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稳定性
时间稳定性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08888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第九届学术会议、2009年全国机械可靠性技术学术交流会暨第四届可靠性工程分会成立大会、电厂化学2007学术年会暨中国电厂化学网2007高峰论坛等;时间稳定性的相关文献由34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千惠、胡鹏程、谭久彬等。
时间稳定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8888篇
占比:99.96%
总计:208975篇
时间稳定性
-研究学者
- 杨千惠
- 胡鹏程
- 谭久彬
- 倪萍
- 陈自谦
- 张健
- E·范登蒂洛阿特
- G·麦格劳
- S·佩凯尔德
- W·E·奎因
- 丁聪
- 俞国燕
- 信秀丽
- 刘海涛
- 刘涛
- 周凯
- 唐进君
- 塞缪尔·帕蒂尼尔
- 孙大江
- 孙树臣
- 尹游
- 张佳宝
- 张兴昌
- 张鹏
- 徐仰惠
- 徐国策
- 徐继红
- 徐耀阳
- 戚凭
- 曹晓燕
- 朱安宁
- 朱超
- 李占斌
- 李平
- 李明志
- 李烨
- 林思衍
- 梁中耀
- 潘娟琴
- 王冬梅
- 王宇林
- 王贵
- 田晓飞
- 翟胜
- 董术永
- 董起广
- 裘钱玲琳
- 贝亚特丽斯·图尔塞勒
- 赵鑫
- 邵明安
-
-
沈金星;
刘坤;
于淼;
马昌喜
-
-
摘要:
为了探究公交事故严重性影响因素的时间稳定性和潜在未观察到的异质性,构建了随机阈值随机参数分层有序probit模型(RTRPHOPIT),并利用2016—2019年的公交事故数据,分析了驾驶员特征、道路环境特征和事故特征变量对死亡、重伤以及轻伤事故的潜在影响。基于似然比检验对影响因素时间稳定性的判断,构建了两个不同时间段的RTRPHOPIT模型,分析了模型参数和阈值的随机性,并对变量的边际效应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通过允许模型阈值与估计参数具有随观测值变化的随机性,RTRPHOPIT模型能有效地捕捉未观测的异质性,且能充分揭示影响公交事故严重性的因素特征。此外,影响公交事故严重性的因素存在明显的时间不稳定性,不同时间段模型中阈值都是随机分布的,且模型参数和阈值随机性的解释变量存在差异性。其中,侧面碰撞事故和城区道路变量会增加模型的阈值,环形交叉口、多车事故、停车过程事故以及上午事故变量为模型的随机参数。模型变量的边际效应分析结果表明,2016—2017年模型中,乡村驾驶员、夜间无路灯道路、湿滑路面、晴天事故、侧面碰撞事故以及正面碰撞事故变量会增加严重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2018—2019年模型中,男性驾驶员、主干道、公交专用道、夜间亮灯道路、翻车事故以及正面碰撞事故变量会增加严重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除正面碰撞事故变量外,其他因素变量对事故严重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管理者在制定公交安全政策时,需要慎重考虑事故严重性影响因素的异质性及其在时间维度的不稳定性。
-
-
魏玲娜;
欧阳如琳;
谢永玉;
郭洛夫杰;
董建志
-
-
摘要:
时间稳定性概念体现了土壤水分的空间结构随时间具有持续稳定的特性,由此找到的代表性点其测量结果可用于反映流域平均土壤水分状况,此方法为流域尺度的土壤水分估算带来便利。本文围绕黑河上游八宝河流域开展表层土壤不同深度的土壤水时间稳定性特征分析,寻找能反映流域表层土壤水分平均状况的代表性点,结合流域土壤、植被、地形条件,研究流域内土壤水空间结构时间稳定性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八宝河流域代表性点多位于优势植被与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区域,在埋深4 cm处为23号、13号,10 cm处为47号、20 cm处为37号,时间稳定性在垂直方向随深度增加;植被覆盖类型和土壤类型是该流域表层土壤水时间稳定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在高寒禾草、苔草草原,棕黑毡土覆盖区域观测,更易于获得深度10 cm以上土壤水平均状况。本研究可为流域尺度的土壤水分估算提供理论参考,为优化设计流域土壤水观测网络提供科学依据。
-
-
李紫晴;
王金满;
时文婷;
王悦;
徐启胜;
王敬朋
-
-
摘要:
穿透雨是降雨再分配的主要组成成分,影响植被生长以及土壤水分分布情况,研究矿区典型树种穿透雨特征对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平朔矿区南排土场典型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学方法与时间稳定性图对比分析了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白杜(Euonymus maackii)、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木半夏(Elaeagnus multiflora)的穿透雨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平均穿透率由大到小为木半夏、小叶锦鸡儿、油松、白杜、刺槐,穿透率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白杜、木半夏、小叶锦鸡儿、油松、刺槐。(2)油松、刺槐、白杜、小叶锦鸡儿与木半夏的穿透率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后达到平稳状态,降雨量增大,穿透率变异系数先快速下降,最后达到平稳状态,并都以对数函数拟合效果最好。(3)5种树种穿透率的基台值均随着降雨量增加呈指数减小,块金系数随着降雨量的上升而增加,表明随着降雨量的上升,冠层穿透率在空间上趋于均匀化,随机因素带来的空间变异性逐渐增大。此外,5种树种在植株冠层中部和外缘部分均出现穿透率高于100%的情况。(4)灌木穿透雨分布格局的时间稳定性比乔木高,冠层接近基部和外缘出现穿透雨极端稳定性,接近植被基部多为极端干燥状态,冠层外缘多为极端湿润状态。(5)从穿透率大小及其空间变异性考虑,在排土场水土流失地区刺槐为最佳重建植被类型选择,穿透雨在植被冠幅边缘出现持续湿润状态,可种植一些灌木来截留一部分穿透雨。研究结果增进对矿区排土场生态水文过程的认识,可为矿区排土场重建植被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
-
沈晗悦;
信忠保;
王志杰
-
-
摘要:
研究基于自然坡面土壤水分高密度观测方法,明确北京山区侧柏林自然坡面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时间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提升对北京山区坡面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为华北土石山区生态恢复对水文水资源影响评估提供依据.研究以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人工侧柏林地坡面(40 m×50 m)为研究对象,用Diviner 2000测量该自然坡面中30个测点,于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对坡面观测砾石层以上的土壤含水量(SWC)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土壤蓄水量(SWS)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不同土层SWC均处于中等变异,SWC较高时,SWC的变异性较低;研究区的土壤水分在整个观测期间都具有较高的时间稳定性,位于上坡水平阶的2号测点最能代表研究区的平均土壤水分;随着离树距离的增加SWS逐渐增加,春、夏、秋季离树距离0.5 m与1.5 m处SWS差异显著(P<0.05);水平阶SWS显著大于陡坎(P<0.05),夏、秋季下坡位土壤SWS显著低于上坡位(P<0.05),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坡面SWC的分布格局有重要的影响.
-
-
陈集景;
周蕾;
迟永刚
-
-
摘要:
稳定性是生态系统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是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键.近年来全球植被稳定性面临重大威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逐步成为生态学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稳定性的定义、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目前研究发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一个多维结构,主要包括抵抗力、恢复力和时间稳定性三个方面.稳定性及其影响机制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与尺度依赖性,主要表现为在站点尺度由生物多样性等生物因素控制,而在区域及全球尺度则由温度、降水、辐射等非生物因素控制.目前植被稳定性的研究中尚存在数据源噪声难以去除,量化方法未标准化等问题.未来稳定性的研究可逐步由站点等局部尺度向区域、大陆等全局尺度扩展,并形成标准化的稳定性评估方法.
-
-
陈维梁;
王树学;
齐统祥;
焦磊;
王聪;
买尔当·克依木;
李宗善;
傅伯杰
-
-
摘要:
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不同恢复年限对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其时间稳定性的影响,对于了解人工刺槐林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动态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期定位观测,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15、20、30、35 a等4个恢复年限人工刺槐林,自2014年5月至2018年10月每年生长季(5-10月)开展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土壤水分差异显著,刺槐林土壤储水量随恢复年限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排序依次为30 a(184.9 mm)>20 a(184.6 mm)>35 a(150.8 mm)>15 a(128.8 mm);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土壤水分变异性随土层增加而降低,但不随恢复年限而有规律的变化;土壤水分主要受到降水以及植被生长的影响,其变异性的时空格局也说明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水分的稳定性随之增加;(2)通过相对差分分析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确定15、20、30、35 a的代表深度分别为80、100、80、150cm 土层,都属于与100cm相近的土壤深度;(3)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上土层与下土层的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特征差异明显;(4)线性回归与纳什系数结果表明通过相对差分与时间稳定性指数得到土壤水分代表深度的结果是可接受的,其中15 a恢复年限刺槐林的结果最好,决定系数R2和纳什系数NSE分别可达0.91和0.82,但总体结果仍存在误差,在区域土壤水分模拟时需考虑这一不确定性.(5)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土壤质地(砂粒),土壤总氮、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土壤总孔隙度以及坡度是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
-
-
单玉琳;
解建仓;
韩霁昌;
雷娜;
董起广
-
-
摘要:
为明确黄土高原流域坡面土壤水分特征,进一步指导该地区生态建设,本研究选择该区一西南朝向、相对平缓的典型坡面,对不同坡位下的土壤含水率进行定位监测,并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相对差分等方法分析其时间稳定性。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平均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含水率变异性在上坡位及中坡位表现为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下坡位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含水率分布特征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且下坡位与上坡位、下坡位与中坡位之间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土壤含水率的时间稳定性分析显示,0~5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在6、8、9月之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相关性极显著(P<0.01),而50~100 cm范围土层土壤含水率在5、6月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中坡位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最高,其次为上坡位,下坡位最低;研究区域内最佳时间稳定性点为中坡位的M3号点,可作为坡面0~100 cm土层最优的时间稳定性代表性测点。因此,黄土高原坡面水分的时间稳定性在中坡位较强。研究结果有望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结构选择及土壤水分评价提供参考。
-
-
赵磊;
曹文华;
李鑫浩;
张渤研;
张传杰
-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率对降水的响应及其时间稳定性,提高区域土地生产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方法】在黄泛平原风沙区设置3种试验处理,分别为:耕作区(T1处理)、裸地区(T2处理)、自然恢复区(T3处理),在2016―2019年针对0~5、5~10cm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率和当地降雨量进行动态监测,统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以及对降水的响应,并采用相对差分法分析土壤含水率的时间稳定性。【结果】(1)整个监测期土壤含水率呈T3处理>T1处理>T2处理,0~5、5~10 cm土壤平均含水率差异显著(PT2处理>T1处理;5~10 cm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T2处理>T1处理>T3处理。【结论】T3处理在土壤表层水分保持方面优于T1、T2处理。
-
-
郑云珠;
赵鑫;
朱超;
田晓飞;
翟胜;
孙树臣
-
-
摘要:
土壤水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文过程和植被恢复中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探究毛乌素沙地固定沙丘表层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特征,对该地区水资源调控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选取固定沙丘迎风坡、背风坡和坡顶进行网格化布点,于2019年7月至10月使用土壤温湿度记录仪(TMS)对表层(0~5 cm)土壤含水量进行测定,分析表层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与时间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均值为21.00%,时空变化总体上具有中等变异性特征。表层土壤含水量的空间模式在观测时间上具有较弱的相似性,各日期对之间均具有较低的相关系数。土壤含水量的相对差分平均值(MRD)在-17.24%~18.80%之间,相对差分标准差(SDRD)和时间稳定性指数(ITS)的平均值分别为12.70%和14.20%,表层土壤含水量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土壤含水量高于平均值的观测点,SDRD与ITS均较低,较高土壤含水量观测点的时间稳定性优于较低土壤含水量观测点。通过土壤含水量的时间稳定性特征分析判定,观测点77可以较好的代表研究区内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平均水平(决定系数为0.8769)。
-
-
赵鑫;
朱超;
郑云珠;
李婷婷;
于娜;
田晓飞;
翟胜;
孙树臣
-
-
摘要:
为揭示毛乌素沙地人工林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特征,于2018年3月—2019年10月利用CNC503DR型中子仪对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固定沙丘长柄扁桃林地中30个测点的0~300 cm剖面土壤含水量连续测定,运用经典统计学和时间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水分时空变异和时间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1)监测期间,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在时空上均属中等变异,0~50 cm土壤含水量较低且时间变异性较强,200~300 cm土壤含水量较高空间变异性较强,并与其他各层差异显著(P<0.05);2)0~300 cm土壤水分Spearman秩相关系数均呈极显著相关,2018年土壤水分秩相关系数大部分在0.6以上,表现出一定的时间稳定性特征;3)基于累计概率和相对差分分析,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20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较强,各土层代表性测点平均土壤含水量与研究区各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R^(2)介于0.63~0.90之间,可利用代表性测点较精确估算研究区各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4)水量平衡分析表明,研究区降水量能够满足长柄扁桃灌丛正常生长。长柄扁桃灌丛小区土壤水分表现为正平衡,各测点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强且代表性测点能较准确的预测各测点0~30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
-
-
庞轶舒;
祝从文;
刘凯
-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基于1980~2012年中国160个台站降水资料,利用滑动交叉检验等方法讨论了中国夏季降水距平和距平百分率EOF各模态的时间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EOF方法在中国夏季降水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条件和潜在能力.研究表明,随机剔除一年样本,中国夏季降水距平场前四个EOF模态表现出显著的稳定性.若时间系数完全预测准确,则潜在的可预测站点主要位于黄河以南地区,理想预测与原始降水的距平相关系数为0.6左右.相对而言,降水距平百分率各模态的时间稳定性易受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当人为削弱这种影响后,随机剔除一年样本,其前三个模态的稳定性得到提高,潜在的可预测站点均匀分布,理想预测与原始降水的距平相关系数为0.5.但是,伴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降水距平和距平百分率后三个EOF模态的时间稳定性下降,预示着EOF方法对未来两年以上降水的预测能力将会明显下降.
-
-
-
-
Zhao Yuemin;
赵跃民;
Luo zhenfu;
骆振福;
Chen zengqiang;
陈增强;
Chen qingru;
陈清如
-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第九届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煤炭资源的高效洁净利用对于我国能源供给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煤炭分选是洁净煤的源头技术,其中湿法分选占主导地位.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湿法分选受到限制,亟须发展高效的干法分选理论与技术.中国矿业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浓相高密度流化床干法分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空气重介质流化床选煤技术不用水,省去了复杂的煤泥水系统,并避免了煤泥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分选精度高。针对分选流化床浓相、高密度的特点,建立了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密度均匀稳定理论。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在微泡准散式流态化条件下分选性能最佳,且床层密度需具有空间均匀性和时间稳定性,分选介质床层需具有低黏度和高流动性。同时,错配效应、布风板特性以及巴西果效应均对实际的分选效果有很大影响。气泡行为对分选密度稳定性、床层膨胀率以及气固两相流间相互作用有很大影响,与加重质颗粒的粒度及其组成、密度、形状、表面特性等有关。基于气固流态化分选理论的基础研究成果,以及半工业气固流化床的分选实践,建立了模块式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分选系统,能在低密度或高密度条件下对煤炭进行有效分选,E值处于0.05-0.07之间。振动流化床对细粒煤具有良好的分选性能,实际分选密度为1.70g/cm3,数量效率为91.66%,可能偏差E为0.07。通过将磁场能量引入到普通气固流化床形成错流磁稳定流化床来改善流态化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