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8650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父母必读、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学术年会、2009教育技术昆明高峰论坛等;教育传播学的相关文献由99位作者贡献,包括胡钦太、黄超平、丁松虎等。
教育传播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8650篇
占比:99.77%
总计:38740篇
教育传播学
-研究学者
- 胡钦太
- 黄超平
- 丁松虎
- 冯宁琼
- 冯霞
- 叶良明
- 周小波
- 宁超
- 张国恒
- 曾庆东
- 曾艳
- 李旺军
- 林雪涛
- 汪基德
- 王铁军
- 谢鸿全
- 钟志贤
- 陈琳
- 马启龙
- 保长省
- 允若
- 刘文灵
- 刘新杨
- 刘琦
- 卢志刚
- 向前
- 吴廷俊
- 周庆芳
- 周文凤
- 姚雪洁1
- 姜广飚
- 崔倩
- 张少刚
- 张尚文
- 张彩霞
- 张新明
- 张海龙
- 张翔
- 张西宁
- 张鹏
- 徐新河
- 徐涛
- 方琨
- 曹海芹
- 朱书慧
- 朱玫
- 李世杰
- 李华
- 李康
- 李开仁
-
-
朱玫
-
-
摘要:
在"工业"一节的教学中,依靠文字、语言、图片等教学资料难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学生无法直观体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的发展成就.本文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中国的工业"为例,基于教育传播学理论,从媒体资源选择、教学思路设计、师生活动等方面探索初中地理课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旨在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
-
崔倩;
钟永萍
-
-
摘要:
加强高校教师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在教育传播理论视角下,文章对浙江大学“育人强师”全员培训这一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要立足于网络传播阶段教育传播的新特点,将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不断更新、优化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媒体、教育信息五大要素,提高教育效果。
-
-
胡燕
-
-
摘要:
本文对SPOC教学概念加以分析,提出SPOC环境下《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并根据实际,探究《教育传播学》当前课程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立足于SPOC环境,研究《教育传播学》课程实践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对其具体措施加以研究分析。
-
-
李慧
-
-
摘要:
通过对浙江省绍兴市本科院校进行调查,立足于教育传播学理论,从环境、实施者、接受者、信息与通道、效果等方面分析并总结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新生入馆教育的现状与不足,继而提出:提升重视程度,优化教育体系;融入导生制度,加强专业素养;按需求、分阶段,增强高水平交互;组织信息模块化,匹配通道多样化;重视后续工作,实时跟踪反馈的工作建议。
-
-
黄阳彦
-
-
摘要:
通常,教育传播学体系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1]在美术教学中,教育媒体这一要素的创新与技术形式的发展密不可分。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0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15.94亿户,普及率为113.9部/百人,百兆宽带已近九成。网速与硬件双重提升,教育媒体的形式日益改变,促使美术网课教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美术教育媒体的改变间接影响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信息几个教育体系要素的发展,各要素间互相关联、互相制约,展现了新的发展态势。
-
-
黄颖
-
-
摘要:
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看,教学是一种信息交流的活动,混合式学习中学生的线上学习是一种"人-机"的传播模式,学生需要依赖于数字电子媒介的帮助来实现其学习目标.高职学生在进行混合式线上学习时,因学习的媒介、信息的载体与以往的传统学习模式不同,出现了以下问题:有效运用数字电子媒介工具的能力欠佳影响教育信息的接收、教育资源过度图片化视频化减弱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在线网络个体学习方式影响学习效果.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了解现代数字电子媒介的特点,从学生的媒介素养的提高、教学资源的优化、学习氛围的营造方面去促成学生进行有效地线上学习,最终达到教育"肓人"的目的.
-
-
李旺军
-
-
摘要:
对于初中德育课程的实施,教师可基于教育传播学理论,选择符合教学实际的教育传播媒体,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认同,最终达成德育目标。文章基于教育传播学理论构建了地理德育课程资源开发模型,并以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整合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确定了地理德育目标,探讨了德育媒体资源的选择与整合策略。
-
-
-
李旺军
-
-
摘要:
节约用水只有通过学生切身的"缺水"经验才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认同感,并有效转化为实际行动.本文基于教育传播学理论,构建了地理教学的模型,并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为例探讨基于模型的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媒体选择、教学思路及评价标准,旨在通过开展基于教育传播学理论的生活化地理教学,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
-
宁超;
谢鸿全;
周小波
- 《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远程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硬件设施和办学规模的扩张上尤其引人注目.但是,远程高等教育质量却一直令人担忧.为了更好地促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构建完善可行的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势在必行.文章尝试以拉斯维尔的"5W"传播模式为基础,分别研究了远程教育过程的5大传播要素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并从教育传播学的视角提出了完善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建议:国家和社会从外部引导规范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强化师资从源头上保证远程教育质量,新技术手段从学习方式上丰富学习者体验,评估再反馈确保远程教育质量螺旋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