25 km,在新乡—开封一带最大,约25 km,在滨州一带最小,约5 km.相对于小浪底水库运行初期,影响带在滨州以西增加0.5~5 km,尤其在新乡—郑州沿线增大最为显著,而在滨州以东影响带略有缩小.黄河影响带主要由介质条件,补给源条件和能量条件等因素控制.小浪底水库运行后,河道下切,河床渗透性增强,降低了河床物质对黄河水的"吸附和净化"能力.黄河水的水质将对沿岸地下水产生更加明显的影响,控制和改善黄河水质是保障黄河下游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 樊帅; 夏强; 邓英尔; 肖先煊
    • 摘要: 分析现有的侧向无界条件下垂向环流井水动力场数学模型与解析解,基于MODFLOW建立侧向有界条件下的数值模型,模拟多组不同抽注流量和抽注段间距的情景,绘制水头误差分布图、前向追踪流线图和地下水流量占比图,通过对比分析论证了侧向边界对水头、流线形态和流量占比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流量增大以及抽注段间距增大,垂向环流井水动力场循环范围增大,边界对垂向环流井水动力场影响逐渐明显,流线越接近侧向边界,其形态由椭圆形趋近于矩形,且最外围均衡区内地下水交换量占比降低趋势明显;提出无量纲参数,进一步定量地分析侧向边界对流场的影响.
    • 樊帅; 夏强; 邓英尔; 肖先煊
    • 摘要: 分析现有的侧向无界条件下垂向环流井水动力场数学模型与解析解,基于MODFLOW建立侧向有界条件下的数值模型,模拟多组不同抽注流量和抽注段间距的情景,绘制水头误差分布图、前向追踪流线图和地下水流量占比图,通过对比分析论证了侧向边界对水头、流线形态和流量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流量增大以及抽注段间距增大,垂向环流井水动力场循环范围增大,边界对垂向环流井水动力场影响逐渐明显,流线越接近侧向边界,其形态由椭圆形趋近于矩形,且最外围均衡区内地下水交换量占比降低趋势明显;提出无量纲参数,进一步定量地分析侧向边界对流场的影响。
    • 缪吉伦; 赵万星
    • 摘要: 针对瓯江口的复杂地形和强潮条件,建立了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3D、非恒定瓯江口潮流水动力学模型,研究了瓯江口在径流与潮汐共同作用下的水动力学特点。模型区域梅岱至洞头长约80 Km,计算网格8693个。模型应用2010年大、中和小潮条件,对8个站点潮位及6个站点的流场进行了验证,模拟了不同潮汐和径流条件下的潮位及水动力场变化。模型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模型有较好适应性,能满足波流作用下的瓯江口水动力研究,并可用于模拟建筑物对水动力场的影响。
    • 常云霞; 谭凯旋; 张翀; 姚益轩; 何成垚; 刘阳
    • 摘要: 以内蒙某砂岩铀矿地浸井场中抽液孔和注液孔之间的天然地下水流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地下水动力学模拟研究地下水的流速场,根据井场边缘注液孔的地下水流速场特征来探讨溶浸范围的确定方法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单孔抽、注液量对井孔处水位降升、溶浸液运移速度及距离有决定性的影响,其次叠加了地下水流向对井场的影响;由井场边缘注液孔向外的地下水流速随距离增大呈指数下降,地下水的流速场变化控制了溶浸液向井场外的运移距离和井场的溶浸范围.井场溶浸范围在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东、西两侧对称,下游溶浸范围略大于上游,在开采年限5~10年内溶浸范围为60 m左右,比较符合该矿山的浸出效益及环保要求.
    • 吴国代; 曾春林; 程军; 郭东鑫; 王晋; 王丹; 谢庆明
    • 摘要: 松藻矿区是我国煤层气资源富集区之一.为揭示松藻矿区地下水对煤层气富集影响,利用煤田勘查获取的水文地质资料,基于含水层结构、水化学特征、抽水资料的系统分析,阐明了含煤地层上覆和下伏含水层地下水的空间展布特征,建立了地下水的分布模式,探讨了地下水动力场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研究表明:松藻矿区含水层和隔水层相互叠置,随着埋深的增加含水性减弱;含煤岩系与上覆、下伏含水层缺乏水力联系,为相互独立的含水系统;上覆长兴组和下伏茅口组地下水动力场呈南高北低展布;地下水动力场有近河流岩溶裂隙渗入型、断层沟通岩溶裂隙补给型、稳定承压弱含水型三种类型,以稳定承压弱含水型为主;含煤岩系的极弱含水性及其与上覆、下伏含水地层缺乏水力联系构成了区内水文地质控气基础,是研究区煤层含气性高的重要控制因素.
    • 王琦; 马青山; 骆祖江
    • 摘要: In allusion to the deep confined aquifer Ⅲ groundwater salinization issue , on the basis of hydrodynamic field and hydrochem-ical field variation features , combined with groundwater isotopic features analytical results have carried out groundwater salinization gen -esis study.The result has shown that the long -term bulk mining of deep groundwater caused dramatic drop of groundwater level , and formed regional depression cone .Thus appeared large pressure head between deep aquifer and overlying aquifer , and caused upper part saline water downward intrusion into lower aquifer , result in deep fresh water salinization .%针对南通市深层含水层-第III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咸化问题,在分析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变化特征基础上,结合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分析成果,对其地下水咸化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已形成了区域性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深层含水层和上覆含水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水位差,致使上部咸水下移入侵到下部含水层,进而导致深层淡水水质咸化.
    • 杨艳娜
    • 摘要: 重点分析了四川某岩溶区水库工程建设区的水动力场与水化学场的特征。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库区回水区地下水的径流途径不长,均为近源补给,古宋河右岸地下水与落岩河区地下水各为独立的岩溶水系统;水动力场分析表明,库区岩溶地下水运动在古宋河与落岩河两河峡谷北岸形成补给型,南岸形成排泄型。清水河中游可能渗漏,但岩溶发育程度微弱,渗漏的水力梯度很小,渗漏量不影响水库运行。
    • 齐庆辉; 东培华; 曲红玲; 熊伟
    • 摘要: Oil spill diffus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ule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Mike21/3SA module. The oil film trajectory and diffusion range were predicted in the oil spill accid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the oil spill trajectory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current field and wind field. The oil film drift process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flow velocity, and the oil film movement speed i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low velocity. Against the wind, oil film drift downstream distance increases obviously. Once the oil spill occurs, water flow condition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should be monitored, and emergency rescue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in time.%基于Mike21/3SA模块建立京杭运河苏北段溢油扩散数学模型,预测溢油突发事故油膜漂移轨迹和扩散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水动力场、风场对内河溢油扩散有着重要的影响;流速对油膜的漂移过程起主导作用,油膜移动速度随着水流流速的增大而增大;不利风向作用下,油膜下游漂移影响范围明显增大;一旦发生漏油事故,应及时监测溢油河段水流状况与气象条件,及时采取应急救援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