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本溪组

本溪组

本溪组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古生物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8253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等;本溪组的相关文献由32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红春、曹高社、陈永才等。

本溪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8253 占比:99.91%

总计:118363篇

本溪组—发文趋势图

本溪组

-研究学者

  • 周红春
  • 曹高社
  • 陈永才
  • 邢舟
  • 于兴河
  • 何锡麟
  • 周进松
  • 张善德
  • 杜欣
  • 范炳恒

本溪组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恩法; 曹高社; 邢舟; 孙凤余; 杜欣; 周红春; 陈永才
    • 摘要: 为了揭示华北陆块上古生界最底部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本溪组含铝岩系承载的地质信息,以华北陆块南部豫西偃龙地区ZK0008钻孔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本溪组含铝岩系样品,利用多种测试方法,确定含铝岩系矿物成分、矿物赋存状态、元素含量及其垂向变化,并依据土壤化学基本原理,分析本溪组含铝岩系矿物成因及矿物垂向变化的原因,进而恢复该区含铝岩系的原岩并讨论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该区本溪组含铝岩系矿物成分主要为硬水铝石矿物和黏土矿物,多为隐晶质集合体;相对难迁移元素主要富集在豆鲕状铝土矿中,相对易迁移元素主要富集在铝土质泥岩中;含铝岩系中矿物成分垂向上的变化是原岩不同程度富铁铝化的结果,原岩主要为来自北秦岭造山带、成分成熟度很低的长石和/或岩屑粉砂岩;本溪组原岩沉积时,海平面抬升可抵达北秦岭造山带的山前地区,可能由突发式的快速海侵引起,缓慢的海退可将来自北秦岭造山带的长石和/或岩屑带到离物源区较远的区域沉积;湿热多雨气候条件下,本溪组原始沉积物暴露地表时迅速彻底富铁铝化,形成一个典型的富铁铝化剖面,海平面多次升降旋回造成本溪组含铝岩系多个富铁铝化剖面叠置。
    • 胡芸冰; 刘燕; 郭英海; 刘文香; 张治波; 杨晓凯
    • 摘要: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宜川地区本溪组的沉积环境,选取研究区本溪组2口探井的泥岩样品,采用ICP-MS对其进行主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研究区泥岩的微量元素环境指标特征参数差别较大,说明其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呈右倾弱Eu负异常的V型特征,微量元素地壳标准化曲线特征表现一致。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的本溪组物源来自地壳。高桥地区以陆相淡水-海水为主,形成于温湿-氧化环境,海平面变化较为频繁;宜川地区以咸水-海水为主,形成于温湿-干旱-温湿的弱氧化环境,高桥地区的沉积环境更为复杂。
    • 张保涛; 胡兆国; 梅贞华; 李秀章; 王向伟; 柳森; 陈磊; 魏正宇
    • 摘要: 2020年以来,山东省自然资源厅针对淄博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铝质岩系中的关键战略性矿产进行了调查评价。施工钻孔发现金红石、锂、铌钽、镓等关键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富集现象,其中,以金红石相钛的富集程度最高,达到工业指标。该矿床类型应为古风化壳沉积型金红石型钛矿,金红石型钛矿在华北地区本溪组的发现属于首次。
    • 杨武; 梁小山; 胡盛; 杨持恒
    • 摘要: 豫西龙门—巩义地区是河南省铝土矿主要成矿带之一,其中巩义地区是河南省铝土矿发现最早的地区,也是豫西铝土矿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浅部露天开采的铝土矿资源量正在逐步减少,因此寻找深部隐伏矿床即煤层下部铝土矿就十分迫切。通过地质调查、钻探工程、岩矿鉴定等方法,总结了该区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铝土矿赋存于上古生界上石炭统本溪组(C2b),为风化作用的最终产物,属胶体化学沉积矿床,矿体连续性较好。勘查区共发现23个铝土矿矿体,其中有3个主矿体,为河南省新发现的一超大型铝土矿矿床,矿体以似层状、漏斗状及两者的复合形态为主。矿石主要矿物成分为一水硬铝石(含量45%~95%),其次为高岭石、伊利石等(含量4%~25%);含少量菱铁矿、黄铁矿、方解石、白云石等,微量矿物有锆石、磷灰石等。铝土矿矿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Al_(2)O_(3)、SiO_(2)、Fe_(2)O_(3)、TiO_(2)、S及Loss(烧失量)等,占总含量的98.06%,其中伴生组分Ga、Li2O含量较高,达到综合利用指标。
    • 魏新; 唐建云; 宋红霞; 陈玉宝
    • 摘要: 对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地区上古生界本溪组和山西组的煤系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岩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含量测定、岩石热解分析、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及镜质体反射率等多项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并评价了其生烃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甘泉地区上古生界发育多套烃源岩,岩性主要为煤和暗色泥岩。(2)山西组有机质丰度高,是较好的烃源岩,本溪组有机质丰度则相对较低,品质相对较差;本溪组烃源岩以腐殖型Ⅲ类为主,山西组烃源岩则多为腐殖型Ⅲ类,其次为腐泥-腐殖型Ⅱ2类。(3)本溪组和山西组烃源岩成熟度整体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4)上古生界烃源岩在甘泉地区广泛分布,本溪组烃源岩累计厚度为10~20 m,山西组烃源岩累计厚度为50~80 m,整体均为较优质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
    • 冯娟萍; 欧阳征健; 陈全红; 李文厚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羊虎沟组)沉积特征对于预测其砂体展布、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地质考察、岩心观察和薄片研究的基础上,对本溪组(羊虎沟组)进行了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类型和空间展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本溪组(羊虎沟组)岩石类型主要为灰白色中—粗砂岩和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多层煤、灰岩和泥灰岩;主要发育浅海陆棚、障壁岛、潮坪、潟湖和扇三角洲沉积.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西部主要发育扇三角洲、障壁岛和潟湖沉积相,东部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潟湖、障壁岛和浅海陆棚沉积相,中间过渡带主要为潮坪沉积.自北向南依次发育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潮坪、潟湖和浅海陆棚等沉积.总体上来讲,本溪组(羊虎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建造,具有东、西分异的沉积格局.
    • 金晓辉; 张军涛; 孙冬胜; 丁茜; 杨佳奇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鄂南)奥陶系具有与盆地中东部完全不同的沉积、岩溶环境和岩溶储层特征,其中设计的一口浅钻井揭示了碎屑物质充填岩溶洞穴的存在.浅钻钻遇上石炭统本溪组和上奥陶统平凉组两套地层,本溪组岩性为铝土质泥岩,平凉组主要颗粒灰岩和藻灰岩,并夹有多套泥岩层.利用矿物成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对比分析了两套泥岩的来源、风化蚀变程度、氧化还原环境、气候和古构造环境.结果表明,本溪组泥岩代表了更高的风化程度,平凉组泥岩沉积时所处的还原环境比本溪组泥岩更强,两套泥岩都反映了晚古生代海陆过渡的沉积环境、变化频繁的气候环境以及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的构造背景.平凉组泥岩形成时间为鄂南隆升阶段湿润岩溶发育期,为风化蚀变的陆源碎屑,代表了前石炭纪岩溶期洞穴和暗河堆积.结合泥岩段上、下裂缝普遍发育的特征,认为鄂南地区曾经存在过岩溶裂缝-洞穴系统,虽然浅钻仅仅钻遇了代表着已经被碎屑堆积充填的洞穴,但可以推测在合适的古地貌位置可能存在残余的裂缝洞穴,是未来进行油气勘探值得期待的领域.
    • 赵会涛; 郭英海; 杜小伟; 胡芸冰; 康锐; 上官静雯
    • 摘要: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上古生界本溪组11块砂岩样品,基于岩石薄片及扫描电镜分析储层岩性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引入多重分型理论,对砂岩样品核磁共振T2分布数据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砂岩储层孔隙多重分形特征,并分析了多重分形参数与砂岩孔隙结构参数、矿物组成及砂岩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溪组砂岩多为石英砂岩及岩屑石英砂岩,石英体积分数63%~85%,平均71.45%;岩屑体积分数3%~17.5%,平均10.91%,不含长石,胶结物以高岭石(ΦB为3%~10%,平均6.3%)及碳酸盐(ΦB为0~9%,平均5.65%)为主。储层孔径分布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多重分形参数Dmin-Dmax介于1.16~1.83、Dmin/Dmax介于2.73~6.92、Δα介于1.37~4.33。研究表明,f(α)-α多重分形奇异谱及q-Dq广义多重分形参数均可用于定量评价储层。多重分形参数与石英含量及岩屑含量分别呈微弱正相关及负相关关系,与填隙物含量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多重分形参数大小与储层渗流能力密切相关,随着渗透率不断增大,多重分形参数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因此,并非非均质性越小,储层越好,大量晶间孔的发育可降低储层非均质性,但也会大大制约储层渗流能力。相对较大孔隙发育,且未经过强烈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改造,储层非均质性较弱的储层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 武延亮
    • 摘要: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延安气田本溪组复杂地层不同的岩性、电性、物性及放射性等特征在测井响应上的差异,建立了目的层段测井岩性识别方法:引入决策树思想并与Fisher判别法结合的方法.单一测井曲线交会图无法对复杂地层岩性进行区分,引入决策树思想能够识别出煤、灰岩、砂岩、泥岩、铁铝岩;基于Fisher判别法对致密砂岩储层岩性进行精细识别,划分为含砾砂岩、中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将岩性识别成果与岩心实验测试、录井及解释成果进行对比,准确率达到92%,说明文中采用的测井岩性识别方法在目的层段具有很好地适用性,在复杂地层测井岩性识别中具有很好地推广价值.
    • 王宁; 吴琳; 吴春燕; 沈英
    • 摘要: 采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对宜川地区本溪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本溪组致密砂岩储层吸附曲线整体为反"S"型,分为低、中、高压三个压力段,吸附-脱附曲线少数无吸附回线,多数以开放型孔隙为主,具有IUPAC分类H3型特点,可能反映具有两端开口的楔形孔或似片状颗粒组成的非刚性聚集体的槽状孔特点.储层样品孔径存在多个不同的峰值,但主要集中在2~8nm区间内,平均孔径在5.658~9.408nm,均值为7.8943nm.主体孔径为微孔,存在一定量的过渡孔及少量中孔和大孔.BET比表面积介于0.2447~0.8312m2/g,平均为0.5033m2/g;总孔体积介于0.7~2.720μL/g,平均为1.560μL/g.比表面积与总孔体积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区储层孔隙呈现两段式和四段式的多重分形特征,且整体呈现压力越高,分形维数越大的特点,较好地反映储层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及非均质性.因此,储层孔隙的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宜川地区本溪组储层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