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定量CT

定量CT

定量CT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9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4512篇;相关期刊139种,包括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2年第十二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暨第十届国际骨矿研究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中国《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诊疗指南》专题研讨班暨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防治进展学术年会等;定量CT的相关文献由934位作者贡献,包括程晓光、王玲、汤光宇等。

定量CT—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4 占比:0.3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4512 占比:99.61%

总计:74800篇

定量CT—发文趋势图

定量CT

-研究学者

  • 程晓光
  • 王玲
  • 汤光宇
  • 徐黎
  • 吴艳
  • 张勇
  • 苏永彬
  • 张光
  • 李绍林
  • 于爱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瑞雪; 戴钢; 梅晓冬
    • 摘要: 目的探讨CT影像学评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频繁住院情况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调取患者的肺部CT图像,利用Thoracic VCAR软件对纳入的数据进行定量CT分析研究。得到肺气肿的测量值[CT值小于-950的HU低密度衰减区占两肺体积百分比(%LAA)]以及气道指标测量值[壁面积百分比(WA%)和气道壁厚度与管径的比值(WT/D)]。调查患者前一年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而住院的次数。根据患者过去一年住院的情况进行分组,分析导致急性加重住院的因素以及预测频繁急性加重住院的因素。结果与有急性加重但未住院的患者相比,因急性加重而住院的患者肺气肿及气道病变有显著差异(P<0.001)。住院患者肺气肿参数%LAA及气道指标WA%、WT/D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AA≥10%与频繁住院独立相关。结论定量CT肺气肿及气道指标均有助于预测AECOPD患者的住院情况。在频繁住院患者中,肺气肿相较于气道病变更具备预测能力。
    • 杨雪莹; 张玉琴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年女性肝脏脂肪含量、腰椎骨密度(BMD)与腹内脂肪、血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体检行QCT腰椎骨密度、肝脏脂肪含量、腹部脂肪面积检查的中年女性体检者153例,年龄40〜55岁。计算肝脏脂肪含量、腰椎骨密度与腹内脂肪面积、血糖的相关性系数,比较其相关性。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脏脂肪含量与腹内脂肪面积呈正相关(r=0.653,P<0.001),肝脏脂肪含量与血糖呈正相关(r=0.246,P=0.002)。腰椎骨密度与腹内脂肪面积呈负相关(r=-0.460,P<0.001),腰椎骨密度与血糖呈负相关(r=-0.110,P<0.002)。结论中年女性腹内脂肪含量是骨质疏松、脂肪肝的重影响因素。血糖也与肝脏脂肪含量及腰椎骨密度有相关性。
    • 赵健智; 张玉琴; 许霄; 陈露苗; 范洪钢
    • 摘要: 目的比较体检中定量CT(QCT)与超声检查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探讨QCT中肝脏脂肪含量值诊断脂肪肝的阈值。方法筛选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胸部低剂量CT联合肝脏脂肪定量CT检查的健康体检者500例。统计受检者的BMI值及肝脏超声结果,QCT Pro系统测量肝脏脂肪含量值,常规CT纵隔窗测量计算肝/脾CT值之比,并根据该比值划分脂肪肝组及非脂肪肝组。分析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BMI、肝脏脂肪含量值的差异及BMI肝脏脂肪含量值与肝/脾CT值之比的相关性。ROC曲线评估肝脏脂肪含量值诊断脂肪肝的效能及其阈值。结果体检人群中脂肪肝所占比例为8.6%。两组间BMI值、肝脏脂肪含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肝脏脂肪含量值与肝/脾CT值之比均呈负相关(P<0.05)。肝脏脂肪含量值诊断脂肪肝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6,阈值为3.13%(敏感度100%,特异度96.1%),高于超声的敏感度(93.0%)及特异度(81.2%)(P<0.05)。结论QCT诊断脂肪肝的效能高于超声,且能够定量评估肝脏脂肪化程度,使脂肪肝的诊断及后期随访更佳精准化。
    • 王玲; 查晓娟; 杜霞; 李永利; 陈爽; 吴艳; 李绍林; 陆勇; 程晓光; 田伟
    • 摘要: 目的分析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China Biobank)相关数据,旨在建立中国人群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正常参考值数据库。方法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China Biobank共纳入69811例低剂量胸部CT肺癌筛查健康体检志愿者。所有志愿者按照统一设定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扫描参数扫描,采用QCT Pro测量腰1和腰2椎体中心松质骨体积骨密度(volumetric bone mineral density,vBMD)。结果最终纳入64377例研究对象中,男性38013例(59.05%),女性26364例(40.95%)。随着年龄增长,BMD呈下降趋势,女性椎体松质骨BMD在青中年时期高于男性,但BMD下降趋势高于男性。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年龄标化)男性为13.53%,女性为28.99%;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年龄标化)男性为28.69%,女性为58.69%。50岁以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显著上升,明显高于男性。华东和华南区域男女性椎体松质骨BMD相对较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椎体vBMD间未发现明显相关性。结论中国人群QCT腰椎BMD正常参考数据库的建立为QCT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QCT测量椎体BMD与性别、年龄和地区相关,而与体质量无明显相关。
    • 王玲; 杨明辉; 苏永彬; 刘艳东; 葛宇峰; 伊辰; 黄朋举; 闫东; 刘兴利; 何波; 吕梁; 程晓光; 吴新宝
    • 摘要: 目的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Pro软件中的CT X线吸收检测法(CT X-ray absorptiometry,CTXA)髋部分析系统对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的髋部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髋部面积和体积骨密度。方法纳入低能量髋部骨折女性患者447例及老年女性健康志愿者528例(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髋部QCT扫描。CTXA测量股骨近端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包括:全髋(total hip,TH)、股骨颈(femoral neck,FN)、大转子(trochanter,TR)和转子间区(intertro-chanter,IT),并测量相应ROI的面积骨密度(areal BMD,aBMD)(g/cm^(2))和体积骨密度(volumetric BMD,vBMD)(mg/cm3)。结果髋部骨折组和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分别为(74.8±9.2)岁和(68.1±8.8)岁。健康对照组TH aBMD和FN aBMD分别为(0.7±0.1)和(0.6±0.1)g/cm^(2),而髋部骨折组TH aBMD和FN aBMD分别为(0.6±0.1)和(0.5±0.1)g/cm^(2)。髋部骨折组TH aBMD/vBMD、FN aBMD/vBMD、TR aBMD/vBMD及IT aBMD/vBM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股骨近端各ROI的aBMD与身高和体质量均有相关性,但与校正年龄后的身高和体质量无相关;而股骨近端各区域的vBMD与身高无明显相关,与体质量存在弱相关性。结论与老年女性健康志愿者相比,髋部脆性骨折患者股骨近端各区域的aBMD和vBMD均明显降低,但在不同年龄层,骨密度减低的区域不同。vBMD不受身高体质量影响,因而脆性骨折风险预测应用vBMD值得进一步研究。
    • 涂云; 汤光宇; 季锐; 唐睿; 华婷; 诸静其
    • 摘要: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群腰腹肌群肌肉退变与腰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使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QCT)测定187名40~69岁受试者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根据BMD值分为骨量正常组及骨量减少组,将腰腹肌群分为腹壁肌群、腹直肌、椎旁肌群、椎后肌群及腰大肌5组,在腰3椎体中部层面测定各组肌群肌肉面积并计算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同时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各组肌群SMI的差异,使用线性相关分析研究各组肌群SMI与腰椎BMD之间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各组肌群SMI诊断低骨量的效能。结果骨量减少组各组肌群SMI均低于骨量正常组,其中男性腹直肌及椎旁肌群SMI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直肌SMI与BMD呈弱正相关(r=0.270,P=0.018;校正年龄因素后r=0.251,P=0.029);女性腹壁肌群及腹直肌SMI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腰大肌外,其余各组肌群SMI均与BMD呈弱正相关,其中腹直肌相关性最高(r=0.415,P<0.001;校正年龄因素后r=0.301,P=0.001)。男性两组间睾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D及各组肌群SMI与睾酮均无明显相关性;女性骨量减少组雌二醇水平远低于骨量正常组(P<0.001),BMD与雌二醇呈中度正相关(r=0.452,P<0.001),腹直肌、腹壁肌群SMI与雌二醇呈弱正相关(r=0.227,P=0.017;r=0.213,P=0.023)。男性腹直肌SMI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79,女性腹直肌与腹壁肌群SMI的AUC分别为0.669及0.655。结论中老年人群腰腹肌群肌肉退变与腰椎骨密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腹直肌相关性最佳。
    • 付雨晗; 王喜梅; 周玉梅; 苏繁; 曹蕾; 吴欢; 江明菲; 查晓娟; 文育锋
    • 摘要: 目的:探讨腰部椎后肌群肌肉横截面积以及内脏肌肉面积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8月在芜湖市某医院的1273名体检者为调查对象,利用定量CT测量L1和L2椎体平均骨密度、L1椎体中心层面椎后肌群横截面积以及内脏肌肉面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椎后肌群肌肉面积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研究人群骨量异常率为39.98%(509/1273),骨量异常组身高、体重、椎后肌群横截面积、内脏肌肉面积较骨量正常组低,而年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骨量正常组高(P<0.05)。平滑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校正身高、体重、年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骨量异常组骨密度的残差与椎后肌群横截面积的平滑曲线呈倒“U”型,椎后肌群横截面积≤200 cm2时,骨密度随椎后肌群横截面积升高而升高(t=2.605,P=0.010),而内脏肌肉面积≤210 cm2时,骨密度随内脏肌肉面积升高而升高(t=2.182,P=0.030)。结论:腰部椎后肌群肌肉面积与腰椎骨密度存在非线性关系,平滑曲线图形呈倒“U”型。
    • 李杰生; 欧阳可勋; 刘怀忠; 李观婵; 黄洲
    • 摘要: 目的:比较CT能谱成像技术骨密度测定与定量CT骨密度测定对骨质疏松检出率。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于医院进行体检的需行能谱CT、定量CT及双能X线骨密度(DXA)检查的体检者200例,分别进行DXA、能谱CT及定量CT骨密度检测,以DXA检测为金标准,观察能谱CT及定量CT骨密度检测对骨质疏松及低骨量检测准确率,观察并比较骨质疏松、低骨量、正常受试者DXA、能谱CT及定量CT检测所得骨密度水平。结果:经DXA检测,200例患者中105例正常,52例骨量减少,43例为骨质疏松,定量CT对骨质疏松、低骨量、正常受试者检测准确率分别为90.48%、78.85%、76.74%,能谱CT对骨质疏松、低骨量、正常受试者检测准确率分别为99.05%、96.15%、95.35%,能谱CT检测准确率更高(P<0.05),经DXA、能谱CT及定量CT检测骨密度值,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正常骨组密度值均依次升高,与定量CT检测骨密度值相比,能谱CT骨密度值更接近于DXA骨密度值(P<0.05)。结论:与定量CT检测相比,采用CT能谱成像技术进行骨密度测定,对骨质疏松检出率更高,骨密度检测值更精确。
    • 袁玉山; 马培旗; 彭彬; 张宗夕; 胡小明; 张小艳; 王仲秋; 王家亮
    • 摘要: 目的:采用定量CT(QCT)探讨血糖、血脂及腹部脂肪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选取行低剂量胸部CT联合QCT检查的健康体检者1161名,其中男752名,女409名,根据年龄分为20~、30~、40~、50~、60~、70~岁6个年龄段。空腹采集受检者静脉血,检测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采用QCT测量L2中心水平层面腹部总脂肪(TAT)、腹内脂肪(VAT)、皮下脂肪(SAT)及腰椎BMD。结果:男性不同年龄段组血糖、TC、TG、VAT、SAT、BMD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女性不同年龄段组血糖、TC、TG、TAT、VAT、SAT、BMD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血糖、TC、TG、VAT、SAT与BMD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P<0.01),女性血糖、TC、TG、TAT、VAT、SAT与BMD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糖、VAT均为男性BM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和P<0.01);TC、VAT均为女性BM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结论:血糖可能是男性BMD的负性影响因素,TC可能是女性BMD的负性影响因素,而VAT对不同性别BMD均有负性影响。
    • 李杰生; 欧阳可勋; 林泽波
    • 摘要: 目的:基于定量CT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探讨不同年龄、生理时期女性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腹部脂肪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在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行健康体检的女性235名进行研究,将其根据年龄划分为青年组(68例)、中年组(100例)、老年组(67例);并以不同生理期将患者划分为绝经前组(120例)、围绝经期组(35例)、绝经后组(80例);同时分析患者腹部脂肪相关参数,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不同年龄组及围绝经期前后女性比较腰椎平均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腹部脂肪参数[腹部脂肪面积(belly fat area,FA)、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青年组患者平均BMD与腹部脂肪参数各指标呈负相关,老年组平均BMD与腹部脂肪参数各指标呈正相关(P <0.05);绝经前组FA、VFA均低于围绝经期组、绝经后组,围绝经期组FA、VFA则低于绝经后组(P<0.05);绝经前女性vBMD与内脏脂肪面积(VFA)负相关,围绝经期女性vBMD与FA、VFA呈负相关;绝经后女性vBMD与VFA呈正相关(P<0.05)。结论:女性腰椎BMD和腹部脂肪组织有较为复杂的关系,且不同年龄、生理期的关系存在有明显不同,需定期进行BMD和腹部脂肪含量检测,做到早发现、早预防骨质疏松,以促使女性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