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323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理论与当代、天中学刊、当代经济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中国财政学会2007年年会暨第十七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等;新增长理论的相关文献由216位作者贡献,包括隗斌贤、王莉、习明明等。
新增长理论
-研究学者
- 隗斌贤
- 王莉
- 习明明
- 付彤杰
- 刘丽明
- 夏振坤
- 姜强
- 孔贵宝
- 庄子银
- 张庆舟
- 张正玉
- 朱勇
- 杨开忠
- 林黎
- 王萍
- 许彬
- 赵敏
- 赵曙东
- 郑士贵
- M.萨里苏和戴维萨普斯福特
- V.N.巴拉苏勃拉玛耶
- 于怀彬
- 仉建涛
- 任会
- 任若恩
- 任风轩
- 何名
- 何樟勇
- 何铮
- 余雁刚
- 侯明
- 侯谦民
- 保罗·克鲁格曼
- 刘和东
- 刘国栋
- 刘富华
- 刘有刚
- 刘磊
- 刘红峰
- 刘继广
- 匡小平
- 卢文忠
- 叶劲松
- 吉萍
- 吴农
- 吴庆瑞
- 吴振坤
- 吴智峰
- 吴汉洪
- 吴江
-
-
-
芮萌;
尹文强
-
-
摘要:
2021年全国两会将碳中和、碳达峰列为今后几十年内重点工作之一.在后疫情时代全球货币超发、"负时代"背景下,为了印证双碳战略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积极促进作用,通过梳理新古典经济模型、新增长理论要素并结合实际减碳操作的方式,发现双碳战略的确立不仅顺应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而且也为未来经济新增长提供了重要驱动力,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1)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约占九成;(2)基础设施投资水平与社会总产出之间正相关关系显著;(3)绿色金融资本投放将加速经济的智能化与可持续化转型;(4)创新型人力资本投入是生产效率提升的基础与保障;(5)开放型碳交易对绿色生产绩效提高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6)长期来看自然资源保护对广义包容性财富、社会良好福祉的扩展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目前双碳进程仍存在不少阻碍与挑战,发挥政府领导带头作用、提高绿色项目精准识别的能力、设立碳排放激励机制、开展碳学科产学研联盟与碳交易市场"一带一路"建设或可助推双碳目标的达成.
-
-
程实12
-
-
摘要:
基于中国稳步推进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相对充裕的消费升级潜力,中国新经济的发展将在新阶段呈现相应的比较优势。"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10月8日,罗默教授(Paul M.Romer)荣获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其奠基的新增长理论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不竭之源。恰在当前,沿循这一规律,全球新经济正在种种迹象之下迎来"蜕变"。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振。
-
-
金湖江;
王彩
-
-
摘要:
本文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础上,结合罗默新增长理论,以绍兴纺织产业为例,基于2003-2015面板数据,回归分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知识要素投入产出弹性,继而从规模效应和技术升级两方面重新考量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
-
陈润;
赵鑫
-
-
摘要:
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回答什么是长期增长的源泉这一问题.经济学家似乎都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技术进步,对于技术进步背后的理论逻辑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R&D、知识、新思想等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框架,认为人力资本和专业化的知识积累本身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并影响其他要素也产生收益递增,打破了新古典主义认为规模收益不变或递减的假定.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出现给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方面和现实世界的发展提出很多新的观点和认识.文章从多个角度对新增长理论出现以来的研究文献进行的综述和评价,最后对新增长理论对经济学理论所做出的贡献等方面做出了一个简单评述.
-
-
-
王贵楼
-
-
摘要: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发展历史表明,经济强国的出现,背后都有一个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创新。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自从1912年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概念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对于人类发展的重大意义。"创新是推
-
-
杨虎涛;
田雨
-
-
摘要:
演化经济学认为技术追赶不仅包含技术进步,也涉及结构转换、制度体系、社会资本、技术能力和公共政策的维度.与这一广义的技术追赶观相对应,演化经济学不仅从技术,也从制度的角度分析技术追赶问题,认为技术追赶是一个技术选择、社会能力基础和政策体系的综合结果.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技术经济范式的变迁,后发国家的技术追赶面临着制度和技术的双重约束,从制度和技术角度寻求新的追赶路径成为后发国家无法回避的挑战,技术追赶理论的国家创新体系、社会能力与机会窗口等关键概念都需要被赋予新的内涵,对技术一致性的把握尤其重要.
-
-
吴立军;
李佛关
-
-
摘要:
泛珠三角经济圈建设已历经十年,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得到了加强,但区域内各省之间的增长差异并没有明显消退的迹象.基于新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以广东省作为比较对象对泛珠三角其他七省(不含四川省)的经济增长差异及收敛性问题展开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广东省人力资本储蓄率和贡献率高于其他省域,是劳均产出差异的根源;广东省劳均产出是其他省份的1.08~2.96倍不等;在向各自均衡路径收敛的时间上,最短的是福建省为11.27年,最长的是贵州省为26.07年.因此建议: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建设在内部可实现组团发展,深化“9+2”形成区域内均衡发展,向外可拓展“10+1”,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大珠三角经济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