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氧化脱硫

氧化脱硫

氧化脱硫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97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7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318562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精细石油化工进展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第178次学术会议、2013中国化工学会年会——精细化工分会场、全国第19届有机和精细化工中间体学术交流会、2012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2011年中国过程系统工程年会暨PSE专业委员会20周年特别年会(PSE2011)等;氧化脱硫的相关文献由217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海波、勾连科、李春虎等。

氧化脱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7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18562 占比:99.86%

总计:319013篇

氧化脱硫—发文趋势图

氧化脱硫

-研究学者

  • 王海波
  • 勾连科
  • 李春虎
  • 王光辉
  • 赵地顺
  • 方向晨
  • 朱文帅
  • 李华明
  • 冯丽娟
  • 宋丽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革; 李国华; 杨帆; 李永峰
    • 摘要: 新型碳基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可调的孔径分布等优势,是极具潜力的吸附及催化材料,近年来在深度脱硫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综述了碳基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吸附、催化氧化等领域脱除大分子硫化物的研究进展。在催化加氢方面详述了碳材料与传统催化剂复合后对电子结构的调整以及对加氢脱硫活性、选择性的影响;在吸附脱硫方面重点阐述了碳材料的制备及杂原子掺杂改性后作为吸附剂的优缺点;在氧化脱硫方面概述了碳基复合材料作为氧化剂和催化剂的机理研究。最后结合碳材料脱硫现状提出目前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期为碳基复合材料深度脱硫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
    • 高爽; 张俊茹; 李佳其; 于悦; 韩璐; 肖舒宁; 袁运鸿; 陈晓陆
    • 摘要: 以有机氨功能化的SBA-15为载体,制备过渡金属取代的磷钼酸(PMo_(11) M,M=Fe,Co,Cu)负载型催化剂。利用XRD、FT-IR、BET、TEM、TG等手段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过渡金属成功负载到载体SBA-15上;催化剂的整体结构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催化剂活性组分均匀地分散在介孔SBA-15的表面和孔道中。结合XPS数据和氧化脱硫实验结果,发现催化剂表面的氧空位,可以活化活性氧物种,有助于催化剂脱硫性能的提升。以二苯并噻吩(DBT)为底物,进行氧化脱硫反应,考察引入的过渡金属对催化剂结构的改变和催化活性的影响。得到Co取代催化剂(PMo_(11) Co-NH_(2)-SBA-15)的脱硫效果最好,DBT的转化率达到91.15%。PMo_(11) Co-NH_(2)-SBA-15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 刘世超; 李雅宁; 詹宇璇; 王晓红; 邹小勤
    • 摘要: 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硫排放将导致酸雨的产生,因而实现燃油深度脱硫显得至关重要。多酸(POM)基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具有氧化还原性、可调的亲疏水性、可循环再生等特点,被认为是燃油氧化脱硫的一种优异催化材料。本实验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一个综合实验。通过离子交换法将强氧化型多酸分子(NH_(4))_(5)H_(6)PMo_(4)V_(8)O_(40)(简写为PMo_(4)V_(8))引入共价有机骨架(COF),合成了一种多酸基共价有机骨架材料(POM@EB-COF,EB代表溴化乙啶)。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表征手段对材料结构进行解析。以含有二苯并噻吩的十氢萘作为模型燃油,体系中通入氧气,在PMo_(4)V_(8)@EB-COF固体材料表面进行二苯并噻吩的氧化反应,考察其氧化脱硫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以PMo_(4)V_(8)@EB-COF作为氧化脱硫催化剂,反应温度为100°C,反应时间2.5 h,二苯并噻吩(DBT)的转化率达96.6%,DBT氧化产物砜的选择性达100%,PMo_(4)V_(8)@EB-COF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本实验涉及多个化学二级学科的知识要点,普及了合成化学与绿色化学的理念,也适用于模块化实验教学以满足不同教学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 梁嘉麟; 卢俊逸; 江东骏; 王寒露
    • 摘要: 采用量子化学方法(B3LYP+D3)计算了钨氧化物以双氧水为氧化剂,催化氧化燃料油中芳烃硫化物的反应历程,讨论钨的配位结构对氧化脱硫反应机理的影响。采用简化模型如四配位的H_(2)WO_(4)模拟含氧空位的钨氧化物,六配位的H_(5)WO_(6)^(-)模拟完美晶体中的钨氧化物。对H_(2)WO_(4)提出了两种可能的反应方式,一种是钨氧化物、双氧水和硫化物的协同反应,另一种方式是钨氧化物先与双氧水反应生成超氧化物,然后再与硫化物反应。从几何结构及能量分析得出,四配位的H_(2)WO_(4)更有利于双氧水活化并与硫化物进行协同反应,从而表现出优异的氧化脱硫性能,而H_(5)WO_(6)^(-)因空间位阻难以达到。
    • 秦磊; 邱远凤; 丁钰童; 林依慧; 丁倩倩; 杨翌俊; 金波
    •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工业生产不断节能环保化,各国对燃料油中的硫含量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脱硫的方法较多,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外燃料油脱硫的研究进展,概述了三大类技术,氧化脱硫技术(使用过氧化氢、空气和固体氧化剂)、吸附脱硫技术(碳基材料、分子筛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离子液体脱硫技术和生物脱硫技术的脱硫机理,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 田奇; 王光辉; 崔佳伟; 田永胜
    • 摘要: 综述了目前常用的各种催化氧化脱硫工艺的氧化剂和催化剂,并对其进行评价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绿色燃料油的生产对于减少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完全满足硫含量标准的新要求,必须有效地从燃料油中去除含硫化合物(例如噻吩及其衍生物)。相比于高投资成本、反应条件苛刻的加氢脱硫(HDS),氧化脱硫(ODS)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条件温和、脱硫效率高等优点。
    • 李丽娜
    • 摘要: 加氢脱硫技术仍然是目前燃料油脱硫工艺中的主流应用技术,但由于加氢工艺的应用限制,近年来非加氢脱硫技术得到了广泛研究,其中生物脱硫、渗透汽化脱硫、萃取脱硫、氧化脱硫和吸附脱硫等技术都备受关注。这些非加氢脱硫技术各有优势,但又因其各具弊端,难以实现大面积工业应用和推广。目前国内外脱硫技术的发展,是在现有以催化加氢脱硫技术为主的基础上,开发可降硫的催化剂和添加剂(助剂)以及继续深入研究非加氢脱硫等其他技术。
    • 杜岳; 周丽娜; 潘其云; 刘易斯
    • 摘要: 文章设计了一种三维大孔磷钨酸/SiO_(2)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氮气吸附-脱附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双氧水为氧化剂,优化条件下模型油中有机硫化物的优化脱硫率可以达到99%以上,采用浓度法计算催化剂氧化反应表观活化能。该技术有望作为加氢脱硫的补充,实现低硫燃油的清洁生产。
    • 李斯文; 张海艳; 韩天昊; 吴文琪; 王伟; 赵建社
    • 摘要: 采用简单的一锅法合成了一类氨基修饰的磁性MIL-101(Cr)载体固载下的Keggin型多酸催化剂,即Fe3O4@MIL-101-PMoW(简称FeCuP),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等温(BET)以及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手段对其组成、形貌等进行表征。采用该催化剂催化以空气中的氧气为氧化剂、以二苯并噻吩(DBT)为硫源的正十二烷模拟油样。结果表明,多酸具有较好的脱硫效果,随着多酸活性组分的引入,在最优反应条件下,FeCuP催化氧化模拟燃油中DBT的脱硫率可在75 min内达到100%。此外,磁性材料的修饰可大大增加FeCuP催化剂的回收率,采用简单的外加磁场即可实现催化剂的回收与再利用,重复使用10次以上仍保持95%以上的脱硫率。FeCuP催化剂在脱硫率以及重复使用次数上的明显优化满足了当今脱硫工业化的使用要求,具有较大的利用及推广价值。
    • 赵云波; 安家毓; 魏邵华; 曾祥峰; 刘家帅; 王子博; 涂瑞嘉; 豆帅勇; 段二红
    • 摘要: 燃油中硫化物燃烧导致一系列环境与健康问题,为了实现燃油在温和条件下深度脱硫并保证油品质量,文中研究设计了一套分相装置,并以O_(3)为氧化剂、低共熔溶剂(DES)为萃取剂,建立燃油氧化-萃取脱硫分相反应新体系。通过响应曲面模型考察体系脱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以四丁基溴化铵(TBAB)/乙酸为萃取剂,在反应温度为室温(25°C),单次O_(3)通入量为0.025 g,萃取剂与燃油体积比为1时,萃取-氧化循环3次后,模拟油品脱硫率为98.66%,符合最新法规要求。研究提出基于分相法的臭氧化-萃取脱硫新体系,在实现油品常温常压深度脱硫的同时,有效避免了臭氧与油品直接接触所造成的油品质量下降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