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紊动强度

紊动强度

紊动强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水路运输、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233709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人民长江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2016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等;紊动强度的相关文献由372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振兴、杨克君、牟献友等。

紊动强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3709 占比:99.94%

总计:233848篇

紊动强度—发文趋势图

紊动强度

-研究学者

  • 赵振兴
  • 杨克君
  • 牟献友
  • 郭维东
  • 陈立
  • 叶小云
  • 王协康
  • 王平义
  • 王超
  • 董志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会朋; 张思佳; 田鹏伟; 陈力晖; 王志国
    • 摘要: 渠道糙率的变化会造成渠道各个水力要素产生相应的改变。通过对梯形渠道进行不同方式的加糙,并用电磁流速仪测量流速,分析在不同加糙方式下流速变化、不同形状的加糙形式对水流流速引起的变化以及糙率和各水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流量不变、加糙方式一定时,糙率随着设计水深的增大而增大;断面平均流速随着糙体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当流量不变、水深一定时,糙体布置间距越小,水流的纵向紊动强度越大;水深和糙体间距不变时,随着流量的增大,水流的纵向紊动强度增大,但变化不明显。
    • 齐锐; 王志国; 田鹏伟; 段海浪; 耿庆彬
    • 摘要: 倒虹吸是常见的输水建筑物,因倒虹吸进水口前端来水流量不同而出现过渡段内水面横向波动现象,从而加剧水流紊动强度,不利于倒虹吸管道运行。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西小屯沟排水倒虹吸作为参照,构建水工模型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照不同来水流量下过渡段内的水面横向变化、水面沿程变化以及垂向流速的横向变化,分析不同来水流量下过渡段内的水流特征,剖析水面波动和水流紊动强度加剧的深层原因。结果表明:倒虹吸进水口前端存在明显水跃现象,导致过渡段内水流沿断面横向呈非对称分布;受过渡段内水深的影响,过渡段内水流紊动强度随来水流量的增大而减弱。
    • 王世鹏; 钟亮; 廖尚超; 邓晓龙
    • 摘要: 阶梯形丁坝在航道整治中应用广泛,但其水流结构研究仍不充分。基于PIV室内水槽试验,探讨阶梯形丁坝区无量纲纵向时均流速u^(+)、紊动强度T^(+)_(u)、雷诺应力R^(+)和紊动能E^(+)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丁坝水流在纵剖面上可划分为顺流区、回流区和过渡区,丁坝内侧至一级丁坝坝头各剖面u^(+)高速区位于坝顶上部,低速区和回流区位于坝顶下部;丁坝外侧各剖面u^(+)沿程变化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受水流翻越坝顶影响,丁坝上游各垂线的T^(+)_(u)随y^(+)变化明显,而下游各垂线的T^(+)_(u)变化相对平缓。R^(+)高值区位于坝顶附近且呈带状,流量较小时,R^(+)沿y^(+)的垂线变化相对平缓,坝顶附近R^(+)分布曲线呈“S”形,流量增大后丁坝上游R^(+)变化加剧。E^(+)高值区由坝顶向水槽底部和水面扩散呈三角状,且E^(+)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大。
    • 朱洪涛; 高学平; 刘殷竹
    • 摘要: 侧式进出水口出流工况水流呈现扩散态,拦污栅断面脉动流速很大,可能危及拦污栅安全,其脉动流速变化规律及产生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建立了典型进出水口试验装置,利用激光多普勒流速仪与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靠近扩散水流末端的拦污栅断面脉动流速很大,流速脉动值可达时均值的1.8倍,平均紊动强度为0.724,该断面流速脉动呈现出明显的正态性,其概率密度分布基本服从正态分布;水流自输水隧洞段经扩散段、调整段、防涡段、向库区流动的过程中,紊动强度沿程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水流在输水隧洞段脉动流速小,在扩散段及调整段内脉动流速沿程均较大,脉动流速值接近时均值,甚至大于时均值,进一步解释了拦污栅断面脉动流速很大的原因。拦污栅断面及进出水口沿程的脉动流速规律有别于对脉动流速的一般认知规律。研究成果将为进出水口体型参数优化及分析引起拦污栅振动破坏提供理论依据。
    • 李健; 王平义; 谭顺钦; 付中敏; 王梅力
    • 摘要: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方形薄壁生态护岸结构不同孔隙率条件下的水力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孔隙率下水面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孔隙率越大,护岸区内水流减速效果越好;紊动强度和孔隙率呈正相关性;护岸前、后断面剪切应力沿横向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整体上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纵向分布平顺,剪切力大致相同。
    • 程勇; 王文娥; 胡明宇; 凌刚; 胡笑涛
    • 摘要: 灌区分水口多为直角,附近普遍存在冲刷、淤积及结构破坏现象。天然河流分、汇流多为锐角,为探索非直角分水口区域明渠水流紊动特性,以30°分水角明渠为研究对象,采用声学多普勒点式流速仪测量各断面上的三维瞬时流速,分析典型断面上的时均流速、环流强度、紊动强度、紊动能和床面剪切应力分布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分水口处水流横向流速沿渠宽方向变化较大,易形成环流,导致局部冲淤现象明显;靠近口门侧水流紊动强度变化剧烈且分布无规律,最大值出现在口门上唇断面;分水口处下层水体紊动能明显大于上层水体,紊动能较大值多集中在口门附近;口门断面下唇附近床面剪切应力较大,易出现冲刷侵蚀,破坏渠道稳定;与直角分水口相比,分水角为30°时,泥沙颗粒不易进入侧渠道,水流对渠底及边壁侵蚀速率较低。研究结果可为灌区渠系设计及运行提供参考。
    • 阿蓉; 牛志攀
    • 摘要: 为研究多孔出流泄洪消能特性与场地振动响应,文章以向家坝工程为例,参考原型调度情况,模拟4种不同调度方式下的泄洪过程,得到4种计算工况下流场、冲击压强、紊动能与紊动强度值,从水动力学角度分析不同调度方式下的消能特性以及消力池处紊动强度与场地振动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各计算工况泄洪消能效果良好;泄流量一定且开启孔口数相同时,通过改变孔口调度方式可进一步提升消能率;消力池底板和边墙处紊动强度计算幅值与原型观测振动加速度峰值显著相关,其中底板处紊动强度与场地振动正相关,边墙处紊动强度与场地振动负相关。根据计算结果,文中提出可供实际工程参考的优选调度方案。
    • 孙志林; 郑佳芸; 祝丽丽; 种琳; 刘俊; 罗居元
    • 摘要: 为了研究水生植物对水流结构和泥沙淤积的影响,针对不同布置的沉水植物进行33组浑水水槽试验.结果表明,矮株植物区流速冠顶下为二次多项式分布,以上为对数分布;考虑相对株距的影响,建立矮株植物区紊动强度的双高斯垂线分布公式,按该公式计算的流速和紊动强度与实测资料较吻合.高株植物区流速呈"C"型分布,紊动强度以冠顶附近最大.3种株距布置时,混合植物冠顶以下平均流速为无植物时的32.5%~72.3%.提出小弗汝德数(Fr≤0.18)条件下矮株植物区相对淤积增量与水流强度和相对株距的非线性关系.在相同水流和株距下,混合植物淤积量高达无植物时的7倍,高株植物次之,随着株距的减小促淤效果逐渐增强.
    • 董志勇; 严泽阳; 黄洲; 余俊鹏; 童建莉
    • 摘要: 在异侧布置竖缝与矩形中孔组合式鱼道水槽中,利用声学多普勒测速仪(ADV)量测了鱼道水池中的三维瞬时流速,剖析了不同水平面、纵剖面和横断面上的流动特征,给出了时均流速、紊动强度和雷诺应力的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水平面上流动特征呈孔口射流与竖缝壁面射流汇聚,并在水池内形成一个顺时针方向的大旋涡;位于孔口纵剖面上的最大纵向流速沿程衰减较快,而在竖缝纵剖面上则由于孔口射流的并入衰减较慢;纵向流速沿横向分布存在两个峰值区,分别位于竖缝区、孔口区;在射流汇聚区、合并区,纵向流速明显比横向流速和垂向流速大;孔口区纵剖面上最大雷诺应力沿程逐渐减小,而在竖缝区则沿程逐渐增大.试验结果可供组合式鱼道设计时参考.
    • 江会昌; 吴军君
    • 摘要: 利用三维ADV进行光壁石和塑料草加糙后的流速测量,比较加糙后流速、紊动强度和雷诺应力等垂向与横向分布.结果表明:加糙后流速垂向分布呈"J"型,紊动强度略呈"J"型,雷诺应力呈">"型,且塑料草对水流特性变化的影响较大;相同参数条件下加糙间距、水深越小,流量越大,流速呈"J"型分布越明显、紊动作用也越强、雷诺应力的最大值就越大;随着雷诺数或弗劳德数的增大,糙率逐渐减小,但幅度越来越小,最后趋于稳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