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产量
气象产量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5280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广东气象、气象与环境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气象产量的相关文献由45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申、薛晓萍、张彧豪等。
气象产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280篇
占比:99.16%
总计:15410篇
气象产量
-研究学者
- 刘申
- 薛晓萍
- 张彧豪
- 张虎成
- 杨松松
- 董婷婷
- 庄家煜
- 张东晖
- 彭远
- 潘根兴
- 程琨
- 许世卫
- 任白杨
- 何建军
- 关峰
- 刘佳佳
- 刘春涛
- 刘永贤
- 刘瑞翔
- 刘青
- 古丽
- 宋晓巍
- 张强
- 张鑫
- 曹永强
- 李子龙
- 李恋卿
- 李效珍
- 李文宝
- 李树岩
- 李炳军
- 李爽
- 李琳琳
- 李雨鸿
- 杜翠芳
- 杨卓亚
- 毛达如
- 王东杰
- 王婷
- 王建林
- 王盛威
- 王莹
- 王菲
- 罗孳孳
- 蒋璐西
- 贾利芳
- 赵威
- 赵慧颖
- 邱美娟
- 郝玲
-
-
刘金宇;
王兴环;
刘洋宸;
王钧钰;
苑明阳
-
-
摘要:
采用宝清县2004—2018年以来的气候、产量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线性分析方法,从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气象因素对玉米和大豆产量的影响入手,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大豆和玉米产量的重要气象因子,建立影响玉米和大豆产量的气象因子和预报模型,为玉米和大豆高产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宝清县气象局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保障粮食生产提供重要气象支撑。
-
-
蒙华月;
王兆林;
姚佩;
钱龙;
陈诚;
罗云英;
鞠学良
-
-
摘要:
农业旱涝灾害评估中常采用不同方法计算作物气象产量,但其中鲜见关于不同方法的比较研究。长江中下游棉区因涝减产现象严重,因此本文以该地区6省为研究区,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量化棉花生长期的涝渍强度,选用7种常见气象产量分离方法(线性拟合、二次多项式拟合、三次多项式拟合、HP滤波法、3年滑动平均法、5年滑动平均法及五点二次平滑法)计算棉花气象产量,并通过涝渍强度与气象产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评估不同方法的表现。此外,结合历史受涝面积对不同方法的涝渍灾害刻画能力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方法计算的棉花气象产量具有相似的长期趋势,但在短期波动上存在较大差异。就气象产量和涝渍程度的相关性而言,HP滤波法、线性拟合和二次多项式效果更好;而就气象产量结果与历史受涝面积的相符程度而言,HP滤波最优,其次是二次多项式和三次多项式。此外,基于7种方法的相关分析结果均判定湖北省和安徽省是棉花因涝减产最严重的省份,但对于其余省份的判定结果会存在差异。湖北省和安徽省虽然因涝减产严重,但两省棉花涝渍的发生倾向低于其余省份。因此,在农业涝渍评估工作中推荐使用HP滤波法,而长江中下游棉区的涝渍防治工作应重点关注湖北省和安徽省。
-
-
王晓;
励臣儒;
林宏伟;
杨栋
-
-
摘要:
基于浙江省67个基本气象站1971—2019年的观测资料,构建浙江地区梨生长发育期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指数,对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以宁波余姚区梨为例,利用灾害指数构建气象产量预报模型,进而对灾害指数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近年梨的花期和成熟期的大风灾害风险显著上升,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生长季高温、生长—成熟期连阴雨和强降水风险高,且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文基于灾害指数构建的气象产量预报模型预报精度高,构建的灾害指数可信度高,对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
-
庞婷婷;
毛万众;
康文娟;
李保华
-
-
摘要:
基于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宁夏沙坡头区为研究区域,根据沙坡头地区1990-2019年玉米农业气象数据和产量数据,采用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和Thornthwaite Memoriae模型分析沙坡头地区长时间序列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产量和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近30年来,沙坡头地区玉米平均气温和蒸发量均有显著增减,而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呈不同程度波动上升;玉米同期总产量呈现非常显著的上升趋势,每年增产105.68 kg·hm-2,气候生产潜力以每10年36.87 kg·hm-2呈波动上升趋势的线性倾斜;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是温度、水分和日照;未来气候变化对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有重大影响,"暖湿型"和"冷湿型"气候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而"暖干型"和"冷干型"气候不利于玉米的生长,其中降水变化对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作用比温度更大.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合理调整作物的区域分布以适应气候变化,以期获得玉米增产增收.
-
-
郭永婷;
黄观荣;
邬琰元
-
-
摘要:
基于2000-2017年韶关烟叶产量和相应时段烟叶大田期气象要素,分析了韶关烟叶种植区的气候特征,找到了影响气象产量的关键性因子,并对烟叶生长的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烟叶种植,3-4月需要防范低温冷害天气,6-7月需注意高温天气和及时排水防涝;5月中旬夜间降水、7月上旬气温与烟叶气象产量呈显著正相关,4月中至下旬最低气温、5月中旬日照、6月上至中旬最高气温、7月上至中旬白天降水与烟叶气象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冰雹对烟叶的灾害影响最大,可增加人工防雹投入.
-
-
陈雪;
姚俊英;
王莹;
高梦竹
-
-
摘要:
基于黑龙江省82个气象站1998—2017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采用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AD)方法,分析黑龙江省不同持续时间的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强度和影响面积特点,评估极端低温事件对农作物耕地面积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1)1998—2017年黑龙江省极端低温事件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西北部与东部地区受影响最为频繁.持续时间2 d以上的事件发生概率小、强度大,最强中心位于伊春市北端.2)年均累积161.8万km2耕地面积受极端低温影响,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绥化、哈尔滨及伊春南部.3)气象产量与极端低温频次、事件强度和影响耕地面积呈现出负相关关系,频次增加、事件强度增大、影响面积增大,气象产量大幅下降.
-
-
郝玲;
张佩;
史逸民;
刘瑞翔;
王伟健;
朱云凤
-
-
摘要:
利用江苏省统计局提供的全省75个县(市、区)1981—2018年的冬小麦产量,基于灰色系统滑动模型得到各县(市、区)冬小麦气象产量.采用K-means算法对全省各县(市、区)冬小麦气象产量进行聚类分析,将全省客观划分为南、北2个冬小麦种植区,区域连续且相互独立.通过C4.5决策树算法,基于130项前期春季气候因子对2个种植区的冬小麦气象产量"是否歉年"分别建立决策树预测模型.在北种植区冬小麦是否歉年的预测中,决策树模型的自学习准确率为82.0%,测试准确率为90.9%;在南种植区冬小麦是否歉年的预测中,决策树模型的自学习准确率为92.5%,测试准确率为91.67%.结果表明,K-means算法和C4.5算法对江苏省冬小麦气象产量区划和预测具有良好效果,可为江苏省冬小麦产量预测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
-
董京铭;
刘瑞翔;
马晨晨;
郝玲;
史达伟
-
-
摘要:
根据连云港地区1974-2016年5个站点的气象资料和水稻产量资料,利用主成分回归方法研究该地区水稻不同生长期内,气象要素与水稻气象产量的关系,构建预估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气温、积温等热力因子对连云港地区水稻气象产量影响最大;主成分分析的前3个分量为"抽穗开花期因子"、"灌浆成熟期因子"和"移栽返青期因子",可以解释连云港地区85%左右的水稻相对气象产量变化;回归模型组合出3个新的因子,分别对应抽穗开花期的热力条件、灌浆成熟期的热力条件和移栽返青期的温差,该模型可以较好地预估连云港地区水稻的气象产量.
-
-
胡启瑞;
李锦虎;
王森;
郭燕云;
吉春容
-
-
摘要:
为探明新疆伽师瓜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发育期和产量的影响,选取喀什地区伽师县1981—2019年气温、降水、日照和发育期及产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气候倾向率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伽师瓜生育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近39年来,伽师瓜生育期平均气温和≥10°C积温明显增加,降水和日照时数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气温在2000年发生突变,突变后上升了1.0°C.≥10°C积温在2002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升高了333.75°C·d.伽师瓜生育期内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和平均地温呈上升趋势,平均相对湿度呈减少趋势,其中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地温(5 cm)上升显著(P<0.05).伽师瓜出苗期和坐果期与5月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成熟期分别与7、8月的5 cm地面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全生育期与7、8月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温度是影响伽师瓜发育期的关键因子,伽师瓜从播种到坐果期提前,成熟期推迟,全生育期延长.伽师瓜气象产量与≥10°C积温呈显著正相关,与4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近39年来伽师县的气象条件基本满足伽师瓜的需求,但是生长季内日照时数偏少,对伽师瓜产量有不利影响,建议当地合理选择种植早、中熟品种.
-
-
张月;
邓可楠;
高雅文;
钱龙;
陈诚;
黄韬幸
-
-
摘要:
【目的】揭示湖北省棉花生育期内旱涝灾害特征,为棉田旱涝灾害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湖北省1961―2019年26个典型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棉花生育期内旬累积湿润指数,以此分析棉花各生育期内旱涝变化特征,并揭示各生育期内旱涝强度与棉花气象产量的关联性。【结果】湖北省平均涝渍强度除棉花蕾期外,苗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均呈下降趋势,平均干旱强度在除吐絮期外的其余生育期均呈下降趋势。平均涝渍强度在1965年苗期发生显著(p<0.05)增强,在1965年和1985年吐絮期分别发生显著增强和减弱;平均干旱强度在1975年吐絮期发生1次显著的降低。湖北棉花旱涝灾害以涝为主,干旱次数较少且强度较低。棉花易在苗期和蕾期受涝,湖北省平均涝渍频率分别为58.42%和48.98%;易在花铃期和吐絮期受旱,湖北省平均干旱频率分别为10.59%和11.00%。涝渍频率整体呈西南部最高的特征,干旱频率整体呈现中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特征。棉花在花铃期最易因涝减产,且仅在该时期内气象产量与涝渍强度极显著(p<0.01)相关;此外,涝害的减产作用大于干旱。荆门市、孝感市和黄石市蕾期为因涝减产的高风险地区/时段;黄冈市花铃期为因旱减产的高风险地区/时段。【结论】湖北省棉田旱涝防治工作以除涝为主,尤其需注意在蕾期和花铃期内及时灌溉和排水;各地区的旱涝防治工作因旱涝形式和发生时期而异。
-
-
杜小松;
姜帅;
张志科;
曾丹丹;
李娇娇
-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利用惠州市龙门县1979~2012年的龙门年桔实际产量资料,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法分离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以相对气象产量序列为研究对象,选取平均减产率评价指标,分析了低温、低温阴雨、降水、日照等不利气象条件对龙门年桔产量的影响,采集龙门灾年的天气实况数据(主要是低温阴雨日数X1、干旱日数X2、高温日数X3、洪涝日数X4(或洪涝总雨量X4)和日照X5等五个天气因子),结合气象产量,利用stepwise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影响评估模型:Y=-2.85X1+0.71X2-4.52X3-9.08其中X4和X5不显著,被剔除,最后针对上述灾害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
-
-
张杰;
林雪仪;
杨丽娜;
刘瑾
-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为分析干热风天气的发生随时间的变化及及其危害,利用河南省安阳市、郑州市和信阳市1951-2009年逐日14时的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资料统计分析认为,不同地区干热风日数随时间的推移而波动变化;安阳市和郑州市为干热风的重灾区,信阳市则受到干热风影响较小;干热风主要发生在5月中旬到6月上旬之间.以安阳市为例,2003-2009年的产量资料与其气象资料相关分析表明小麦干热风日数与气象产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干热风日的平均温度、平均风速及最高温度与小麦的气象千粒重呈显著的负相关.
-
-
- 《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引入了作物产量预报中的产量构成模式,将大豆产量分解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两部分.通过比较确定经过6a调和滑动平均处理后得出的趋势产量较为合理,并求算出了气象产量。用1976~2007年的气象产量资料与同期大豆生育期内的逐旬及膨化处理后的气象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了影响我省大豆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结果显示,大豆生育期内的气象条件对其产量具有重要影响,生育期的中后期降水偏多和前期温度偏高都会导致大豆减产,9月上旬大豆鼓粒后期,温度偏高有利于大豆增产,生育期内的日照时数对大豆脂肪形成起着主导作用,与大豆产量无明显相关性。
-
-
- 《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为明确邢台地区夏玉米产量波动的气象要素变化规律和玉米生产潜力发挥的限制因子,利用邢台地区17个气象站1971-2006年气象资料和1983-2006年夏玉米单产数据,对夏玉米生产潜力做出估算,以直线滑动平均法分离气象产量,进行了气象要素和气象产量间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邢台地区夏玉米光合生产潜力为24818kg/hm2,光温生产潜力为20437kg/hm2,光温水生产潜力为11723kg/hm2,分别是现实生产力的3.6倍、2.9倍、1.7倍,水分条件是限制生产潜力发挥的主要因素;夏玉米趋势产量年际间变化较为平稳,气象产量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农业生产表现出气候脆弱性,生育期总降水量及总日照时数是年际间气象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生育期总降水量与气象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直接通径系数为0.363,气象产量与生育期总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其直接通径系数为-0.385:生育期内以旬为时间序列气象因子中,气象产量与6月上旬日照时数、7月下旬平均气温、7月中旬降水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综合分析表明,邢台地区夏玉米生产的气候脆弱性与该地区降水量的年际间波动相关,发育关键期光温条件对夏玉米生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