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杨宪益

杨宪益

杨宪益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337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文学理论、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689篇;相关期刊228种,包括书摘、读书、兰台世界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翻译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等;杨宪益的相关文献由349位作者贡献,包括辛红娟、李晶、孙晓青等。

杨宪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6 占比:5.5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689 占比:94.41%

总计:6026篇

杨宪益—发文趋势图

杨宪益

-研究学者

  • 辛红娟
  • 李晶
  • 孙晓青
  • 李怡然
  • 董春枝
  • 谢贶颖
  • 马沛虹
  • 高风平
  • 刘芸
  • 刘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扬
    • 摘要: 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符号间的互相转换,是不同语言所蕴含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杨宪益与戴乃迭翻译的《儒林外史》并未采用固定不变的翻译模式,而是以归化或者异化的方式向目的语读者传递中国文化。译本中传统文化翻译具体体现为章回小说的形式文化翻译、文化负载词翻译、习惯用语翻译以及背景文化翻译。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与文化差异形成文化缺损,包括文学与文字形式造成的绝对文化缺损和词汇与文化语境造成的相对文化缺损。
    • 许仙玮; 刘可昕
    • 摘要: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的话语权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是新时代之下的重任。而如何让中国故事走出去,这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字上的沟通,更是文化思想层面上的链接和传递。本文通过选取翟里斯和杨宪益的《聊斋志异》英译本,在译介学的背景之下,探讨原著和译著的价值地位、译者主体性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因素来探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李苑; 吴晶晶
    • 摘要: 杨宪益将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伟大的翻译事业,为中国文学的译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却鲜有人对其整个翻译生涯进行全面、客观的研究,尤其是对其早期翻译活动的研究。该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以杨宪益《离骚》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翻译家杨宪益的译内行为和译外角色作用下的译者行为,并较为客观地进行了译者行为合理度的分析,以期探索译者的行为规律,丰富杨宪益早期翻译实践的研究。总体上看,杨宪益《离骚》的译者行为偏于“务实”,向读者/社会一端靠拢,偏离了文学表达型文本向原文/作者靠拢译者行为特征和“求真为本,务实为用”的评价标准。
    • 翟清永; 耿丹丹
    • 摘要: 作为翻译学学科体系中一个全新的领域,社会翻译学经过近30年的迅猛发展,已成为翻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从社会翻译学视角对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的不同翻译版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合译本和埃德加·斯诺译本的不同,从特定翻译场域和译者的习惯入手进行探讨,从而揭示社会翻译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加深对社会翻译学的认识与了解.
    • 王英洁
    • 摘要: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感叹其身世遭遇的经典之作。其英译本中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大卫·霍克斯译本和许渊冲译本最具代表性,由于文化背景与语言环境的不同,三个译本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文拟从修辞、文化特色的词句等方面分析三者的译文,从而为今后从事该类文本翻译的工作者积累经验,并向读者提供更好的译本。
    • 殷健; 冯振洋
    • 摘要: 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视角,分析对比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及蓝诗玲的《狂人日记》译本中对隐含义词句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历史背景及个人经历、翻译观以及读者市场的差异导致了两个译本中对隐含义的不同翻译策略。杨译本更倾向于“求真”,译者“语言人”的身份占上风;蓝诗玲更倾向于“务实”,译者“社会人”的身份占上风。此外,杨译本适合以研究为目的的读者阅读,准确传达了隐性信息;蓝诗玲译本虽有误译,但其译本简洁通顺,更适合普通读者进行阅读,其对隐含义的传达更有利于西方读者的接受。
    • 常艳
    • 摘要: 《离骚》是中国楚文化经典作品之一,其"骚体"的特殊语言形式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从而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该文以杨宪益英译《离骚》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符号学视角,运用批判分析的方法,对其译创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对《楚辞》翻译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并引发对译创运用的再思考。
    • 王树槐
    • 摘要: 鲁迅小说最重要的四个译本是王际真译本(选译本)、杨宪益与戴乃迭译本、威廉·莱尔译本、蓝诗玲译本(后三个是全译本).本研究以王际真译本选译的11篇小说为基准,比较了四个译本不定点的具体化,统计发现:主题观上,理解最深刻的是莱尔,稍次是王际真和蓝诗玲,最浅的是杨宪益.女性观上,最美好的是蓝诗玲,最负面的是王际真,莱尔和蓝诗玲居中、偏正面.情感观上,融入最多的是莱尔,蓝诗玲、王际真居中,而杨宪益很少情感融入.在方便读者接受的读者站位观上,莱尔和蓝诗玲最多,王际真有少量,而杨宪益为零.在想象观上,王际真最为活跃,善于离开字面展开想象又不背离原文,稍次是莱尔、蓝诗玲,杨宪益则极度克制.文章最后分析了四位翻译家隐蔽价值观(政治观、处世观、翻译观)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汉学家比中国翻译家更倾向于对不定点做出具体化"的理论假设.
    • 王晶
    • 摘要: 在我国文学翻译领域,译者研究滞后于译本研究.对翻译家杨宪益的研究也呈现出同样的特点,以往研究偏重译本,较为忽视对译者的研究.以2000—2019年中国知网上发表的杨宪益研究中聚焦译者的论文为数据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其研究现状及热点作共词可视化分析,可发现杨宪益译者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研究主题:译者主体性研究、译者风格研究、综合性研究以及选择和培养译者启示性研究.四类研究还需从拓宽研究译本、拓展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动态审视职业生涯、启发中华文学外译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更深、更广、更多元的挖掘.
    • 常艳
    • 摘要: 《离骚》是中国楚文化经典作品之一,其"骚体"的特殊语言形式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从而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该文以杨宪益英译《离骚》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符号学视角,运用批判分析的方法,对其译创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对《楚辞》翻译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并引发对译创运用的再思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