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分梯度

水分梯度

水分梯度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0443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5年全国地质灾害与防治战略学术论坛、第十一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未来地球国际会议等;水分梯度的相关文献由444位作者贡献,包括樊修武、鲍雅静、池宝亮等。

水分梯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0443 占比:99.77%

总计:50557篇

水分梯度—发文趋势图

水分梯度

-研究学者

  • 樊修武
  • 鲍雅静
  • 池宝亮
  • 刘自学
  • 李政海
  • 黄学芳
  • 冯育青
  • 孙丽
  • 宋长春
  • 王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文瑞; 蒋朝; 唐娜; 吴征江; 武文莉; 戴洪伟; 李春鸣; 刘慧霞
    • 摘要: 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和植株密度是栽培草地管理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85%~90%、75%~80%、60%~65%、35%~40%的土壤饱和含水量)和植株密度(10、15、20株·盆^(−1))互作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植株性状和叶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株高、分枝数、根颈直径、主根长和叶绿素含量随土壤含水量增大,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而叶面积和叶片干重表现为增加趋势。紫花苜蓿根颈直径、主根直径、叶面积、叶片干重随植株密度增大,均呈减小趋势,而叶绿素a和叶绿素b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土壤水分和植株密度互作仅显著影响了根颈直径(P<0.05),表现为根颈直径随土壤水分和植株密度增加呈开口向下的抛物面,寻优结果发现,植株密度在15.1株·盆^(−1)、土壤含水量为75.6%土壤饱和持水量时根颈直径最大,约为2.21 mm。这为紫花苜蓿田间管理过程中调控土壤水分和植株密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 周扬; 宋思梦; 周旭; 陈梁婧; 张茂娟; 梁蔡佳; 王欣然
    • 摘要: 川西北高原位于三江源地区,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及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修复及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极其重要。本文在川西北高原典型干旱河谷地带,开展了不同水分梯度(25%、50%、75%及100%田间持水量)调控下设施栽培巨菌草的控制实验,探讨了其茎器官生长指标随水分胁迫影响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巨菌草茎粗、节数、节间长、茎秆总长均受水分调控的显著影响,随干旱胁迫加剧,生长指标增量越来越小。100%及75%田间持水量中巨菌草茎生长旺盛,尤其是100%田间持水量下巨菌草茎粗、节数、茎秆总长增量最大,75%田间持水量下巨菌草节间长增量最大,而25%田间持水量下巨菌草凋萎死亡。因此,75%~100%田间持水量状态下巨菌草茎器官生长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对川西北高原引种巨菌草后的水分管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 王洪斌; 张煜坤; 张大才
    • 摘要: 为分析湿地植物形态与生物量可塑性对土壤含水率的响应,本文以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 tii)为研究对象,沿土壤水分梯度设置样地,分析根、茎、叶形态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土壤含水率降低,叶片数量、残存叶基数量、茎基直径、根状茎长度和分蘖芽数量均增加,而叶长、分蘖芽和根状茎直径减小;根系表面积、根系平均直径、总根体积、地下(BB)、地上(AB)生物量、BB/AB值均随土壤含水率降低呈减小趋势,而总根长呈增大趋势;营养器官形态特征可塑性强弱表现为:根>茎>叶.在生境干旱化过程中,青藏苔草叶片长度缩短、数量增多,在缩短输导距离的同时保持植株的叶面积,同时青藏苔草会增加分蘖芽数量与根状茎长度以增强对空间的占据能力,增加根长以吸收利用深层土壤水分,根、茎、叶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但生物量的降低限制了青藏苔草在干旱生境中的分布.
    • 孙忠超; 周玉蓉; 赵亚楠; 郭天斗; 于露; 王红梅
    • 摘要: 以宁夏荒漠草原封育草地(封育14年)、放牧地为对照,开展不同年限(3a、12a、22a)和间距(40 m、6 m、2 m)柠条地(Caraganakorshinskii)灌丛引入过程土壤微生物矿化及对不同水分梯度(自然降雨、前期饱和、持续干旱)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灌丛地0-20 cm和0-100 cm 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均高于放牧地且随年限和密度增加呈增高趋势,分别为0.28-0.42、0.27-0.42 g/kg和0.28-0.51、0.27-0.51 g/kg,但在22年且密度增至2m间距的灌丛地与封育草地相比差异不显著或呈降低趋势;微生物量氮变化分别为0.041-0.057、0.041-0.081 mg/kg,且22年灌丛地呈显著降低,2 m间距灌丛地呈显著增加,但均显著低于封育草地0.079 mg/kg和放牧地0.103 mg/kg(P<0.05);真菌/细菌比值随灌丛地年限和密度增加变化为0.06-0.33,均高于封育草地0.04和放牧地0.03(P<0.05),微生物变化改变了灌丛地的矿化过程,相较封育草地0.003 mg kg-1 d-1和放牧地-0.068 mg kg-1 d-1的净矿化速率,不同年限/间距灌丛地虽分别降低为-0.155--0.084、-0.116--0.061 mg kg-1 d-1,但均表现为前期加速硝化过程,使得硝态氮则随年限和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显著高于两样地,而铵态氮变化则较为稳定;封育草地对干旱具缓冲作用,持续矿化,而放牧地和灌丛地净矿化速率对水分降低响应积极,分别降低280.3%和440.2%,其中放牧地和灌丛地以硝化作用变化尤为显著,特别是灌丛地则随干旱加剧净硝化速率均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其净矿化速率变化以硝化过程占主导.
    • 王佳岚; 李春杰
    • 摘要: 为了探究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对不同水分的耐受能力及生长最适的供水量,本试验通过温室盆栽方法对碱茅进行全生育期灌溉,按照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Field water content,FWC)共设定6个不同水分梯度,分别为W50(50%FWC),W60(60%FWC),W70(70%FWC),W80(80%FWC),W90(90%FWC),W100(100%FWC),观察不同水分梯度处理对碱茅多种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碱茅的株高、分蘖、叶长、叶宽、叶面积、叶绿素含量、鲜重、干重和根干重等均随着水分含量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整体在W80处理下获得最大值,但多种指标与W70处理差异不显著;碱茅生长期对水分需求较大,在W90和W100处理下仍能维持生长但产量较差,而在W50长期处理下无法正常生长发育.综上所述:W70至W80处理为碱茅长势最好的水分处理梯度,整个生育期中水分过低条件下碱茅长势较差,但对水分较高时具有一定耐受性.
    • 王怡静; 夏晶晶; 于景丽; 希尼尼根; 李传虹; 李新; 芦燕
    • 摘要: [背景]厌氧绳菌纲、目、科及属是海洋沉积物和湿地土壤中优势的微生物类群,但关于特定水分梯度下河流沉积物/土壤厌氧绳菌群落是否存在空间异质性及核心环境驱动力等问题尚不明晰.[目的]阐明蒙古高原半干旱区河流系统水生、湿生、旱生环境梯度下厌氧绳菌群落的空间异质性及环境驱动力,探明干旱胁迫下萎缩型河流湿地复湿过程中厌氧绳菌群落的指示作用.[方法]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及相关性和变异权重分析等方法研究河流系统水分梯度下沉积物/土壤厌氧绳菌群落不同种群的组成、丰度、分布及其环境驱动力.[结果]厌氧绳菌群落15个种群主要分布在水生及湿生环境,由水分、氨氮、砂粒及pH正向驱动,由盐度、全氮、全磷、粉粒和黏粒等负向驱动(Uncultured_us 15由砂粒和氨氮负向驱动及粉粒和盐度正向驱动除外);9个和6个厌氧绳菌种群分别由总有机碳正向和负向驱动.变异权重分析表明水分、氨氮、盐度、有机碳、pH分别解释了厌氧绳菌群落空间变异的64.8%、8.9%、7.5%、2.2%、1.7%.[结论]蒙古高原半干旱区厌氧绳菌群落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偏好高水砂、高氨、高pH等水生和湿生环境,不耐受盐度和营养偏高的旱生环境,由水分核心驱动,可能为自养异养混合的游离型氨氧化细菌,是干旱胁迫下萎缩型河流湿地水分恢复过程的重要指示生物.
    • 刘冬; 张剑; 包雅兰; 赵海燕; 陈涛
    • 摘要: 土壤水分是影响干旱区植物养分吸收和利用策略的关键因子之一.研究不同水分梯度叶片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及生态适应性.通过野外调查与实验分析,对敦煌阳关不同水分梯度芦苇叶片与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土壤含水率升高,叶片C、N、P含量降低,叶片C/N、C/P、N/P升高.(2)随土壤含水率升高,土壤有机碳(OC)、总氮(TN)、总磷(TP)含量及土壤N/P升高,土壤C/N降低,土壤C/P先升后降.(3)低水分梯度叶片N、C/N与土壤N、C/N显著负相关(P<0.05),叶片C、P、C/p、N/P与土壤C、P、C/P、N/P无显著相关性(P>0.05);高、中水分梯度叶片C、N、P与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低水分梯度叶片受干旱胁迫和土壤养分制约,且能够保持较高的叶养分含量,体现了干旱区湿地植物异质生境下独特的养分调节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