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改良根治术

改良根治术

改良根治术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39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7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152074篇;相关期刊494种,包括中国现代药物应用、中外医疗、吉林医学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中国康复护理学术高峰论坛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研讨会、2012第七届全国乳腺癌重庆论坛等;改良根治术的相关文献由461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伟、张勇、李伟等。

改良根治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7 占比:1.52%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52074 占比:98.45%

总计:154465篇

改良根治术—发文趋势图

改良根治术

-研究学者

  • 王伟
  • 张勇
  • 李伟
  • 张季
  • 罗国庆
  • 郭斌
  • 刘军
  • 刘玲玲
  • 刘莹
  • 姜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秋博; 贝佳惠; 郭焕; 申爽
    • 摘要: 目的: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疼痛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某院收治的18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术后均连续随访6个月,采用中文版利兹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与体征评价量表(LANSS)评估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情况并进行分组,由研究人员设计患者基线资料填写表,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分析可能导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疼痛综合征的影响因素。结果:188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经评估,42例发生疼痛综合征,发生率为22.34%;发生组肿瘤位置、术前慢性疼痛史、术后放疗、淋巴结清扫个数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象限肿瘤、有术前慢性疼痛史、术后放疗、淋巴结清扫个数多均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疼痛综合征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经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疼痛综合征与上象限肿瘤、有术前慢性疼痛史、术后放疗、淋巴结清扫个数多等因素有关。
    • 章焱华; 郭元元
    • 摘要: 目的研究扶正化瘤方联合改良根治术对乳腺癌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并于术后联合扶正化瘤方治疗,治疗1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术前、术后1个月PT、TT、D-D、APTT、FIB、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以及随访1年后远处转移、局部复发、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年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8.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05%;与术前比,术后1个月对照组患者PT、TT均显著缩短,但研究组患者PT、TT、APTT均显著长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D-D、FIB水平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术前比,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血浆黏度均呈降低趋势,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红细胞变形指数均呈升高趋势,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随访1年后研究组患者远处转移率(4.76%)、局部复发率(7.14%)、并发症总发生率(11.9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9.05%、23.81%、30.95%)(均P<0.05)。结论扶正化瘤方联合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患者,其效果更为确切,可稳定患者凝血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避免术后复发,预防远处转移,为患者预后提供保障。
    • 马聪茹
    • 摘要: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按摩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康复的影响,以期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康复提供更为有效的促进方案。方法选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90例,依据术后康复方案不同分为观察1、2、3组。观察1组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2组术后给予康复训练联合针灸进行干预,观察3组术后给予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按摩的综合干预方案进行干预。观察3组干预前后患侧肢体功能恢复、肌力及日常生活质量变化。结果3组患者术前患侧肩关节前屈、后伸及外展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均未恢复到术前状态,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均低于术前,但仍未恢复至术前状态,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按摩的综合干预方案能更为有效地促进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侧肢体肌力及躯体功能。
    • 张利国; 李亚东; 董黎明
    • 摘要: 目的:比较乳腺癌术后适形调强混合不同剂量比的各计划参数,为乳腺癌术后放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保乳术后左右乳腺癌患者各5例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左右乳腺癌患者各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治疗模式,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剂量比分别为2∶8,8∶2,5∶5。结果:保乳术后靶区剂量参数比较如下。3种治疗模式中,V107%(体积接受剂量大于处方剂量的107%)及靶区均匀性指数(H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治疗模式中患侧肺V5(剂量≥5 Gy的肺体积与患侧肺体积之比),V20(剂量≥20 Gy的肺体积与患侧肺体积之比),V30(剂量≥30 Gy的肺体积与患侧肺体积之比),全肺的V5(剂量≥5 Gy的肺体积与全肺体积之比)及Dmea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肺中V5(剂量≥5Gy的肺体积与对侧肺体积之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剂量比(C/I)为8∶2的治疗模式中对侧肺V5受量最小(P0.05);5例右侧乳腺癌保乳术后C/I=8∶2治疗模式心脏平均剂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107%在C/I为8∶2治疗模式中较小(P0.05)。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V5,Dme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C/I=5∶5治疗模式心脏V5小,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C/I=2∶8治疗模式心脏V30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适形调强混合照射可以根据设备配置设计多种比例模式,产生不同的保护效应,应该根据临床实际灵活掌握,最大限度保护危及器官。
    • 景正军; 孙圣梅
    • 摘要: 目的分析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生命质量的影响,为早期乳腺癌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于公安县人民医院进行保乳术治疗的4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保乳术组,同时回顾性分析同期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的4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改良根治术组,两组患者均随访至术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1周血清癌胚抗原(CEA)、P选择素(P-selectin)、可溶性E-钙黏蛋白(SE-cad)水平,术后1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PCL-C)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分。结果保乳术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改良根治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改良根治术组(均P0.05);术后1周保乳术组患者PCL-C评分中重新体验、麻木回避、警觉性提高得分均显著低于改良根治术组(均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及附加关注得分均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且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保乳术组均显著高于改良根治术组(均P<0.05)。结论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均可有效切除早期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与改良根治术比较,保乳术可缩短早期乳腺癌患者手术与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减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 凡梦琦; 郭灿; 常伟
    •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疼痛综合征(PMPS)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5—2021-05商丘市立医院普外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0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MPS分为PMPS组和非PMPS组。统计术后PMPS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PMPS的相关因素。结果10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95例患者未发生PMPS,占90.48%;10例患者发生PMPS,占9.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PMPS不受年龄、BMI、文化程度、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的影响(P>0.05);但可能受肿瘤位置、术中是否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既往是否有慢性疼痛史、术后是否接受放化疗的影响(P1,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PMPS可能受肿瘤位于外上象限、既往有慢性疼痛史、术中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接受放化疗的影响,临床应制定针对性预防以及治疗方案,以降低PMPS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 王永琦; 张曦; 王荣; 郭侠; 杨雪; 王新燕
    • 摘要: 目的:以慢性疾病轨迹模式为理论框架,探讨乳腺癌病人在不同疾病阶段的自我管理能力。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2021年11月—2021年12月对银川市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肿瘤外科、内科83例处于不同疾病阶段的乳腺癌病人进行半结构访谈,并采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法分析资料。结果:以慢性疾病轨迹模式为理论依据,提炼出7个关于乳腺癌病人不同阶段自我管理能力的主题。每个时间段共同存在的主题:①与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不足;②病人角色管理能力欠佳。疾病不同阶段的主题:①疾病诊断期为疾病信息管理能力不足;②围术期为手术相关的信息管理能力不足;③化疗前期为化疗相关的应对能力不足;④化疗中期为化疗症状管理能力不足;⑤化疗后期为日常生活管理能力不足。结论:乳腺癌病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动态变化的,医护人员应该有针对性地给予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 胡琳琳; 周晓凤; 王叶贝; 周媛; 任会会; 姚峰
    •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病耻感的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改良根治术治疗的24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社会影响量表(SIS)评估病耻感,并询问、记录患者及其家属的基本资料,比较不同资料特征患者的SIS评分,分析可能影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病耻感的相关因素。结果24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病耻感,平均SIS得分(61.89±8.41)分。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平均月收入≤2000元、在职、术后时间>2年的患者SIS评分高于受教育程度为高中或中专及以上、平均月收入>2000元、无职业、术后时间≤2年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受教育程度(X_(1))、平均月收入(X_(2))、术后时间(X_(3))、工作情况(X_(4))均是导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得到方程:Y=58.776+4.444X_(1)+5.688X_(2)+6.537X_(3)+4.000X_(4)(F=194.543,R^(2)=0.871,调整后R^(2)=0.867,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病耻感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重视伴有上述因素患者的早期干预,以降低其病耻感。
    • 李颖; 谷晓光
    • 摘要: 目的比较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1)。对照组开展改良根治术治疗,观察组开展保乳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乳房美观度、肩关节活动度、肿瘤标志物水平、生存质量及创伤后应激障碍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腋窝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麻木/回避、重新体验、警觉性提高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改良根治术比较,保乳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效果更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乳房美观度、肩关节活动度及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创伤后应激障碍。
    • 陈明东; 王凯; 吴彬; 吴燕斌
    • 摘要: 目的探讨热塑头颈肩体膜固定技术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重复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翼形板、真空垫固定体位,试验组采用热塑头颈肩体膜固定技术固定体位,通过X线容积成像软件对两组锥形束CT(CBCT)图像、计划CT图像进行自动骨性配准,比较两组摆位误差及摆位平移旋转误差。结果两组均每周进行1次摆位测量,均测量5次,每组完成CBCT扫描300次;试验组在Z轴的摆位误差为(1.67±0.79)mm,小于对照组的(2.34±1.02)mm;在滚动方向RY(ROLL)的摆位平移旋转误差为(0.83±0.36)°,小于对照组的(1.27±0.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塑头颈肩体膜固定技术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中更有利于固定患者的体位,减小摆位误差及摆位平移旋转误差,提高摆位精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