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叔青
施叔青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1年内共计12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9917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台声、齐鲁学刊、台湾研究集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施叔青的相关文献由102位作者贡献,包括白舒荣、王瑞华、刘登翰等。
施叔青—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917篇
占比:99.39%
总计:20039篇
施叔青
-研究学者
- 白舒荣
- 王瑞华
- 刘登翰
- 潘亚暾
- 舒非
- 蔡菁
- 陈磊
- 俞春玲
- 傅宁军
- 古远清
- 徐学
- 徐玲
- 戴惠
- 施叔青
- 王萌
- 颜柯洁
- 马海洋
- 世华
- 也斯
- 于迪
- 于青
- 于静
- 任一鸣
- 余文燕
- 余雅琴
- 傅宗洪
- 刘宇
- 刘心武
- 刘顺芳
- 叶玉芳
- 司方维
- 周帆
- 唐瑜
- 奚志英
- 孙妍涛
- 孙柏
- 孟丹青
- 宋宁
- 宋明炜
- 平路
- 张亚琳
- 张志博
- 张淑云
- 彦火
- 彭燕彬
- 徐莉茗
- 思郁
- 戴乐乐
- 文珍
- 方绍骞
-
-
-
-
余雅琴
-
-
摘要:
2018年起,学者张莉展开了一项关于作家性别观念的调查。她的采访对象都是当代文坛的中坚力量,包括梁鸿、冯唐、双雪涛、蒋方舟等人,年龄层主要集中在30到50岁,最终收到127位作家的回应。在此之外,她还对十位文坛前辈(铁凝、施叔青、林白、迟子建;贾平凹、韩少功、阿来、阎连科、苏童、毕飞宇)进行了同题采访,试图对比不同代际作家之间的性别观念差异。
-
-
奚志英
-
-
摘要:
张爱玲与施叔青分别在20世纪40年代与80年代创作了多篇以香港为题材的小说.她们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指出了都市女性苍凉的生存困境,并揭示了女性原始而又恒久存在的"原罪意识".在物欲和情欲的支配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无法活出自我,逐渐沉沦下去.而施叔青小说中的女性虽然曾一度沦为物质的俘虏,但大多能走出来自省,从欲望中觉醒,获得新生.
-
-
俞春玲;
马海洋
-
-
摘要:
施叔青的小说题材涉猎广泛,其不断迁徙的经历带来了身份的模糊性,也使其作品表现出丰富的意蕴和多重文化特色,因而其创作被称为“施叔青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界对施叔青作品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在研究视角、方法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题材意蕴、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其后期两部大河小说尤为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旨在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及港台有关施叔青小说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以形成对施叔青研究的较为系统的认知.
-
-
王璇
-
-
摘要:
《风前尘埃》作为施叔青"台湾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描写了日据时期的一段历史.作品通过日本人的文化入侵、台湾人的认同转变、揭露"日台亲善"的虚伪面目,呈现出日本和中国台湾之间相互龃龉、充满张力的文化认同关系.施叔青对日本与中国台湾关系的书写,表现出日据时期日本对中国台湾的文化侵略和空间控制,从而揭露殖民真相.
-
-
孙妍涛
-
-
摘要:
当代台港女性作家对于都市女性的想象与书写是对"五四"女性写作精神的继承与超越,她们致力于还原当代都市的生活图景,通过世俗图景中的个体生存经验与精神际遇,审视性道德与观念的迭代以及此间产生的伦理悖论,一方面解构父权抒情传统,一方面反省复杂暖昧的现代道德与生活原则,她们书写的终极旨归还是对女性生存的关照,和对现代人文精神的呼应.朱天文与施叔青分别以台北和香港为背景,以写实主义的清醒锐利和现代主义的先锋精神,从两种截然不同的角度呈现世纪末的繁华中都市女性的想象与经验,对照出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和背后都市文明的发展对女性精神际遇与生存状态的复杂影响,不乏省觉与人文关怀.
-
-
俞春玲;
马海洋
-
-
摘要:
施叔青的小说题材涉猎广泛,其不断迁徙的经历带来了身份的模糊性,也使其作品表现出丰富的意蕴和多重文化特色,因而其创作被称为"施叔青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界对施叔青作品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在研究视角、方法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题材意蕴、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其后期两部大河小说尤为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旨在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及港台有关施叔青小说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以形成对施叔青研究的较为系统的认知.
-
-
于迪
-
-
摘要:
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是产生于“九七”回归大背景下的小说,着意于香港的历史,通过女性黄得云的传奇一生及家族发展史隐喻香港百年殖民历程.集中在黄得云、黄理查、黄蝶娘等人身上的丰富而细致的服饰描写,透露出香港与殖民者复杂流动的交互关系,展示了黄得云一生的身份认同变化,暗示香港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与焦虑,也展现了施叔青的历史观念和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思考和追寻.
-
-
方绍骞
-
-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施叔青的封笔之作——《台湾三部曲》的第一部《行过洛津》.在历史上,与大陆隔海相望的台湾一直以边缘的姿态登场,因而施叔青以"为台湾作传"的宣言,力图通过文字建构起一部讲述兴衰迭变的洛津移民史,从而为台湾正名,也为所有微不足道的庶民正名.本文试以伦理、时代、历史三个方面论述《行过洛津》于历史叙事之下的边缘书写.
-
-
-
-
-
-
- 常州兰陵制药有限公司
- 张春明
- 公开公告日期:2002-05-08
-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细菌及以该细菌为主要成分的防治作物的青枯病的微生物制剂。所述的细菌为施氏假单胞菌Zh9944。所述的防治青枯病的微生物制剂,以施氏假单胞菌Zh9944为活性成分,以禾本科植物种皮粉或茎杆粉为载体,每克载体含有活菌数500亿CFU以上;含水量为8~15%。本发明的微生物制剂是一种高效、无毒、安全、无残留的新型微生物农药。对因青枯假单胞菌引起的烟草、番茄、花生、茄子、辣椒等植物的青枯病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田间防效达60~80%左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