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明清戏曲

明清戏曲

明清戏曲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戏剧艺术、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4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北京社会科学、求是学刊、四川戏剧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四届年会等;明清戏曲的相关文献由112位作者贡献,包括谢雍君、叶长海、张增元等。

明清戏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44.6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6%

专利文献>

论文:154 占比:55.00%

总计:280篇

明清戏曲—发文趋势图

明清戏曲

-研究学者

  • 谢雍君
  • 叶长海
  • 张增元
  • 杨金柱
  • 张冬梅
  • 强朵
  • 李树民
  • 李玫
  • 李艳
  • 杜桂萍

明清戏曲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徐建国,男,1976年生,山西阳高人,中共党员,博士,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写作教研室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员,大同市科技库专家成员,山西大同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主任。徐建国教授自入职以来先后为本科生与研究生讲授写作、应用文写作、明清戏曲研究等课程。
    • 王国军
    • 摘要: 明清之际,戏曲艺术高度繁荣,戏曲作品的数量、品质为历代之最。明清戏曲中塑造了诸多丰满传神的人物,通过对其形象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戏曲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本文联系传统文化、明清之际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情感经历,探讨明清戏曲中纨绔形象的成因,并从文学价值及社会意义两个方面阐述该形象的价值。
    • 郑雅宁
    • 摘要: 梅妃事迹不见于正史,亦不见于唐代诗词和杂撰。梅妃是李杨故事在宋代及以后的衍生人物,是李杨故事逐渐戏剧化的产物。在明清戏曲中,梅妃形象日渐丰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定型。戏曲作家不仅在梅妃形象上赋予美人、才女的标签,并将其视为后宫失意嫔妃的典型代表。梅妃形象在明清戏曲中不仅是写实的后妃形象,更寄托着士大夫文人出身的剧作家的审美理想、君子人格追求以及怀才不遇的身世感慨。
    • 徐艳丽
    • 摘要: 明清戏曲中的屈原形象在继承历代忠君爱国形象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时代因素,从孤独无助的悲怨之士到忧愁矛盾的志士,表现出了明清曲家的人生追求,同时也是文人心态的真实反映.叙事文学特点又使明清曲家通过“屈原还魂”“渔父畅饮”“屈原巡江”等情节书写使屈原人物形象中有了潇洒豁达雅士形象的因子.三种人格影响下的屈原人物形象塑造是曲家个人心理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其人物重构的方法融合了楚地地域文化特征.
    • 戴谨忆
    • 摘要: "戏中戏"作为戏剧创作手法,通常表现为一部剧作内"插演"着一个或多个内戏("事儿").这些"插演"的"事儿"必须需具备相应的叙事功能,它们或是扩充本戏的容量并与文本规定的前史经典情境相呼应,或是与本戏叙述形成一定的外部话语寓示并构成表述逻辑暗合,或是在戏内戏外相互印证并形成一种整体叙述的映照依存关系.明清戏曲"戏中戏",不是为了激起观众间离"出戏"的反思,而是让观众更好的体察"戏如人生"的情境.
    • 施俊
    • 摘要: 从我国影视艺术发展的历程来看,戏曲与影视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量影视作品由戏曲改编而来,其中,明清戏曲占绝大多数.基于此,本文以明清戏曲的影视改编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明清戏曲影视改编的类型,包括戏曲片和故事片,从多样性、民族性、开放性三个层面总结了明清戏曲的影视改编的特点,继而探讨了明清戏曲影视改编中的问题,如脱离原著改编、丢失了戏曲艺术的魅力、市场反响不佳等,并就如何改编明清戏曲提出建议.
    • 杨金柱
    • 摘要: 晚明以降,伴随士人家庭戏班与梨园盛况的兴起,戏曲活动参与主体——士人与伶人之间的关系较前代更为复杂.这一时期,许多有过科举或仕进经历的士人群体不仅在剧本创作上苦心孤诣,在教习声乐、参与搬演中如切如磋、取长补短,而且在有意无意之间打破士与伶的传统界限,部分文士以伶人装扮"登场客串".明清之际,一些文士在科举不顺或是家道中落后,从最初兴致驱动下的"登场客串"到"下海串戏",再发展到被迫入籍戏班"以曲谋生",有的文士从行为到心态都走向了优伶之列.与此同时,部分伶人则在学习交流中主动向士人靠拢,不仅在文化艺术上不断提升,清代中期,有的甚至直接通过冒籍科考、脱籍纳捐等方式,从身份与地位上完成了从"伶"到"士"的跨越与突破.在明清鼎革之际和晚清时期,部分伶人还展现出不输于士人的凌云气节.士伶关系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角色融合与转换.
    • 王娟娟
    • 摘要: 关于意象的分析更多被用在诗歌方面,在小说和戏曲方面则往往比较薄弱,实际上明清小说戏曲中的意象应用同样比较广泛,对其进行解读,突出审美意蕴的特殊性及艺术功能,可指导更深层次的文艺理论分析.在明清戏曲作品里,花园意象并非某位作家的独创,而是在戏曲流变积淀中,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以明清小说戏曲中的"花园意象"为代表,展开其构成及作用的分析.
    • 李晓腾
    • 摘要: "韵"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古典戏曲的典型特征.不过,"韵"范畴在戏曲理论中的发展却明显滞后于诗学、画论和乐论等领域.元代,"韵"的使用尚未脱离表音、声的字源含义;明代,"韵"作为文学批评范畴,首见于戏曲文本批评中;清代,"韵"范畴开始大量应用于戏曲舞台表演和演员的品鉴.
    • 王祖琪
    • 摘要: 明清女性"易性"主题的戏曲创作普遍呈现出暧昧幽微的"女性之恋".虽然此类剧作蕴含作者自我寄托,但是文本表现出的情感具有迷惑性,难以定义,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女性作者的真实情感有多种可能性,不能简单以"同性恋""非同性恋"论之.从性别文化背景考察,儒家始终对同性之恋抱有宽松无视的态度.明清之际,女性之间的恋情被宽容甚至受赞赏,具有双性特质的知识女性备受推崇.明清女性可以在戏剧中自由地表达易性想象与对美人的追求,这是对"香草美人"传统的镜像逆转,借文人之不得志托喻女性的现实困境,其实质是对婚姻的焦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