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植物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60182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致富天地、中国电力教育、中国校外教育(理论)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4年第6届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研讨会、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青年学术)研讨会等;植物营养学的相关文献由207位作者贡献,包括桂熙娟、焦晓光、丁广大等。
植物营养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0182篇
占比:99.92%
总计:160314篇
植物营养学
-研究学者
- 桂熙娟
- 焦晓光
- 丁广大
- 丛登立
- 何淑平
- 关钰
- 刘合满
- 刘国栋
- 刘志高
- 刘春梅
- 卞赛男
- 危常州
- 吴家胜
- 常鹏杰
- 张兴梅
- 张国显
- 张明如
- 张玥琦
- 张福锁
- 支金虎
- 施卫明
- 曹丽花
- 李俊华
- 李江遐
- 李瑞波
- 杨丽娟
- 杨振明
- 杨青成
- 梅燕飞
- 武美燕
- 王娟
- 王宁杭
- 王小德
- 申亚梅
- 石磊
- 范永怀
- 赵凤艳
- 鞠会艳
- LI Chunhua
- LIU Xiaoyan
- XU Xiaoqin
- 习向银
- 习金根
- 任明慧
- 何永梅
- 何进
- 余娇娇
- 倪伟波
- 冀宏杰
- 冯锋
-
-
焦晓光
-
-
摘要:
新农科建设奏响的“三部曲”已为高等涉农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新标、“双一流”建设加速了“植物营养学”课程变革。文章以“植物营养学”课程建设为例,提出了“知识学习课堂”“案例翻转课堂”“田间实践讲堂”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植物营养学”教学质量,为现代农业中传统经典课程建设金课提供必要支撑。
-
-
-
-
摘要:
卢树昌(1970-),男,汉族,中共党员,农学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1997年获河北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获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在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从事土壤农化与环境方面教学科研工作,兼系党支部书记。现任中国土壤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会员。
-
-
赵帅
-
-
摘要:
地理信息系统是研究空间位置及空间关系的学科,基础理论发展成熟,在各行各业应用广泛。不过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应用于大中尺度,小尺度研究很少,还没有对植物、动物及人体内部空间等微观尺度的相关描述。本文以植物营养学思想为基础,以植物内部空间的养分管理为目的,从空间认知、数学分析和数据管理三个方面构建了微观地理信息系统的框架,期望能为微观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
-
-
-
摘要:
团队带头人朱齐超,男,1988年生,2018年获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农学博士学位,2018年3月—2020年4月在中国农业大学生态学从事博士后科研;现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FASE期刊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土壤酸化定量化、土壤酸化与重金属行为模型评价、区域养分管理与农业绿色发展。
-
-
段建军;
黄莺;
王小利;
何进
-
-
摘要: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学科,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良产品质量。作为涉农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对指导作物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一些经济作物如烟草。因其与农业生产实践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因此植物营养学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学习掌握植物营养学基础知识和提升对应实践应用能力对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至关重要。通过剖析传统植物营养学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现在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考核和教学实践等方面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教学改革建议。
-
-
余娇娇;
周元清;
张翠萍;
陈祯
-
-
摘要:
“植物营养学”是高校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进行“植物营养学”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农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要求。以陆景陵主编的《植物营养学》第二版上册为例,从思想政治素材、思政元素及思政维度三个方面,充分而深入地挖掘了“植物营养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用翻转课堂、现象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多维度的创新教学模式,全方位融入“植物营养学”课程思政,实现课程承载思想政治,思想政治寓意课程,最终达到教书和育人的协同发展,同时为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
-
-
-
摘要:
田秀平,女,1965年出生,山东泰安人,汉族,中共党员。1988年获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作物专业农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农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沈阳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农学博士学位;1990-2004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作,2004年至今,在天津农学院工作。现为天津农学院党委统战部部长,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
-
微尘
-
-
摘要:
张福锁今年61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自2009年起,他率领团队师生扎根农村,致力脱贫攻坚,先后在河北、吉林、内蒙古、山东等地建起270个“科技小院”,探索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人员与农民分离的问题,创建了科学家与农民深度融合、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精准扶贫新模式——科研应与生产相结合,教授带弟子进驻农村2009年春节后的一天,河北曲周县白寨乡北油村来了一群陌生人,这些人大都是学生模样,领队的是位50岁左右儒雅和善的男子。他和村长接洽后,把村里一个没住人的小院收拾干净,就和那些学生模样的人住了进去。
-
-
刘春梅;
孙海燕;
何淑平;
张兴梅;
蒋雨州;
刘金彪
-
-
摘要:
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为提升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质量,将思政教学新理念与专业知识教学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立德树人"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四新建设"培养"知农、爱农"应用型人才.
-
-
张要军;
夏雯雯;
刘文娟
-
-
摘要:
新农科专业建设背景下,"植物营养学"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之一,融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于一体,是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为推进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课程育人"目标,深入挖掘了"植物营养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将思政教育改革融入课堂教学,旨在提高育人成效,进而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引领发展"的培养目标,并为相关学科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
-
LIU Xiaoyan;
刘晓燕;
LI Chunhua;
李春花;
XU Xiaoqin;
徐晓芹
- 《2014年第6届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4种植物营养学SCI期刊《Plant Soil》《J Plant Nutr Soil Sci》《Soil Sci Plant Nutr》《J Plant Nutr》2005-2009年刊登论文的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并对高被引论文的文献类型和学术特征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发现,相对于一般研究论文,综述(尤其是特约综述)和会议论文在高被引论文中占的比例较大,且高被引论文在特刊上分布较多,被引用较快.分析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 "根际生态"、"碳氮循环与气候变化"、 "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与缓解机制"和"植物微量、有益元素功能"等方面,而高被引论文中传统的"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施肥与产量、品质"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今后植物营养学科期刊编辑可围绕该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组织特邀综述、策划特刊,进一步提升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
-
-
-
-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土壤对养分的吸附特性是土壤化学和植物营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9个供试土壤的NH+4、PO3-4和K+吸附试验表明,Langmuir、Freundlish和Temkin等温吸附方程对其有较好的拟合效果,但亦有部分供试土壤的拟合精度不良.本文引进种群生态学的“形状因子d”概念,在Langmuir方程基础上构造了一个新的吸附模型.理论分析表明,新吸附模型综合反映了3个等温吸附方程所描述的吸附特征.模拟结果表明,等温吸附方程模拟不佳的供试土壤,用新模型模拟都能达到显著水平;新吸附模型的拟合精度(R2)高于3个等温吸附方程,且标准差最小.形状因子d的变化幅度在0.6080~2.9290,体现了土壤理化性质对NH+4、PO3-4和K+等温吸附曲线形状的影响.新吸附模型和Langmuir方程的NH+4、PO3-4和K+的qm值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515**、0.8258**和0.9128**(n=9).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表明,新吸附模型的PO3-4和K+的qm值与土壤有机质之间、土壤NH+4和K+的qm值与CEC之间都有显著水平的线性正相关.NH+4的qm值与土壤碱解氮含量亦呈显著水平的线性正相关,而PO3-4的qm值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则呈显著水平的线性负相关.数学形式简洁的新等温吸附模型为采用统一模式定量处理土壤对NH+4、PO3-4和K+的吸附特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
-
-
黎明;
夏道奇
- 《第四届新型肥料技术创新暨作物应用产、销、用供需对接交流大会暨2017全国肥料产业联盟年会》
-
摘要:
钙镁磷肥又叫熔融钙镁磷肥,资料表明,德国是最早发现熔融钙镁磷肥加工方法的国家,早在1939年乌尼泼就在实验室将磷矿石、蛇纹石和硅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热到1450°C熔融,经水淬得到了有效五氧化二磷(P205)达26.5%的玻璃质肥料,后相继在美国1943年也开发了熔融钙镁磷肥生产方法,1946年实现工业化生产.因美国碱性土壤面积较大,生产中需要消耗焦炭,根据它国的资源不适宜生产钙镁,所以1957年后美国停止发展钙镁磷肥,在这几年中美国有年生产9万吨的钙镁磷肥的工业史.钙镁磷肥无论从植物营养学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认识,它所含的元素养分体现的价值都是任何一种单元素和复合肥料不可相比的多元素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