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氧化脱氢

氧化脱氢

氧化脱氢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06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2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274358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石化技术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中国化工学会2017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 、第十二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第五届炼油与石化工业技术进展交流会等;氧化脱氢的相关文献由1668位作者贡献,包括缪长喜、吴文海、樊志贵等。

氧化脱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2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74358 占比:99.85%

总计:274760篇

氧化脱氢—发文趋势图

氧化脱氢

-研究学者

  • 缪长喜
  • 吴文海
  • 樊志贵
  • 曾铁强
  • 万惠霖
  • 姜冬宇
  • 李延生
  • 刘文杰
  • 翁维正
  • 照日格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晨; 王滨; 郭庆昌; 刘伟; 潘玉玲
    • 摘要: 本文合成了以介孔氧化铝为载体,V_(2)O_(5)为活性组分的乙苯氧化脱氢催化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新工艺选用CO_(2)作为温和氧化剂,在反应温度550~580°C,CO_(2)流量500~1000 sccm,常压条件下,乙苯转化率为55%,苯乙烯选择性达到97%以上。乙苯氧化脱氢制苯乙烯新工艺,可降低反应温度和操作水比,节能降耗,减少碳排放,对于提高我公司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高晓峰; 黄永康; 徐文豪; 周娴; 姚思宇; 马丁
    • 摘要: 自2016年Hermans课题组发现六方氮化硼(h-BN)在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ODHP)反应中优异的烯烃选择性,各类硼基材料引起了研究者强烈的研究兴趣并广泛地用于ODHP反应。与传统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基催化剂不同,非金属硼基催化体系能够有效抑制COx等过度氧化产物,提高烯烃产率,具有较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本综述对硼基丙烷氧化脱氢催化剂从催化剂的设计、合成策略和反应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讨论,阐明了催化剂的构效关系;总结了反应路线、关键中间体、决速步以及催化动力学行为,加深了硼基催化剂催化丙烷氧化脱氢活性位点和机理的理解。指出三配位B—O/B—OH活性位点的有效构建及实现表面与气相自由基反应的协同催化是提高硼基催化剂丙烷脱氢性能的关键。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硼基催化剂体系研发前景和未来工业化应用进行了展望。
    • 周峰; 肖天赐; 马会霞; 张颖
    • 摘要: 羟基磷灰石(HAP)因具有优越的热稳定性、酸碱可调性和强离子交换性等特性,近年来被大量研究用作多相催化反应的催化剂或载体,并展现出优越的催化性能。介绍了HAP的结构特征和制备方法,总结了HAP在固体酸/碱催化、加氢、氧化和氧化脱氢等反应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催化特性,为HAP在催化领域的拓展应用提供有益借鉴。
    • 田昊; 徐冰君
    • 摘要: 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是化学工业重要的原料.目前工业化的低碳烷烃脱氢制烯烃技术均为直接脱氢技术,例如基于Pt-Sn催化剂的Oleflex工艺以及基于CrO_(x)的Catofin工艺.相对于直接脱氢,氧化脱氢具有不受热力学限制和避免积碳生成的优点.然而,传统的氧化脱氢催化剂(例如VO_(x))难以抑制深度氧化副反应的发生,因而使目标产物烯烃的收率受到抑制.近年来,六方氮化硼(h-BN)对低碳烷烃氧化脱氢过程表现出的高催化活性以及高烯烃选择性,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同时,h-BN在烷烃反应级数以及表观活化能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不同于其他烷烃脱氢催化剂的性质.研究表明,气相自由基反应对h-BN的催化活性具有重要贡献.但是,烷烃表观反应级数为2这一现象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释.本文针对该问题展开了探索.本文以乙烷和丙烷的混合烷烃作为反应物,研究h-BN催化的氧化脱氢过程.结果表明,丙烷的存在可以显著促进乙烷脱氢转化的速率,在580ºC下,少量丙烷的引入可以使乙烷的转化率提高47%.同时,固定乙烷分压不变时,乙烷氧化脱氢速率对丙烷分压的表观反应级数为1.这说明烷烃表观的2级级数可以解耦为自由基引发剂和反应物两种角色.原位红外光谱以及氧气反应级数的结果证明,氧气主要通过表面吸附反应的形式与h-BN发生作用.选取环氧丙烷作为指示分子,采用程序升温氧化的实验方法对比丙烷和丙烯的性质,结果发现丙烷生成的环氧丙烷约为丙烯的5倍,说明由丙烷引发生成活性物种是h-BN体系中主要的夺氢氧化活性物种.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提出了基于气相自由基链反应的h-BN氧化脱氢机理,并采用稳态近似推导了烷烃转化速率方程.由速率方程拟合得到的动力学参数能够很好地匹配乙烷丙烷共氧化脱氢的实验结果,可较好地解释本文以及先前工作中h-BN催化烷烃氧化脱氢中的实验现象.综上,本工作为硼基催化剂低碳烷烃氧化脱氢的机理认识提供了新的观点,并发现乙烷丙烷共氧化脱氢是提升乙烷氧化脱氢性能的一种有效的新工艺.
    • 摘要: 日本北海道大学催化研究所研究团队开发一种以氧化铈为载体的PtCoIn三元纳米合金催化剂,用于丙烷/CO_(2)氧化脱氢制丙烯(CO_(2)ODP)反应,具有催化活性和丙烷选择性高、稳定性好以及CO_(2)利用效率高等特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催化》杂志。
    • 娄贺
    • 摘要: 中国丙烯产量已超过世界丙烯产量的50%,目前仍保持高速增长。丙烷脱氢技术具有成本低、原料来源丰富、技术成熟等优势,是目前丙烯生产领域最具竞争力的工艺之一。文中对丙烷催化脱氢工艺中的Oleflex工艺、Catofin工艺、STAR工艺、FBD工艺、PDH工艺和ADHO工艺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丙烷催化脱氢法的反应机理、工艺流程、催化剂、工艺特点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丙烷催化脱氢工艺的工业应用前景。从工艺特点、技术优势、经济性等方面分析比较了丙烷脱氢制丙烯工艺,根据分析结果和市场情况提出相应的投资建议。
    • 周梅; 田雪梅; 王中华
    • 摘要: 为了提高WO_(3)的光催化性能,本文采用机械混合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Ag_(3)PO_(4)含量的WO_(3)/Ag_(3)PO_(4)复合物样品,并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进行了表征。在可见光(λ>400 nm)照射下,通过光催化1,4-二氢-2,6-二甲基吡啶-3,5-二羧酸二甲酯(1,4-DHP)的氧化脱氢反应考察了WO_(3)/Ag_(3)PO_(4)复合物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WO_(3)/Ag_(3)PO_(4)复合物的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纯WO_(3)和Ag_(3)PO_(4);可见光照射30 min后,WO_(3)/Ag_(3)PO_(4)对1,4-DHP的氧化脱氢效率最高可达97.3%。在1,4-DHP的光催化氧化脱氢过程中,光生空穴为主要的活性物种,超氧负离子自由基起次要作用。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增强光催化剂活性的简单方法。
    • 郭丹; 方雨洁; 许一寒; 李致远; 黄守莹; 王胜平; 马新宾
    • 摘要: CO_(2)与乙烷反应是实现碳减排目标、利用非常规能源的重要手段,符合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其中,二氧化碳通过“活性氧”机理、“晶格氧”机理以及“反应耦合”机理促进乙烷的活化。通过催化剂设计选择性地断裂C—H/C—C键,可以实现反应定向地按照两条路径进行——乙烷干重整反应(DRE)和乙烷氧化脱氢(ODH)。综述了DRE和ODH两类反应的热力学、反应物活化机制和催化剂研究进展,分析了催化剂均存在产物选择性低、易烧结、积炭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催化剂设计和改进策略,并对该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卜婷婷; 景媛媛; 孔维杰; 杨淑萍; 杨利斌; 周金波
    • 摘要: 以共沉淀-喷雾干燥法制备了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微球催化剂,表征了其物理化学性质,并且与粉碎成型催化剂作了对比分析,同时研究了微球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微球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组分为ZnFe_(2)O_(4)和α-Fe_(2)O_(3);与粉碎成型催化剂相比,微球催化剂含有大量的介孔结构,比表面积较大,还原能力较强;在进料体积空速为400 h-1,反应温度为360°C,水蒸气/重碳四烃中烯烃(摩尔比)为12,氧气/重碳四烃中烯烃(摩尔比)为0.65的最佳条件下,丁烯转化率达到85.7%,丁二烯选择性为96.3%,丁二烯收率(摩尔分数,下同)为82.5%,碳氧化合物收率不高于5%。
    • 张世豪; 丁菡; 黎明
    • 摘要: 发展新型电化学活性分子对各种电化学器件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发现苯偶酰小分子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中具有良好的循环伏安可逆性,并以对苯二甲醛为单体,利用安息香缩合串联氧化脱氢反应首次制备了聚苯偶酰高聚物(DB-YHH)。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及渗透凝胶色谱测试结果证明,DB-YHH是一类含有邻双羰基的共轭聚合物。该合成方法简单易行、原料简单易得、经济性高。电化学工作站测试结果表明,聚苯偶酰在1 mol/L的KOH水系电解液中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可逆性,其还原电势为0.206 V vsRHE、氧化电势为0.082 V vsRHE、可逆电势差为124 mV。文中开辟了一种安息香缩合串联氧化脱氢反应制备聚苯偶酰的新方法,为新型聚苯偶酰类聚合物的制备提供了参考。此外,聚苯偶酰在水系电解液中良好的电化学活性有望在各类电化学电池中得到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