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桑白皮

桑白皮

桑白皮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51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4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330篇;相关期刊203种,包括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健康生活、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药学会第十三届青年药学科研成果交流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等;桑白皮的相关文献由1054位作者贡献,包括郑晓珂、冯卫生、王小兰等。

桑白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4 占比:52.32%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2.72%

专利文献>

论文:330 占比:44.96%

总计:734篇

桑白皮—发文趋势图

桑白皮

-研究学者

  • 郑晓珂
  • 冯卫生
  • 王小兰
  • 袁培培
  • 匡海学
  • 牛艳
  • 克迎迎
  • 孙亚萍
  • 孙静芸
  • 郭月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永生; 杨媛媛; 胡静; 任慧; 崔小敏; 曲彤; 李宁; 陈志永
    • 摘要: 目的建立桑白皮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效应成分指数。方法采用谱效关系的方法选取构建效应成分指数的指标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桑白皮中指标性成分含量。结果桑白皮中1-脱氧野尻霉素、氧化白藜芦醇、桑根酮C、桑黄酮G、桑皮酮H和桑辛素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被选为效应成分指数构建的指标性成分。所构建效应成分指数与桑白皮样品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1/IC_(50)显著相关(R=0.954)。结论所构建效应成分指数能够较好的评价桑白皮样品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面的质量,也为效应成分指数的构建及其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 杨福双; 曹方; 孔一卜; 徐炎; 王中天; 孙丽平
    • 摘要: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桑白皮-地骨皮药对治疗儿童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BATMAN-TCM在线预测数据库,以口服生物利用度和类药性两个参数为限定条件对桑白皮-地骨皮药对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进行筛选与收集;通过PubMed、GeneCards以及DrugBank数据库进行疾病靶点预测分析;运用Cytoscape3.7.2构建成分-靶点调控网络,并对核心靶点进行网络拓扑分析;最后利用Bioconductor平台和R语言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作用靶点-关键通路网络关系图。结果:筛选得到桑白皮-地骨皮药对活性成分共43种,包括槲皮素、山奈酚、金合欢素、β-谷甾醇等,药物潜在靶点242个;检索得到儿童肺炎靶点3271个,其中关键靶点包括白细胞介素(IL-6)、蛋白激酶(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等;桑白皮-地骨皮药对与儿童肺炎的共同靶点有31个,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TNF)、AKT1等;GO生物过程包括对脂多糖、细菌来源分子、金属离子的反应、调控凋亡信号通路和T细胞活化等;涉及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有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桑白皮-地骨皮药对中的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和金合欢素等成分可能通过AKT1、MAPK8、IL-6和MMP9等靶点作用于TNF、PI3K/AKT、MAPK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发挥抗炎的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桑白皮-地骨皮药对治疗儿童肺炎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 孙梅; 杜倩; 李文军; 罗则华
    • 摘要: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桑白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作用靶点以及分子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取桑白皮的活性成分及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在OMIM和GenCards数据库中检索筛选COPD相关的靶点,两者取交集获得桑白皮治疗COPD的核心靶点。由Cytoscape 3.7.0构建活性药物-疾病-成分-靶点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互作网络;DAVID数据库对靶点基因开展生物功能与通路富集分析,构建桑白皮活性成分-核心靶点-作用通路网络图。结果从桑白皮中筛选得到31个活性化合物和93个相应靶点,COPD 3565个相关靶点,两者映射获得治疗COPD作用的活性成分22种:主要为槲皮素、山奈酚等,作用于IL6、VEGFA、EGFR、MAPK8等76个COPD核心靶点,生物功能与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桑白皮主要通过调控凋亡过程、细胞增殖、氧化还原过程、老化等生物行为,对信号通路PI3K-Akt、TNF、MAPK、P53、HIF-1等施以调节,起到治疗COPD作用。结论研究结果体现了桑白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桑白皮治疗COPD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张欢; 丁纪茹; 张效科
    • 摘要: 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对中药桑白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进行研究,探索桑白皮治疗DPN的可能作用机制。首先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筛选出桑白皮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基因。通过GeneCards数据库及OMIM数据库筛选出DPN的疾病靶点基因,并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有效成分-靶基因-疾病”中药调控网络图。将有效成分靶标与疾病靶标上传到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PPI),并使用R语言对得到的PPI进行核心基因的筛选。运用R语言对关键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其次从活性成分及靶点基因中根据degree值筛选出前3个关键成分,并将该网络中的基因靶点以degree值高低进行排序,选择前3个核心靶点,然后从RCSB数据库下载相关蛋白的结构,使用Pymol软件去除溶剂分子与配体,使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最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荧光光谱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富集分析的结果。最终预测到31个桑白皮活性成分,312个活性成分相关靶点,120个桑白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共同有效靶点。活性成分中度值最高的为槲皮素,其次为山柰酚。PPI网络核心基因为转录因子AP-1(JU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转录因子p65(RELA)、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白介素6(IL-6)等;GO富集分析显示会影响基因的转录、细胞因子表达和蛋白激酶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为显著性最高的通路,其次为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MAPK信号通路、人巨细胞病毒感染、TNF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成分中槲皮素与对应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提示桑白皮能够降低IL-6和TNF-α的表达,荧光光谱实验证实桑白皮能够减少AGEs。可见中药桑白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功能、多通路的作用特点,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可能与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有关。
    • 赵子楠; 闫立文; 赵凯
    • 摘要: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桑白皮炒制前后HPLC指纹图谱,应用模式识别对其进行质量评价与鉴别。方法:采用YMC Hydrosphere 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水(含0.5%三氟乙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320 nm,柱温30°C。通过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对10批桑白皮、炒桑白皮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分别建立了桑白皮和炒桑白皮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8个共有峰;桑白皮、炒桑白皮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别是0.814~0.972与0.819~0.972。通过主成分分析及线性判别分析均未将桑白皮和炒桑白皮完全分开,说明桑白皮和炒桑白皮在化学成分方面仍有较大一致性。结论:指纹图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能对桑白皮炒制前后的质量变化进行系统评价,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桑白皮炒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奠定基础。
    • 张雪梅; 柴雁菁; 王金祥; 李江丽; 胡梦蝶; 何洁; 秦静
    • 摘要: 目的 将干燥桑白皮用体积分数为80%的甲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对其乙酸乙酯萃取物中结构新颖的异戊烯基黄酮进行研究。方法 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反相RP-18色谱柱对桑白皮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波谱数据解析(包括IR、HRESIMS、HRSIMS、1D和2DNMR等)所得。结果 分离得到19个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orusinol (1);morusin (2);hydroxymorusin (3);cyclomorusin (4);neocyclomorusin (5);sanggenol L (6);cyclocommunol (7);cyclomulberrin (8);8,9-dihydro-6-hydroxy-9-(1-hydroxy-1-methylethyl)-3,3-dimethyl-one (9);morusignin I (10);moracin A (11);artonin S (12);sanggenon N (13);moruslupenoic acid A (14);kuwanon C (15);2′,4′,5,7-tetra-3-prenyl-3′-geranyl-hydroxyflavone (16);4H-1-benzopyran-4-one (17);cudraxanthone S (18);2′,4′-OH-steppogenin (19)。结论 其中8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桑白皮中分离得到,结构规律特点:A环的5-6位和6-7位可形成六元异戊烯基环,和7-8位可形成五元异戊烯基环;B-C环的链状异戊烯基取代基易形成六元异戊烯基环和七元异戊烯基环。
    • 杨佩璇; 陈一村
    • 摘要: 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桑白皮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从TCMSP数据库中,查找出桑白皮活性成分及对应的作用靶点;结合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检索RA的相关靶点,并建立桑白皮治疗RA的活性成分及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共有蛋白相互网络;最后利用DAVID6.8在线数据库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网络.筛选得到桑白皮有效成分共31个,如quercetin、kaempferol、Glabrone、Moracin D、Iristectorigenin(9CI)等,可调控的靶点有190个;RA靶点647个,桑白皮与RA的共同靶点有38个,主要有MAPK14、TNF、IKBKB、IL6等靶点;对关键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发现涉及桑白皮治疗RA的信号通路有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等.桑白皮中的有效成分可能通过多个靶点作用于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炎的作用.
    • 黄梦婷; 潘玲; 邓李红; 谢明晏; 马永富; 魏梅; 程学仁; 徐杰
    • 摘要: 目的:为桑白皮生品和其炮制品(蜜桑白皮)的鉴别及蜜桑白皮炮制终点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进行测定.色谱柱为Waters BEH Shield RP 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30 mL/min;柱温为30°C;程序波长为280 nm(0~4 min)、320 nm(4~35 min).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分别建立13批桑白皮和蜜桑白皮的UPLC指纹图谱以及进行相似度评价,并结合对照品图谱对色谱峰进行指认.测定13批桑白皮和蜜桑白皮粉末的色度值(L、a、b)并计算其平均总色度值(E),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法和聚类分析法分析桑白皮炮制前后指纹图谱和色度值的差异性;同时分析不同炮制时间下蜜桑白皮指纹图谱和色度值的动态变化规律,以确定其炮制终点.结果:桑白皮炮制前后指纹图谱存在明显差异,13批桑白皮和蜜桑白皮样品的相似度均在0.9以上.桑白皮、蜜桑白皮图谱中分别共标定了21、23个共有峰,其中峰1、峰2是桑白皮经蜜炙后新产生的化合物;同时,指认了峰2、峰7、峰14、峰19分别为5-羟甲基糠醛、桑皮苷A、氧化白藜芦醇、桑黄酮G.OPLS-DA分析结果显示,峰1、峰2、峰18、峰20的峰面积/称样量比值以及色度值(L、a、b)是影响蜜桑白皮炮制前后差异最主要的因素;以E范围75.84~80.88作为蜜桑白皮的炮制终点,确定炮制时间为22~34 min.结论:所建立的UPLC指纹图谱和色度值的测定方法可用于桑白皮生品和炮制品的鉴别以及蜜桑白皮炮制终点的确定.
    • 高原; 方妍; 单梦瑶; 董金香
    • 摘要: 目的:研究桑白皮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与颜色的相关性,并对不同产地样品进行指纹图谱和聚类分析,为该药材质量控制及品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盐酸-镁粉反应比色法测定桑白皮中桑根皮素和总黄酮的含量;肉眼观察桑白皮颜色,采用色差仪测定其色度值(L*、a*、b*)并计算总色差值(E*ab);利用SPSS 21.0软件对桑根皮素和总黄酮的含量与各颜色指标(L*、a*、b*、E*ab)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HPLC法建立3个不同产地共20批桑白皮药材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对20批样品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基于桑根皮素、总黄酮的含量及颜色指标)和系统聚类分析(基于指纹图谱共有峰相对峰面积).结果:桑白皮中桑根皮素和总黄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960~0.6186 mg/g、0.48%~1.51%,其各颜色指标均呈显著相关(P<0.01).其中,L*、b*、E*ab值越小,a*值越大,则桑根皮素含量越高;L*、b*、E*ab值越大,a*值越小,则总黄酮含量越高.20批药材样品的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为0.883~0.983;标定了13个共有峰,并指认1号峰为绿原酸.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批样品可聚为2类,Ⅰ类以安徽产样品为主,其桑根皮素含量较高、总黄酮含量偏低,颜色较暗、偏黄棕色;Ⅱ类以四川、贵州产样品为主,其桑根皮素含量偏低、总黄酮含量较高,颜色较明亮、偏黄白色.系统聚类分析结果与其较为一致.结论:桑白皮颜色与其桑根皮素、总黄酮含量密切相关,颜色偏黄棕色的桑白皮中桑根皮素含量较高,颜色偏黄白色的桑白皮中总黄酮含量较高.
    • 成胜荣; 欧阳臻; 詹志来; 杜文敏; 廖天月; 郑甜碧; 朱先林
    • 摘要: 结合历代本草和现代文献,对桑白皮药材的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和性味功效进行考证,明确了桑白皮的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和性味功效的古今差异与变迁.经考证可知,唐以前,本草书籍记载桑有山桑与女桑之分,自唐以后,出现白桑、鸡桑、子桑、山桑、荆桑、鲁桑等数种,近现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桑白皮正品基原为白桑Morus alba L..其产地随着养蚕业的发展而变迁,南北朝时为四川,从宋朝起产地扩大,清朝时江浙地区生长最多,现代以河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为主产区,以安徽亳州为道地产区.品质与性味功效古今记载基本一致.上述结论为桑白皮药材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本草文献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