氦质谱检漏
氦质谱检漏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06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83158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科技创新导报、科技视界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2015年航空装备维修技术及应用研讨会、中国航空学会2013飞机先进泄漏检测技术交流会、2012年无损检测技术交流会等;氦质谱检漏的相关文献由44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伟龙、周宇、眭霄翔等。
氦质谱检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3158篇
占比:99.89%
总计:83253篇
氦质谱检漏
-研究学者
- 杨伟龙
- 周宇
- 眭霄翔
- 张伟
- 朱长平
- 白国云
- 胡茂中
- 严志刚
- 姜允宝
- 廖旭东
- 李光伟
- 李宏艳
- 杨坤
- 陈涛
- 孙立臣
- 张建伟
- 徐向华
- 朱操胜
- 李建峰
- 王金龙
- 路郅远
- 廖志远
- 张和毅
- 张红星
- 张鑫
- 张铁辉
- 彭杰
- 江小勇
- 汪兆军
- 王勇
- 王庚林
- 王英杰
- 聂炜超
- 韩捷
- 马官兵
- 高厚秀
- 高建民
- 黄屹峰
- 任国华
- 任爱梅
- 冯晓
- 冯科
- 刘安平
- 刘志强
- 夏滔
- 宋林红
- 张秀华
- 张鹏飞
- 李冰
- 樊献峰
-
-
陈易然;
杨大志;
范志恒;
杨宗泽
-
-
摘要:
针对坩埚在进行检漏时,大多为水检法、皂泡法等人工检漏的方法,为解决效率低,时间久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PLC坩埚氦质谱检漏装置平台。通过对检漏平台进行总体方案设计,确定工作流程,重点解决坩埚内部真空、上位机和氦质谱仪通讯、上位机和PLC通讯等问题。对系统硬件方面,进行了电气控制原理设计与选型、PLC型号选择、真空管道的设计、接线图设计;对控制系统软件方面,通过STEP 7-Microwin SMART,对作为主控器的PLC进行了控制程序的编写,再通过Visual Studio 2015进行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以及通过与SQL2012数据库连接,将测得的数据放入数据库,最后通过上位机编译实现人机交互,实验平台开机运行调试。最终实验结果显示,整个平台实现了对坩埚的密封、检漏、检漏数据的存储,其中检漏同一坩埚10次检漏率值标准偏差S≤2.84,满足工业生产要求。
-
-
蔡潇;
曹曾;
冉红;
黄向玫;
张炜;
李瑞鋆
-
-
摘要:
通过在加工现场和安装现场搭建的真空辅助系统、四极质谱计及氦检漏仪组成的检漏系统,运用残余气体分析和氦质谱检漏方法在冷态下对HL-2M真空室扇形段及真空室整体进行了真空检漏试验.对漏点进行修复后,测试了真空室的极限真空度和总漏气率等.真空室经过72h的抽气后,真空度达到3.7×10?5Pa,超过了1.0×10?4Pa的预期预抽真空度.用静态定容法测得的真空室漏放气率为2.3×10?7Pa?m3?s?1,小于设定的真空漏率技术指标5×10?7Pa?m3?s?1.试验结果表明HL-2M装置真空室满足超高真空条件,符合设计要求.
-
-
肖汉武;
蒋玉齐
-
-
摘要:
GJB548B-2005方法1014.2密封试验中的固定方法根据器件内腔体积划分5档体积范围,由于划分不够细致,对于某些内腔体积,其拒收极限值R1所对应的等效标准漏率L存在偏松问题,因此对于部分微小漏率器件存在漏检的风险.此外固定方法中的最小加压压力310 kPa对于大尺寸陶瓷封装而言,有可能导致盖板凹陷、密封损伤等问题.本文分析了现有标准中固定方法和灵活方法的等效标准漏率差异以及大尺寸腔体的加压问题,提出了降压检漏建议.
-
-
-
王小娟;
丰杰;
王莹
-
-
摘要:
对贮氢压力系统,基于氦质谱仪的氢检测模式,提出了采用系统自带氢气作为示踪气体的氢质谱检漏方法.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开展了低漏率通道型漏孔研制,通过金属毛细管挤压、固定的方式制作了常压下氦漏率在10-6~10-8 Pa·m3/s量级范围的通道型漏孔,采用氦质谱检漏技术监测了部分漏孔漏率随时间变化情况,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制备漏率稳定的漏孔.基于研制漏孔,利用质谱仪的氢、氦检测模式获得了对应氢、氦示踪介质的漏率.通过对氢、氦漏率值的对比分析发现:当漏孔氦漏率在10-7 Pa·m3/s量级及以上时,氢模式下的氢漏率稳定,约为氦检漏模式下氦漏率的2~5倍;但随着漏孔漏率进一步减小,采用现有质谱仪的氢检测模式将无法获得有效漏率值.
-
-
付良瑞;
朱宝良;
邓金球;
陈涛;
白国云
-
-
摘要:
针对现有氦质谱检漏系统的技术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氦质谱检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该系统综合了嵌入式与ZigBee、WiFi等物联网技术,由主控模块、采集模块、执行模块等组成;主控模块可实时整合氦质谱检漏仪与采集模块的数据信息,控制执行模块自动完成检漏流程,并利用灰度算法预测检漏信号的稳定时机,提高了检漏效率,测试结果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
-
-
-
綦磊;
孙立臣;
洪晓鹏;
王勇;
任国华
-
-
摘要:
航天器的密封性能测试分为部组件级测试和系统级测试.系统级密封性能测试大多采取氦质谱非真空累积检漏法,由于收集室内氦气浓度分布不均匀,检漏仪读数不稳定,漏率初值或终值的读取可能不准确,进而造成测量误差.提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拟合的氦质谱非真空累积检漏方法,在非真空累积过程中,多次读取收集室内漏率值,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漏率变化率进行拟合,进而求出被检件漏率.大量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氦质谱非真空累积检漏法相比,该方法可有效避免单次数据测量造成的测量误差,具有更高的数据可信度.%Spacecraft leak testing is divided into component testing and system testing. System leak test mostly take the method of non-vacuum accumulation leak testing by helium mass spectroscopy. Due to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heli-um in the accumulation chamber and the unstable readings of helium mass spectrometer leak detector,the initial and final leakage rate values may not be read accurately which may result in the measurement error. In this paper,a non-vacuum ac-cumulation leak testing by helium mass spectroscopy based on least square method is int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helium gas accumulation,read the helium gas density in the accumulation chamber at regular intervals and calculate the helium gas density charge rate using least square method. Then,the leakage rate of the object under test is given. A large number of test results show that,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s,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measurement error caused by single testing and the results have a higher credibility.
-
-
-
-
王晓刚;
朱志坤;
陶义建;
赵杰
- 《2015年航空装备维修技术及应用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机翼整体油箱密封性能要求较高,常规检测方法存在精度低、定量困难、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利用氦质谱检漏原理和方法,对某型机翼整体油箱的检漏工艺方案、检测参数和相关要求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的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到飞机其他密封部件的检漏工作中,对提高飞机密封部件密封质量,提前发现漏源,减少返工,具有明显的效益.同时也对数字化检测技术在飞机密封性能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
-
-
-
-
李冬梅;
贺晋春;
冯小成;
陈建安;
练滨浩
- 《2015年国防科技工业无损检测技术论坛》
| 2015年
-
摘要:
气密性封装元器件的检漏方法主要分为细检漏和粗检漏,其中细检漏常用的为氦质谱检漏,在实际检测过程中,测量值与实际漏率存在偏差,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为表面吸附,样品只有排除表面吸附的漏率干扰,检测结果才能准确反映出产品的质量水平.本文从元器件材料和表面状态两方面深入分析了其对表面氦吸附的影响,提出了去除氦吸附的方法,并进行了试验验证,为后期提高氦质谱检漏准确度提供了依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