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发展型国家

发展型国家

发展型国家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中国政治、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19848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公共行政评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东亚区域与台湾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全国日本经济学会2012年会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中的中国与日本”学术研讨会等;发展型国家的相关文献由11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振华、杨虎涛、卢正涛等。

发展型国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19848 占比:99.99%

总计:919938篇

发展型国家—发文趋势图

发展型国家

-研究学者

  • 张振华
  • 杨虎涛
  • 卢正涛
  • 耿曙
  • 郁建兴
  • 陈玮
  • 倪星
  • 朱宇姝
  • 李炜
  • 石德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丁照攀; 孔繁斌
    • 摘要: 中国奇迹产生的奥秘在于中国发展模式的选择,学界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研究缺乏公共行政学视角。通过开展中国发展模式与发展型国家理论的对话,发现是地方发展型政府形塑了中国发展模式的独特性。以地方发展型政府的生成、运行及效应为叙事线索,以经济职能履行为中轴的解释路径为理解中国发展模式提供了公共行政学视角。依照纵向的央地关系与横向的政市关系、政社关系,将地方发展型政府的实践图景归入代理型地方发展主义、地方政府统合主义与地方制度主义三个不同的解释框架。寻找中国发展模式的公共行政学视角,有利于重新发现中国情境下的公共行政实践,以实现中国发展模式的深化,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贡献理论力量。
    • 姜璐; 祝若琰
    • 摘要: 21世纪以来,不少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为应对“有增长无转型”的问题开始倡导通过产业政策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这当中,卢旺达独辟蹊径,探索了一条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转型道路,并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效,被公认为近年来较为成功的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案例。本文在“发展型国家”及相关理论基础上提出“政策—能力—意愿”分析框架,用来分析发展型国家对经济进行有效干预的条件,并尝试运用这一框架对卢旺达这一典型案例予以解释。笔者认为,出众的国家能力与强烈的发展意愿是卢旺达政府通过既定的产业政策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性因素。本文特别对常被忽视的“发展意愿”维度进行了重点阐释,认为其执政党意识形态、权力格局和腐败治理对塑造卢旺达的发展意愿发挥了重要作用。
    • 王年咏; 姜晶晶; 张立娟
    • 摘要: 本文从发展战略、金融制度、社会政策三个维度,对影响经济失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中选取六个解释变量,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模型,实证考察了1991~2017年中国经济失衡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率、金融自由化(金融管制放松或解除)、美元储备份额对于中国经济失衡具有正向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政府研发资助、社会保障水平对其影响为负.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失衡的影响最大.这些实证发现对于中国治理经济失衡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
    • 胡姝婷; 罗川勇
    • 摘要: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特别是有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显著优势.正因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间,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被称为"中国奇迹".国内外各行各业都有对"中国奇迹"进行解读,尽管每一种分析都有其侧重点,但无论怎样分析,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之谜离不开中国政府的介入.所以,文章认为解开"中国奇迹"之谜的关键在于"政府介入".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讲,就是"中国奇迹"是因为在发展型国家中政府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这和西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守夜人"作用有着极大的不同.
    • 岳经纶; 刘洋
    • 摘要: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亚洲和拉美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政府因应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的需要,开始了从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型国家建设转向注重经济增长和公平发展的福利国家建设的历程,形成了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福利体制。这些国家也被称为"新兴福利国家"。
    • 张振华
    • 摘要: 在发展研究中,发展概念的内涵至少经历了几个方面的变化:从关注人均占有财富量的简单增加到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只关注经济的变化扩展到关注人和社会乃至政治的发展.东亚的新型工业化经济体经受住了发展内涵的一再扩展,以其为原型的发展型国家理论,丰富或挑战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经验基础的现代化理论和以拉美为原型的依附理论.东亚现代化能够成为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参照,也有助于深化对我国新发展观价值与意义的认识.
    • 姬超
    • 摘要: 科学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角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基于发展型国家的理论视角,可构建偏向性政策—经济增长—政府规模扩张的逻辑链条,分析发现:发展型国家的首要目标在于寻求经济增长,政府规模扩张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条件的;在增长初期由于资源极度稀缺,发展型国家只能优先选择少量战略性部门进行偏向性政策扶持,从而快速突破资源约束;部门之间的前后向联系为战略性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共赢创造了条件,激发了社会整体的生产性努力;随着发展程度的提高,逐渐加强的利益冲突产生了调整偏向性政策的需求,以重新分配经济机会或调和社会矛盾.在上述过程中,市场和社会催生政府推出偏向性政策,政府规模扩张伴随着经济增长得以同步实现,基于中国发展经验的2SLS模型检验证实了这一论断.为避免偏向性政策带来过度的社会分化,需适时调整偏向性政策,持续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热情,避免利益集团的固化.
    • 张振华
    • 摘要: 东亚在二战后的"逆袭",最终被证实是真实和持续的时候,它的发展历程开始具备重要的理论建构意义.秉持新古典要义的经济学家将东亚奇迹归咎于其存在一个与发达国家相似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中心学派的论点在与国家中心主义者和发展型国家理论的竞争中不断修正和丰富,市场友好与市场增进等论点相继提出.这场学术争论是反思和重构后发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节点,能够成为评价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表现所进行的各种理论诠释的重要参照,继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解.
    • 张跃然
    • 摘要: 从"发展型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轨迹中,我们能观察到北美政治社会学内的"双向运动"脉络.以"嵌入的自主性"理论为代表的"发展型国家"理论,其思想资源来自政治社会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早期所经历的范式转型.在这一转型中,"国家-社会关系"范式取代了新马克思主义范式.但在"发展型国家"理论收获大量关注后,一些政治社会学者恰恰又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重新带回到"发展型国家"理论中,强调阶级政治对"发展型国家"的塑造作用.在将阶级视角带回"发展型国家"理论的过程中,历史社会学的发问方式和方法取径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梳理"发展型国家"理论背后的双向运动脉络,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社会学对于社会科学各分支领域理论发展的意义.
    • 张振华
    • 摘要: 国家是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也是政治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随着“将国家带回来”的浪潮兴起,以社会为中心解读国家的做法受到挑战,国家自主性和国家能力等概念日益流行,它对包括政治经济学在内的众多理论体系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国家主体地位的获得改变了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关于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分工逻辑,制度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强调。“发展型国家”是从国家主义视角解读东亚奇迹时形成的主要理论成果,它取代自由主义成为解读东亚政治经济的主导范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