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机会性筛查

机会性筛查

机会性筛查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7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98657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黄河.黄土.黄种人、宜春学院学报、东方食疗与保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江西省第十四次妇产科学学术会议等;机会性筛查的相关文献由24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晓慧、甘爱华、翟爱军等。

机会性筛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98657 占比:99.98%

总计:498733篇

机会性筛查—发文趋势图

机会性筛查

-研究学者

  • 张晓慧
  • 甘爱华
  • 翟爱军
  • 肖丹
  • 许岸高
  • 钟选芳
  • 陈洪
  • 卞美璐
  • 周琦
  • 王贵齐

机会性筛查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丁荣; 江艾芮; 林辉; 聂绪彪; 廖国斌; 王亮; 柏健鹰
    • 摘要: 目的 评价窄带成像—放大内镜(M-NBI)在人群机会性筛查中对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8~10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使用M-NBI检查的患者纳入M-NBI组,使用白光—非放大内镜(C-WLI)检查的患者纳入C-WLI组,比较2组患者的活检率、活检阳性率和检出率等。结果 共纳入患者8 010例,其中M-NBI组7 161例,C-WLI组849例。与C-WLI组相比,M-NBI组具有更高的活检率(19.69%vs. 14.49%,P=0.000),对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有更高的活检阳性率(12.34%vs. 5.69%,P=0.028)及检出率(2.43%vs. 0.82%,P=0.003)。结论 M-NBI在上消化道机会性筛查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及活检阳性率,表明其具有更好的筛查效率,适用于人群上消化道肿瘤的机会性筛查
    • 陈明月; 张雪丽; 汤光宇(审校)
    • 摘要: CT成像技术相较于双能X线吸收法对骨质疏松症(OP)的评估具有独特优势。常规CT可以提供骨骼评估数据,克服了传统定量CT的辐射和费用问题。基于常规CT的机会性筛查,主要包括机会性定量CT和直接使用椎体CT值评估骨密度(BMD),为OP诊断和骨折风险预测提供了新的可靠策略。就机会性CT筛查OP的方法、衍生技术、临床应用价值及局限性等予以综述,以期提高对这种机会性策略的认识并最终改善OP现有的诊疗模式。
    • 沈松杰; 李亚平; 谢凤鸣; 石岳; 王震东; 孙梅; 袁双虎; 于晶晶; 陈跃; 孙强; 徐雅莉; 周易冬; 任国胜; 姜军; 蒋宏传; 张瑾; 李波; 金锋
    • 摘要: 目的 比较乳腺癌群体筛查和机会性筛查两种模式的人群特点、筛查阳性率、乳腺癌检出率、早期乳腺癌比例及筛查费用.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研究时间为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分别人组群体筛查和机会性筛查受试者,填写调查问卷表,并进行每年1次乳腺体检及乳腺超声检查,共完成3轮筛查,采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人群的特点及筛查结果 .结果 共入组受试者20 080人.群体筛查组完成3轮筛查的人数分别为9 434人(100%)、8 111人(85.98%)和3 940人(41.76%);机会性筛查组分别为10 646 人(100%)、6 209人(58.32%)和2 988人(28.07%).机会性筛查组中产后哺乳时间<3个月(1 275/9 796比1 061/8 860,x2=4.597,P=0.032)、未生育(850/10 646比574/9 434,x2=27.400,P<0.01)、有流产史(6 384/10 646比5 062/9 434,x2=81.232,P<0.01)、绝经后(2 776/10 646比2 217/9 434,x2=17.757,P<0.01)、口服避孕药>6个月(171/10 646比77/9 434,x2=25.593,P<0.01)及一级亲属乳腺癌阳性家族史(464/10 646比236/9434,x2=51.257,P<0.01)比例高于群体筛查组.机会性筛查组筛查阳性率(514/10646比128/9434,x2=194.736,P<0.01)、乳腺癌检出率(158/10646比13/9 434,x2=107.374,P<0.01)和活检阳性率(158/452比13/87,x2=13.491,P<0.01)高于群体筛查组.群体筛查组早期乳腺癌(0期和I期)比例高于机会性筛查组(10/12比66/141,X2=5.902,P=0.015).群体筛查组发现每1例乳腺癌的平均费用为215 038元,是机会性筛查组15 799元的13.6倍.机会性筛查组基层医院的活检阳性率低于大型医院(79/267比79/185,x2=8.267,P=0.004),而群体筛查组两者无明显差异(6/37比7/50,x2=0.082,P=0.774).结论 乳腺癌筛查可以早期发现乳腺癌.机会性筛查具有受试者乳腺癌高危因素比例高、筛查阳性率高、乳腺癌检出率高、活检阳性率高、筛查费用低的特点.但是,机会性筛查的早期乳腺癌比例低于群体筛查,基层医院开展机会性筛查时活检阳性率较低.两种筛查模式各有优势.需要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 李敏娟; 魏文强
    • 摘要: 食管癌是我国主要癌症负担之一,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缓解食管癌疾病负担,食管癌筛查计划已开展多年并获得一定效益,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仍然存在早诊率低、筛查覆盖面小等问题,食管癌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为推动我国食管癌防控工作,需坚持政府为主导,社会、家庭和个人多层面协作联动,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加强危险因素综合防控,推进人群筛查向基层医疗机构机会性筛查转变,实现病因预防和筛查的有效结合,进一步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确保群众受益.
    • 翟旭梅
    • 摘要: 目的:为分析门诊50岁及以上女性宫颈癌机会性筛查的结果,评价女性宫颈癌机会性筛查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期间,本院例行宫颈癌筛查的300例50岁以上受检者.对300例受检者进行HPV、TCT以及阴道镜活组织病检.将300例受检者分为四个年龄算,分析不同年龄段HPV阳性率以及不同检验方式对宫颈癌的筛查准确性.结果:50~55岁年龄段HPV阳性率25.71%,56~59岁年龄段HPV阳性率31.25%,60~64年龄段HPV阳性率18.92%,≥65年龄段HPV阳性率22.37%,四组年龄段患者HPV阳性率基本相似,P>0.05;HPV+TCT联合检验结果与阴道镜病检结果接近,P>0.05.结论:50岁及以上女性宫颈癌患病率较高,尤其是56~59岁年龄段女性.进行宫颈癌机会性筛查能够进行早发现、早治疗的宫颈病变干预,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宫颈癌对中老年女性的威胁.而且在研究中发现,HPV+TCT的联合检查方式准确率高,值得在宫颈癌机会性筛查中实施.
    • 蔡心连; 黄月丽; 钟毅; 刘爱群
    • 摘要: 目的 分析广西地区2019年度上消化道癌机会性筛查数据,为上消化道机会性筛查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广西上消化道癌管理系统收集的2019年度(2019年7月1日—2020年6月30日)参加广西上消化道癌机会性筛查的临床病历资料.计算活检率,食管/胃肿瘤性病变检出率,食管癌/胃癌早诊率,并在不同性别组以及年龄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共10357例受检者纳入上消化道癌机会性筛查,其中5897例进行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食管、贲门、胃分别活检882例、178例、5392例,活检率分别为14.96%、3.02%、91.44%.共检出食管肿瘤性病变126例(1.22%),早期癌37例(29.37%);胃肿瘤性病变210例(2.03%),早期癌66例(31.43%);贲门肿瘤性病变19例(0.18%),早期癌4例(21.05%);胃及贲门肿瘤性病变229例(2.21%),胃及贲门早期癌70例(30.57%).肿瘤性病变检出率在性别和年龄分组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80岁之前,食管、胃(包括贲门)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均随年龄上升而上升(χ2=46.716,P<0.001;χ2=51.989,P<0.001).结论 2019年度广西上消化道癌机会性筛查检出率及早诊率均不高,需进一步提高人群的防癌意识,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人群.
    • 邱恒; 朱宏; 邹俐爱; 欧阳平; 邓光璞
    • 摘要: 心血管疾病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健康负担,而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如何有效地进行人群血脂异常健康管理,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机会性筛查作为一种被动性筛查方式,在疾病预防中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基于人群血脂异常的机会性筛查,结合基本卫生服务设计理念,构建了基于机会性筛查的人群血脂异常健康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缓解社会经济负担.探索更精准的血脂异常筛查手段,优化"互联网+健康管理"的应用,以及推动医保战略性购买,是今后完善并推广基于机会性筛查的人群血脂异常健康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
    • 王亚丹; 宿慧; 刘红; 李莉; 林琳; 孟明明; 孙春萍; 吴静; 刘揆亮; 蔺武; 魏南; 王沧海; 姜国俊; 郭春梅
    • 摘要: 目的 探索在全结肠镜检查行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中实行腺瘤检出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ADR)定期反馈制度是否可提高内镜医师ADR.方法 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研究分为3个阶段:干预前的基线阶段(简称干预前)、定期反馈阶段(简称干预期)和干预后阶段(简称干预后).干预前:回顾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内科进行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的所有患者资料,计算每名内镜医师的ADR.干预期:2018年6月-2018年11月由参与反馈的内镜医师对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的患者进行全结肠镜检查,每个月初计算每名内镜医师前一个月的ADR并以报告单的形式提供反馈.干预后:2018年12月-2019年1月由参与反馈的内镜医师对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的患者进行全结肠镜检查,计算反馈干预停止后每名内镜医师的ADR.比较3个阶段的ADR和息肉检出率(polyp detection rate,PDR).结果 干预前、干预期和干预后分别纳入1768例、1308例和344例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患者.共有8名内镜医师参与研究全过程.总ADR从干预前的23.70%(419/1768)升高至干预期的33.72%(441/1308)(x2=37.449,P<0.05).干预后2个月,ADR轻度下降至33.14%(114/344),但与干预前相比,仍然升高(x2=13.602,P<O.05).总PDR从干预前的47.17%(834/1768)提高至干预期的52.68%(689/130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11,P<0.05).停止干预后,PDR轻度上升至53.78% (185/344),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35,P<0.05).结论 在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中,对内镜医师进行ADR的定期反馈可以提高结直肠ADR.
    • 周兰; 冯兰兰
    • 摘要: 目的 探讨阴道镜联合TCT检查用于宫颈癌机会性筛查临床价值,为后续宫颈癌初筛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行宫颈癌机会性筛查人群共2110例临床资料,均行阴道镜、TCT、HPV及宫颈病理活检;以宫颈病理活检作为诊断标准,分析阴道镜、阴道镜联合TCT及HPV联合TCT用于宫颈CIN筛查价值及成本效益.结果(1)单纯阴道镜用于CINⅡ级及以上宫颈病变筛查敏感性明显低于HPV联合TCT(P<0.05);阴道镜检查联合TCT用于CINⅡ级及以上宫颈病变筛查敏感性明显优于单纯阴道镜(P<0.05);HPV联合TCT用于CINⅡ级及以上宫颈病变筛查特异度明显低于单纯阴道镜、阴道镜联合TCT(P<0.05);HPV联合TCT用于CINⅡ级及以上宫颈病变筛查AUC明显低于单纯阴道镜、阴道镜联合TCT(P<0.05);(2)Ⅰ型宫颈转化区行阴道镜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Ⅱ、Ⅲ型转化区(P<0.05);Ⅰ型宫颈转化区行阴道镜诊断漏诊率明显低于Ⅱ、Ⅲ型转化区(P<0.05);而Ⅱ、Ⅲ型宫颈转化区阴道镜联合TCT筛查灵敏度和漏诊率显著优于单纯阴道镜(P<0.05);(3)宫颈癌筛查方案中HPV联合TCT方案成本最高,其后依次为HPV联合TCT,单纯阴道镜.结论 阴道镜联合TCT检查用于宫颈癌机会性筛查具有灵敏度高、漏诊率低及成本效益佳等优势,尤其适合在经济水平相对较差地区推广.
    • 周扬帆; 杨晓扬; 李艳
    • 摘要: 目的 探讨门诊50岁及以上女性宫颈癌机会性筛查的结果.方法 选择门诊宫颈癌机会性筛查者13200例,其中年龄≥50岁1387例,作为观察组;年龄﹤50岁1181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受检者的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 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结果.结果宫颈细胞学检查中,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及以上为阳性.观察组的宫颈细胞学筛查阳性率为25.16%(349/13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54%(1481/11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60~64岁受检者的细胞学筛查阳性率最高(达31.41%),≥65岁受检者的细胞学筛查阳性率最低(18.70%).各年龄阶段受检者的细胞学筛查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HR-HPV感染率为17.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阶段受检者的HR-HPV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细胞学筛查阳性患者的HR-HPV感染率达60.47%,明显高于细胞学筛查阴性患者的4.21%(P﹤0.01).结论 50岁及以上女性具有较高的宫颈细胞学筛查阳性率及HR-HPV感染率,机会性筛查能够尽早发现宫颈病变,降低宫颈癌的发生风险,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HR-HPV检测能够提高筛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