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课程
文学类课程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常用外国语、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专利文献97755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教资料、教育与职业等;
文学类课程的相关文献由105位作者贡献,包括曾丽容、何开丽、卢华语等。
文学类课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7755篇
占比:99.90%
总计:97857篇
文学类课程
-研究学者
- 曾丽容
- 何开丽
- 卢华语
- 卢炳惠
- 吴静之
- 孙卫红
- 张彩霞
- 王敏1
- 王飞雪
- 盛翠菊
- 苏红
- 范奎山
- 蒲日材
- 贾红霞
- 迟建伟
- 郑笑平
- 郭跻
- 高青梅
- ZHOU Ping
- 丁凌云
- 万青
- 乌日罕
- 余敏芳
- 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课题组
- 刘佳
- 刘春艳
- 吴凤玲
- 吴杨
- 周婷
- 周苹
- 唐红卫
- 姜华
- 姜明玉
- 孙大军
- 封雷
- 康晓芸
- 廉晓娅
- 张喜贵
- 张旭东1
- 张晓霞
- 张波
- 张瑛
- 张祖瑞
- 张莉莉
- 张蕾
- 张贞
- 彭姣娟
- 彭晓波
- 成然
- 曾娟
-
-
胡飞海
-
-
摘要:
“三维目标”实现了课程教学由“以知识为主”向“人本位”的转向,注重学生“认知—技能—情感”的全面培育。目前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目标与“三维目标”有相通性,可把后者作为评价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的依据。在具体的教学评价中,首先将“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为一级评价指标;其次根据相关规定和结合高校文学类课程实际特点,将一级评价指标细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二级评价指标;再次确定两级评价指标中的各自权重;最后根据两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评定评价等级,由此完成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的评价。
-
-
张贞
-
-
摘要:
文学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首先要分析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传统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在线教学又容易导致知识学习碎片化、师生缺乏深度交流和情感链接等问题。从这些问题意识出发,文学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
-
李娜
-
-
摘要:
文化素养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必备条件,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障,是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综合性院校因其学科门类设置较为齐全,在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一流大学体系、用好学科交叉“催化剂”,培养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上具有先天优势。文章通过对综合性院校文学类课程育人实践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探讨了文学类课程提升育人成效的对策,以期为全学科人才培养背景下的文学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考。
-
-
金大伟;
丁凌云;
张莉莉
-
-
摘要:
从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切入,探索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即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元素体系,把握育人对象与特点,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平台资源、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中融入课程思政;探索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即建立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开展.
-
-
吴杨
-
-
摘要:
文学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教学内容,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也能够优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优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一直以来,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师都在尝试改革,以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率的提升,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新的教育问题.基于此,高校文学教育课程应该积极探索改革路径,全方位提升自身的质量.结合笔者实践经验,本文就新形势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如下探索,希望能够给各位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
-
袁健燕
-
-
摘要:
就目前来看,高校对于立德树人概念的理解和实践情况还达不到社会对人才打造的要求,尤其是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德育比例差别较大,思政教育贯彻不够彻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隔离教育的不良影响,致使德育难以发挥引导的作用,建立在美育观点之下提出的“一主三环五美”模式能够有效梳理文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相关事宜[1]。本文将建立在美育视角下对文学类课程思政展开深入研究,主要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华民族特色人文素养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
-
-
彭晓波
-
-
摘要:
随着社会内卷化趋势的越演越烈,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越来越突显,但是传统显性心理课程对此表现乏力,而文学类课程作为隐性课程有着强大的心理调适功能,为了更好的发挥它的这一功能,必须施行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举措.
-
-
蒋继华
-
-
摘要:
高校文学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着更多契合点,其思政元素融入有着内在机理,主要包括文学类课程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彰显独特的艺术底蕴和人文情怀.高校文学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应立足课程特点和课程内容,强化作品细读,凸显"思政"本色;注重作品朗读,营造"思政"氛围;运用比较教学,突出"思政"主题;尝试课堂剧表演,体验"思政"力量,把课堂教学打造成德育融合的阵地.
-
-
吴静之
-
-
摘要:
继2018年中共中央文件提出"新文科"概念后,2019年6月2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提到:"新工科已经跑了,后边三个‘新’要跟上,而且要在新工科建设的基础上,要比新工科跑得更快,飞得更高,特别是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都是自然科学,我们一定让新文科这个翅膀硬起来,中国高等教育飞得才能平衡、飞得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