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乳腺癌学组第五届乳腺癌重庆论坛
中华医学会乳腺癌学组第五届乳腺癌重庆论坛

中华医学会乳腺癌学组第五届乳腺癌重庆论坛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08-10-17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乳腺癌学组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乳腺癌学组第五届乳腺癌重庆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乳腺癌治疗已较十多年前进步,随着肿瘤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不同地方专家的相互交流,不少新的药物及治疗方案令整个治疗体制变得更成熟,治疗也不再只流于化疗、放疗、手术治疗等,而近年的内分泌治疗也有新的发展,由抗雌激素药物演化到芳香酶抑制剂,再加上靶向治疗的发现,为预后较差的HER-2过度表达乳腺肿瘤患者提供了新治疗方案,既降低复发率,也提高生存率。本文结合乳腺肿瘤Luminal A或B,乳腺肿瘤ErbB2,乳腺肿瘤basal-like等多种肿瘤,介绍了国际乳腺癌治疗新动态。
  • 摘要:临床上相同病理类型和病理分期的乳腺癌的预后都会有所不同,甚至相差较大。传统的临床预后指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尚不能完全反映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近年来,不少学者根据分子基因的表达,将乳腺癌进一步分类成不同的亚型,并发现不同分子亚型的乳腺癌的预后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回顾分析482例可手术乳腺癌,以免疫组化技术为基础进行分型,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
  • 摘要: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发病因素及诊断治疗原则。方法:分析1992-2007年收治36例男性乳腺癌资料。结果:本文报告36例男性乳腺癌全部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癌15例、腺癌7例、浸润性导管癌6例、髓样癌5例、粘液腺癌2例、硬癌1例、文中对其症状,诊断治疗进行了分析。结论:指出了男性乳腺癌预后差与就诊迟治疗晚有关,手术方式以扩大根治及改良根治为主,术前应做好植皮的准备,术后辅以化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放疗等治疗。
  • 摘要:目的:了解乳房肿块与乳腺癌的发病规律,提高临床防治乳腺癌的水平。rn 方法:对近10年来门诊手术切除的1092例乳房肿块的发病情况,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结果,分析乳腺癌漏诊。误诊的原因。rn 结果:在1092例(个)已切除的乳房肿块,经术后病理确诊的乳腺癌156例,占总例数的14.5%。平均发病年龄为46岁。其中30岁以下的6例,占3.8%。乳腺癌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确诊符合率为17%。多数与良性乳腺腺瘤及乳腺襄性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相混淆。rn 结论:乳腺癌多数以乳房肿块为首诊,易与乳房良性肿块相混淆而产生漏诊,误诊及时切除乳房肿块进行病理诊断是临床防治乳腺癌的重要手段。
  • 摘要:目的:通过新辅助化疗提高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手术切除率及综合治疗的近期疗效并比较两种不同方案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方法:10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A组采取CMF,B组采取CTF两种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观察肿瘤、腋窝淋巴结及转移灶的变化,为手术切除提供较好的条件。结果:新辅助化疗总的有效率为64.15%,其中CMF方案有效率为50.0%。CTF方案有效率为78.85%。结论:新辅助化疗方案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原发肿瘤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灶均有效,为根治性手术和保乳手术创造了条件。CTF方案效果优于CMF方案。
  • 摘要:手术治疗是乳癌治疗的重要手段,术后预防复发转移的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术前新辅助治疗的合理应用,显著提高了可手术乳癌患者治疗效果,赢得更多治愈机会。本文结合2008年国内外专家讨论《中国版NCCN乳癌临床实践指南》讨论意见和自身临床实践体会,解读最新治疗指南,介绍乳腺癌辅助治疗的基本原则,讨论临床实践面临的若干热点问题
  • 摘要:辅助化疗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最初是在术中应用塞替呱以期消灭肿瘤细胞。此后,微转移概念为延长辅助化疗时间奠定了理论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CMF方案到80年代的蕙环类和90年代的紫杉类药物以及近年来生物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从常规用药到密集化疗,乳腺癌的辅助化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普遍认为,除了早期诊断以外,综合治疗是使乳腺癌死亡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乳腺癌的治疗已经从单一手术治疗发展到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本文介绍了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历史及进展,辅助治疗原则与策略。
  • 摘要:多年来,原发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一直都是可以引发激烈争论的话题。时至今日,在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与相关共识的支撑下,争论已经从"要不要做(局部进展期乳腺癌)"与"能不能做(可手术乳腺癌)"转移到"如何做"与"如何做好"等更深层面的问题。本文结合文献与作者所在医疗机构的单中心经验,讨论了新辅助化疗的目的与适应证,新辅助治疗实施中的监控,新辅助化疗与前哨淋巴结活检。
  • 摘要:根据欧美流行病学分析,近20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平稳,但是死亡率明显下降,这和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规范化的综合治疗密不可分。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疾病登记制度,因此乳癌的发病和死亡率没有全国性的准确数字,根据现有文献,各地的乳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大城市中死亡率有下降趋势,农村人口中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包括外科、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的综合治疗观念在我国已成共识,NCCN中文版指南也已出台,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多细节问题尚有欠缺。本文就乳腺癌规范化治疗中的外科问题及我国目前的现状作了简要分析。
  • 摘要:从严格的流行病学角度讲,普查是指在特定时间特定人群范围内的全面检查,最终结果是确定人群中患病和未病者。而筛查则是用快速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对未被识别的疾病或缺陷作出推断性鉴定。本文阐明了乳腺癌普查的意义,回顾乳腺癌普查的历史,分析了我国乳腺癌普查现状。
  • 摘要:作为女性第二性征和哺育后代的重要器官,乳腺组织有着自身独特的发育特点,虽然体内其他大多数器官在胚胎期和婴幼儿期就已经发育成熟,但是乳腺组织的发育却主要始于青春期并受体内性激素的调控,在妊娠哺乳期乳腺组织还会再次出现发育和复旧的改变,在平时成年女性的乳腺组织也会随着月经周期和体内性激素水平的波动发生周而复始的扩大与复旧变化。本文对乳腺干细胞的假设和早期研究,乳腺干细胞和乳腺癌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生物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乳腺癌干细胞相关研究作了展望。
  • 摘要:当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已从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在检测技术上,它将生物化学、核医学、免疫学、细胞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学科融合在一起,不仅使检测的项目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也有很大的提高。本文介绍了肿瘤标志物的概念和分类,肿瘤标志物的选择及临床应用,阐述了与乳腺癌有关的肿瘤标志物及其研究进展。
  • 摘要:目的:研究在外源性ERβ1基因转染MCF-7细胞后,他莫昔芬对ERβ1基因表达的MCF-7乳腺癌细胞系生长特性的影响。rn 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ERβ1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EGFPERβ1导入MCF-7乳腺癌细胞系。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染细胞中ERβ1的蛋白表达水平,筛选阳性克隆。以亲本细胞MCF-7为对照,观察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作用下细胞的生长特点。rn 结果:在转染ERβ1基因的MCF-7细胞系中,Western blot检测证实ERβ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在无处理因子情况下,外源基因ERβ1在MCF-7细胞系中的表达能抑制细胞生长。与亲本细胞MCF-7细胞相比,转染ERβ1的MCF-7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下降,但对他莫昔芬的敏感性无明显变化。rn 结论:外源性ERβ1基因在MCF-7乳腺癌细胞中的稳定表达不增加对他莫昔芬的耐药性,但使之对雌激素的敏感性下降。对ERβ1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可能深入阐明他莫昔芬治疗抵抗的机制。
  • 摘要:目的:分析青年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态,探讨心理护理的对策,以帮助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12例青年乳腺癌患者术前、治疗期及康复阶段的心理变化的分析与护理。结果:患者心态变得平稳,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结论:采取主动、针对、有效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疗,恢复健康。
  • 摘要: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微血管吻合术(DIEP)在乳腺肿瘤术后Ⅰ期乳房再造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选择2007年4月25日至2008年2月1日收治11例乳腺肿瘤患者,入选标准:肿块直径≤3.O cm,自愿接受乳腺再造。手术方式:保留乳房手术3例、保留或不保留乳头乳晕皮下全乳切除8例,所有患者术后即刻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微血管吻合术,对缺损乳腺Ⅰ期整形或再造。rn 结果:11例乳腺肿瘤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4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导管内癌伴微小浸润3例、导管原位癌2例、恶性分叶状肿瘤1例。1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脂肪液化、腹壁切口疝等并发症发生,美容效果满意。rn 结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微血管吻合术是乳腺肿瘤术后Ⅰ期再造的理想术式。
  • 摘要: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mda-7/IL-24对乳腺癌细胞杀伤作用。rn 方法:将mda-7/IL-24克隆到腺病毒穿梭质粒载体pCA13中,将携带mda-7/IL-24基因的穿梭质粒pCA13-mda-7/IL-24与腺病毒基因组质粒PBHGE3在293细胞中同源重组,包装出腺病毒mda-7/IL-24。然后进行病毒的扩增、纯化和滴度测定。将纯化好的腺病毒mda-7/IL-24感染乳腺癌细胞,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da-7/IL-24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结晶紫和4甲基偶氮唑蓝染色法(MTT)观察腺病毒mda-7/IL-24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Hoechst染色和Annexin V检测腺病毒mda-7/IL-24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在裸鼠上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rn 结果:腺病毒mda-7/IL-24感染的乳腺癌细胞上清夜中可以检测到mda-7/IL-24蛋白的表达。rn 结论:腺病毒mda-7/IL-24能明显的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并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凋亡,动物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腺病毒mda-7/IL-24可以显著抑制裸鼠乳腺癌荷瘤的生长。
  • 摘要:隐匿性乳腺癌是较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一般将临床乳腺未触及肿块而已有腋窝淋巴结肿大转移或其他部位远处转移的乳腺癌称为隐匿性乳腺癌。由于此病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以及早期的检出率低,因此临床上往往延误治疗、影响预后。某院自1997年6月-2007年6月间共收治6例隐匿性乳腺癌, 隐匿性乳腺癌比一般原发癌侵润能力强,但临床上此病无特征性表现,主要的表现可能是早期即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或远处转移,而乳腺无肿块可触及。
  • 摘要:目的:探讨我院近10年乳腺癌诊治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997至2007年我院收治的乳腺癌病例46例,运用乳腺癌根治术、改良根治术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痊愈出院46例,生存10年以上9例,5-10年22例,5年以下15例。结论:由于在基层医院就诊患者中,中晚期乳腺癌的格局无法改变,加上经济及放疗设施不足,故传统根治术及改良根治术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观察周剂量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rn 方法:晚期乳腺癌患者64例均采用紫杉醇60 mg/m2,静脉滴注,第1、8、15天;顺铂30mg/m2,静脉滴注,第2~4天,4周为一周期。两个周期后评价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rn 结果:近期总有效率为65.6%(42/64),初治病例与复治病例分别为83.3%与55%,两者统计学有差异(P<0.05);一个部位转移有效率75%(24/32)。一个部位以上转移有效率56.2%(18/32),两者统计学有差异(P<0.0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11.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6.2个月;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脱发。rn 结论:周剂量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有效方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对482例乳腺癌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乳腺钼靶与彩超的联合检查易发现早期乳癌。rn 结论:乳腺普查可以发现无临床症状的早期乳癌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红外线扫描诊断各种乳腺良性疾病和乳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红外线扫描仪诊断各类乳腺疾病3709例,结合临床体检、乳腺钼靶X线、病理检查等综合诊断结果,分析红外线扫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红外线扫描对纤维腺瘤、乳腺增生和炎性肿块的诊断符合率较高,达到95%以上;诊断乳腺癌107例,诊断符合率87.9%。结论:红外线扫描具有无创性、快捷、科学性强等特点,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rn 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35例"三阴"乳腺癌(TN)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月经状态、临床表现、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P53表达及死亡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非"三阴"乳腺癌(NTN)进行比较。rn 结果:与NTN组相比,TN组的患者中位年龄较NTN组年轻(35岁vs 44岁,P=0.0001)且绝经前患者较多(88.5% vs 67.3%,P=0.017);TN组浸润性导管癌较NTN组多见(91.4% vs 70.2%,P=0.0142),且组织学分级Ⅲ级者较多(43.85 vs 22.5%,P=0.01);TN组淋巴结转移阳性者较NTN组少(31.8% vs 64.4%,P=0.0002);TN组P53阳性表达率高于NTN组(48.6% vs 20.7%,P=0.001)。中位随访24个月,两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别(P=0.37),但TN组P53表达阳性者死亡率高于NTN组。rn 结论: "三阴"乳腺癌多见于年轻的绝经前妇女,主要病理类型为非特殊类型的高分级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少见,P53阳性表达率较高,且P53表达阳性者预后不良。
  •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乳腺癌姑息切除的临床意义。rn 方法:对19例晚期乳腺癌姑息性切除后的回顾分析,进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生存期与有关资料的对比。rn 结果:(1)随访16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生存期有了不同程度延长。6个月生存率100%,1年生存率87.5%,2年生存率75%,3年生存率56.25%;(2)考虑到部份患者直接手术,达不到理想的切除范围,术前进行了新辅助治疗CFA方案,均达到预期效果,顺利地进行了手术。rn 结论:结论 (1)晚期乳腺癌姑息性切除是综合性治疗中的一种有效手段;(2)手术切除应准确掌握切除的时机及合理的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腔镜皮下腺体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加假体植入术的方法、安全性及疗效。rn 方法:2004年3月至2007年10月西南医院乳腺中心采用腔镜皮下腺体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加假体植入术治疗乳腺癌43例(腔镜组),与同期完成的乳腺癌保乳手术54例(保乳组)进行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安全性及疗效。rn 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分期、肿瘤病理类型、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腔镜组并发症主要为乳头部分坏死和肿瘤表面皮肤浅层坏死,保乳组则主要为腋窝皮下积液和腺体残腔内积液。腔镜组和保乳组患者对美容效果的满意度分别为88.4%(38/43)和92.6%(50/54),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6个月至4年,腔镜组全部病例均健康存活,保乳组复发转移3例,其中1例因肿瘤全身多处转移死亡。rn 结论:腔镜皮下腺体切除加假体植入术的手术安全性高,美容效果好,为乳腺癌外科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 摘要:内乳淋巴结是乳腺癌的重要转移途径之一,由于先前的研究表明内乳淋巴结清扫同传统的Hasted根治术相比并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故对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的处理一度受到冷落和忽视。近年来,随着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发展,对乳腺癌内乳淋巴结的处理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论述了可手术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了内乳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检测,介绍了乳腺癌内乳淋巴结的处理进展等情况。
  • 摘要:目的:探讨CTF方案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组织中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凋亡、增殖的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rn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0例行新辅助化疗和60例未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和Ki-67的表达,并用原位细胞末端转移标记法(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指数(AI)。rn 结果:新辅助化疗组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36.75(22/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7%(43/60)(x2=14.821,P<0.001)。新辅助化疗组Ki-67阳性表达率为38.3%(23/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7%(37/60)(x2=6.533,P<0.05)。新辅助化疗组AI均数为(9.34±3.12)%,对照组AI均数为(5.27±3.1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998,P<0.05)。新辅助化疗组sur-vivin的表达与AI呈负相关(r=-0.36,P<0.05),而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r=0.47,P<0.05)。新辅助化疗组化疗总有效率73.3%(44/60),化疗后部分缓解(Ⅱ级)病例survivin表达水平为18.2%(8/44),明显低于无效(Ⅲ级)的81.3%(13/16)(x2=20.514,P<0.001)。rn 结论:应用CTF方案新辅助化疗,缓解率高,近期疗效明显。Survivin表达水平可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 摘要:注射性隆乳术是乳房整形的一种常用方法,假体材料是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凝胶被注射至乳腺后间隙内使乳房隆起,以达到外形丰满的目的。注射性隆乳术后并发症多有报道,而关于术后并发感染的处理报道较少。某科自2007年1月至今,共收治22例注射性隆乳术后患乳腺炎的患者,行隆乳剂取出后均采取了伤口引流管持续冲洗、引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VEGF-C、C-erbB-2、p5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n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60例乳腺癌病例中VEGF-C、C-erbB-2、p53、ER、PR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rn 结果:60例乳腺癌中VEGF-C、C-erbB-2、p53、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76.7%、40.O%、41.7%、51.7%,p53、ER、PR的阳性表达率在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C、C-erbB-2表达率同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呈正相关(P<0.05),在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C基因表达与C-erbB-2表达有显著性相关(P<0.05);ER、PR的表达与C-erbB-2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VEGF-C、p53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rn 结论:VEGF-C、C-erbB-2在乳腺癌中的高表达率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在促进乳腺癌的转移中可能起到协同作用,联合检测VEGF-C、C-erbB-2、p53、ER、PR更有助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达到预期效果。rn 方法:对2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前通过进行饮食宣教,调整饮食,控制血糖,完善术前的各项检查,术后进行严密的观察和护理,及早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rn 结果:22例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皮下积液1例、皮瓣坏死1例,伤口感染2例,经及时发现和处理全部治愈出院。rn 结论:糖尿病患者全身情况差,伤口愈合缓慢,易发生感染。为顺利手术,术前积极控制血糖,做好健康教育,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基础护理,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顺利恢复。
  • 摘要:乳腺癌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我们虽然对乳腺癌的转移机制有所了解,但仍有众多问题尚未解决。研究乳腺癌转移机制这一医学难题,有助于掌握肿瘤演进过程,防治乳腺癌转移。本文介绍了筛选乳腺癌转移相关基因和蛋白的策略,乳腺癌靶器官亲嗜性转移的影响因素,以及转移机制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 摘要:外科手术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回顾历史,乳腺癌手术经历过4个历程:19世纪初的Halsted根治术、20世纪50年代的扩大根治术、60年代的改良根治术和80年代以来的保乳手术,这一演变主要源于以解剖学概念为指导和以生物学观点为指导的理念转变。本文对保乳手术在我国比例较低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介绍了保乳手术的现状,对我国保乳手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为改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设计一种既能达到肿瘤根治性切除,又能保持乳房外形美观、操作简单、省时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无胸壁及乳房皮肤较广泛侵犯的相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经腋后线为主切口行肿瘤皮下根治性切除,切取背阔肌脂肪瓣(或带岛状皮肤)一期乳房再造。结果:共手术133例。随访1-5年,除2例死于远处转移之外,1例乳头可疑湿诊外其余患者再造乳房无肿瘤复发。结论:该手术方法具有切口隐蔽美观、操作简单、创伤较小、出血少、手术成功率高、术后美观效果好等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方法及可行性。rn 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96年2月至2006年1月对Ⅰ、Ⅱ期乳腺癌106例施行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rn 结果:本组中位年龄44.5岁(22-78岁),106例中Ⅰ期35例,Ⅱ期71例,均为外周型单发肿瘤,术前腋淋巴结未及肿大。手术为乳腺肿瘤切除十同侧腋淋巴清扫。术后106例辅助放化疗。65例雌激素受体阳性给予三苯氧胺。中位随访53个月,5年生存率93.88%,局部复发率5.10%;美容评价优良率85.71%。rn 结论:有保乳意愿,符合保乳条件,可进行保乳治疗,但需术后放化疗辅助,保乳手术可达到治疗目的和满足美容需求。
  • 摘要: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后乳腺内复发主要在原发病灶周围。Krauss等报告美国William BeaumontHospital 1448例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治疗后乳腺内复发部位的分布情况:复发部位与原发病灶在同一象限内的占75%;其他象限占25%。因此,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保乳手术后不需做全乳腺照射,而改做原发病灶所在的象限照射。本文介绍了部分乳腺短程治疗的研究,腋窝淋巴结放疗,大分割放疗等乳腺癌放射治疗的进展,阐明了目前对这组患者是否行辅助放疗存在的争议。
  • 摘要:微创治疗的理论和技术是20世纪后期外科学重要的发展之一,其最具有代表性的微创外科技术是腹腔镜技术。本文对乳腺腔镜手术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介绍了我国开展乳腺腔镜的主要内容。
  • 摘要:保乳治疗是早期乳腺癌治疗的首选,而放疗则是乳腺癌保乳治疗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保乳术后放疗的多个方面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如全乳照射剂量分割方式被进一步探讨,瘤床补充照射获益人群被进一步明确,部分乳腺照射(partial breastirradiation,PBI)研究被广泛开展。保乳术后放疗进展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放疗技术进展,其中某些方面也与保乳手术治疗进展密切相关。本文阐述了保乳术后放疗地位的再认识,探讨了保乳术后复发模式及放疗方式的取舍,导管原位癌保乳术后放疗,SLNB与保乳术后区域淋巴结照射,保乳术后调强放疗。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前哨淋巴结活检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多中心协作研究,阐述了乳腺癌患者在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前,应用针吸细胞学评价可触及的腋窝淋巴结的研究,探讨了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放射安全性的研究,快速病理和印片细胞学联合应用于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的术中诊断,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最佳检测方法,以及前哨淋巴结检测出转移灶而未行腋窝清扫或腋窝放疗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肿块定性检查的最佳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6例应用活检枪穿刺行乳腺肿块活检术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6例穿刺行乳腺包块检查均获得清晰的病理图像,术后复送病理诊断与术前穿刺病理诊断100%相符。结论:乳腺肿块活检枪细胞学检查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创伤性小,诊断准确、快速的优点,是诊断乳腺肿块最有价值的手段,是乳腺肿瘤定性检查的微创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摘要:早期乳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要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进行;而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的解救治疗,更要依据病灶的疗效展开。为了做好解救治疗,临床医生应当注意以下四件事:1、要有明确的目标病灶;2、要有合适的检查手段和时间;3、要排除“既往”,选择解救用药;4、要效不更方,用到病变进展为止。
  • 摘要:近年来,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就临床研究的进展方面进行介绍。EFECT试验表明,氟维司群(fulvestrant)成为非类固醇类芳香化酶抑制剂(AI)阿那曲哇和来曲哇治疗失败后乳腺癌患者的又一内分泌治疗选择;NSABP B-33试验表明,先予他莫昔芬(TAM)治疗5年,再予依西美坦治疗5年,可显著改善乳腺癌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ABCSG-05试验表明,化疗导致的闭经可显著改善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等进展。
  • 摘要:正确地认识肿瘤的交界性病变,或称癌前病变,对于肿瘤的临床处理及肿瘤的预防均至关重要。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本文就乳腺的交界性病变的最新认识,阐述了肿瘤交界性病变及交界性肿瘤概念的界定,交界性病变的传统认识,WHO新版乳腺肿瘤分类提出的新变化,探讨了交界性病变进展为浸润癌的危险性。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综合疗法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早期乳腺癌的患者9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成保乳手术综合疗法组和改良根治术组,术后定期随访,并进行检查,判定生存、复发和转移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选用x2检验,以P0.05,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保乳手术+术后放射治疗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临床疗效相当,可作为治疗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手术术式。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PB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因素。rn 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24例PBL的临床资料,SPSS统计软件包分析预后因素。rn 结果:全组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6岁,中位病程1月,中位直径3.0 cm,乳头受累者3例,其中I例伴有血性分泌物,伴有疼痛者3例,皮肤受累2例,伴发热者1例。原发于右乳和外上象限分别为14(58.3%)、13(54.2%)例,6例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2例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l例伴有腹腔淋巴转移,骨髓转移4例,LDH增高9例。组织学上全部为B细胞NHL,Ⅰ、Ⅱ、Ⅲ、Ⅳ期分别为8、6、3、7例。中位随访29.5月,总的5年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0%、41.7%。单因素分析年龄小于40岁、化疗不足6周期、Ⅳ期、疾病进展、国际预后指数2~3组预后差。肿瘤大小、所在象限、病程、淋巴结受累情况、病理学类型、手术方式、放疗与否对生存均无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是影响生存的唯一预后因素(P=0.046)。rn 结论:乳腺淋巴瘤以右乳和外上象限多见,无特异临床表现,确诊依靠病理,临床分期以早期为主,根治术和乳房切除术不优于肿物切除术,PBL具有全身播散倾向,必须重视足量化疗的作用,放疗可以提高局控率。
  • 摘要:目的:探讨可疑恶性微小乳腺病变的临床特征和意义。rn 方法:对已进行活检的162例176个可疑恶性不可触及乳腺病变(NPBL)的诊断资料进行分析。rn 结果:被诊断为乳腺癌的53例患者具有乳腺局限性增厚者为62.3%,具有乳头溢液者为17.0%。X线所显示的143个NPBL主要表现为不规则肿块影(34.3%)、肿块伴钙化(18.2%)和单纯多形性钙化灶(19.6%),其确诊为乳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24.5%、57.7%和39.3%。超声所显示的129个NPBL主要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肿块(76.7%)和肿块伴钙化(14.0%),其阳性率分别为24.4%和50.0%。X线、超声和二者与乳管镜联合应用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4.5%、80.1%,72.7%、72.7%和94.5%、98.3%,三者联合应用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显著高于单独x线和超声检查(x2=8.42,P<0.01和x2=9.56,P<0.01;x2=30.21,P<0.01和x2=46.4,P<0.01)。X线和超声所发现的NPBL BI-RADS分级Ⅲ、Ⅳ、Ⅴ级确诊为乳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3.85%、25.0%、49.3%和3.3%、18.8%、52.9%,二者各级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x2=5.21,P<0.05,x2=6.99,P<0.01和x2=3.93,Pp<0.05,x2=12.49,P<0.01)。rn 结论:乳腺局限性增厚、乳头溢液等是不可触及乳腺癌的重要表现。联合应用钼靶X线、超声和乳管镜检查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X线和超声影像BI-RADS分级对指导NPBL活检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三联检查法在诊断乳腺肿块中的应用价值,旨在提高对乳腺肿块的临床诊断符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乳腺癌的漏诊率。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三联检查法诊断后手术的104例乳腺肿块患者,将临床体检、乳腺X线、针吸细胞学和三联检查的临床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rn 结果:临床体检、乳腺X线对肿块良、恶性诊断符合率在76.5%-89.2%之间,假阴性率为23.5%和20.0%;针吸细胞学对良、恶性肿块的诊断符合率为85.4%、100%,假阴性率为14.6%;三联检查法对肿块的良、恶性诊断符合率均为100%,假阴性率为0。rn 结论:三联检查法诊断的良性肿块进行临床观察是比较安全的;三联检查法诊断的恶性肿块可代替术中冰冻检查,加快手术速度。三联检查法虽然增加了可疑恶性肿块的假阳性率,却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乳腺癌的漏诊率。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2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完整保留肋间臂神经。术后对22例患者上臂内侧感觉功能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2例患者在随访第1、2、3、4、5、6、12、24个月期间局部均未发现癌肿复发、转移。保留肋间臂神经22例中术后患侧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正常18例(81.8%),感觉异常4例(18.2%)。结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明显减少术后患侧上臂内侧感觉障碍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国内外大量前瞻性研究共识,前哨淋巴结检测技术可以准确预测乳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腋窝淋巴结清扫是否彻底可直接影响临床分期及远期疗效,前哨淋巴结活检是乳腺外科的一项重大突破。某院自2002年6月开始用蓝染脂质体载体对临床I,II期乳腺癌前哨及腋窝淋巴结研究显示,建立淋巴节显色方法,应用于保及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彻底清扫腋窝淋巴结,避免了传统术中育目大面积的清扫,造成术后较严重并发症。
  • 摘要:目的:通过对保乳手术切缘进行钟点法取材,获得更为真实的阴性切缘状态。rn 方法:将我院2003年3月至2008年2月行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作为研究对象,共68例,占同期乳腺癌手术的7.94%(856例),术中标本切缘选取两种方法取材冰冻:将标本视为类圆形(钟表盘),环形切取整圈标本,按时钟分为12个点(钟点法),丝线分别标记12点和9点位置。首先取3、6、9、12四个点切缘组织冰冻,然后将余下8个点冰冻,得出两组数据,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rn 结果:钟点法取材获得的阴性切缘更真实,更具代表性(P<0.05);患者的发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淋巴结状况、受体以及C-erbB-2等因素对切缘的影响不大;但是,EIC和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而且呈正相关。rn 结论:对Ⅰ、Ⅱ期乳腺癌开展保乳术要持有严谨、客观的工作态度;术前作好对肿瘤的彻底评估;术中规范化制定有效、可靠的保乳策略,降低切缘的假阴性率,减少局部复发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本文研究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房切除加一期假体植入术(Nipple-sparing mastec-tomy-Immediate breast reconstruction with implant,NSM-IBRWI)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给早期乳腺癌患者增加了一种手术治疗的选择方式。rn 方法:1999年6月至2006年10月,对13例患者的14只乳房实施NSM-IBRWI手术。年龄24~53岁,平均36.6岁。病理诊断:双侧多发性纤维腺瘤伴不典型增生1例,有乳腺癌家庭史;乳管内乳头状瘤病1例;导管原位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10例,其中T1NOMO 6例,T2NOM0 2例,T1NlMO 2例(淋巴结转移数目是1例2/11,1例1/10)。10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肿瘤位于外上象限7例,外下象限1例,内上象限2例,距离乳晕边缘大于2cm的8例,1-2cm的2例;免疫组化:1例导管原位癌和10例乳腺癌中,ER、PR均阳性的3例,ER阳性而PR阴性的2例,ER、PR均阴性的6例;C-erbB-2(-)~(+)7例,C-erbB-2(H)1例,C-erbB-2(卅)3例;危险度分级:10例乳腺癌根据2005年St Gallen最新危险度分级:低风险患者2例,中风险患者6例,高风险患者2例。10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术前细针穿刺确诊4例,核心针穿刺确诊1例,冰冻病理确诊5例;其他3例均为术中冰冻病理确诊。切口选择:多发性纤维瘤患者1例,采用沿乳晕下的180(O)弧形切口(双侧);乳管内乳头状瘤病1例和导管原位癌1例采用肿块表面放射状切口至乳晕边缘,再加做沿乳晕上或下的180(O)弧形切口;术前确诊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例中,肿块位于外上象限3例、内上象限1例、外下象限1例,均采用沿乳晕上或下的180(O)弧形切口,腋窝淋巴结清扫另取沿胸大肌外侧缘的切口,长约5-6cm;术中确诊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例中,肿块位于外上象限4例,采用肿块表面放射状切口至乳晕边缘,再加做沿乳晕上的180(O)弧形切口,同时放射状切口沿胸大肌外侧缘适当延长后清扫腋窝淋巴结,内上象限1例,采用肿块表面放射状切口至乳晕边缘,再加做沿乳晕上的180℃弧形切口,腋窝淋巴结清扫另取沿胸大肌外侧缘的切口。完整切除乳房,值得注意的是保留皮瓣的厚度宜适中,皮下保留较均匀的脂肪层约2~3 mm,乳头乳晕复合体下必须留有足够的血供,同时,将乳头乳晕复合体下的乳房组织另送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确保无肿瘤残余。选用硅凝胶假体进行一期植入,选用圆形,毛面假体,假体容积依据患者情况而定。假体植入胸大肌之后或皮下间隙中。乳腺癌均行腋窝淋巴结清扫。rn 结果:13例患者14只假体植入术,手术成功率92.9%,1例患者(7.1%)因假体植入皮下后引流液2个月以上不能减少而导致伤口无法愈合,被迫取出假体。另有2例患者(14.3%)出现乳头乳晕复合体部分缺血,经保守治疗后愈合。术后6个月以后自我满意度良好者9例,一般者3例(其中不对称2例,疼痛1例),较差者1例(假体取出者)。13例中有原位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10例,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1例患者(TlNlMO)术后9个月出现肺、骨转移,继而出现脑转移,术后15个月死亡,其余10例患者均无病生存至今。术后主要问题是伤口不愈合、不对称和疼痛。rn 结论:NSM-IBRWI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早期乳腺癌的新方式,它可以与保乳手术取长补短,在保障乳腺癌患者总体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观察乳核散结片对乳腺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960例乳腺病患者采用双盲原则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0例服用中药片剂乳核散结片(主要组成:柴胡,当归,黄芪,光慈姑,淫羊藿,鹿衔草等;片剂,每片O.3克,每日3次,每次4片内服。对照组360例采用逍遥散(丸),组成:柴胡,芍药,当归,白术,茯苓,生姜,灸甘草,薄荷。疗程均为7周,停药后观察半年。rn 结果:症状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对照组为78.3%;乳腺病症状改善治疗组为38%,对照组为28%,两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症状消失率治疗组为58%,对照组为21%,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rn 结论:乳核散结片治疗乳腺病疗效肯定。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的Mammotome旋切系统在乳腺良性肿瘤切除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对75例女性患者,分别建立治疗组35例(Mammotome微创技术)与对照组40例(开放手术)。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均全部治愈,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B超均无肿瘤残留,无复发。通过对出血量、术口愈合时间、痊愈后疤痕大小、乳房外形改变情况等指标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以最小的创伤取得了满意诊疗效果,同时又保持乳房良好外观,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中,均经过抗生素应用或脓肿切开引流无好转,最后均通过手术切除而治愈,术后随访1个月至4年无复发。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最终诊断依赖病理结果,行手术切除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主要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腔镜技术在注射式隆乳术后隆乳剂取中术中的应用效果。rn 方法:45例注射式隆乳术患者中10例有不同程度的乳房疼痛或上肢活动受限,5例曾发生过隆乳术后哺乳期乳腺炎;合并乳腺癌3例。45例中,乳房表面触及包块或彩超发现隆乳剂移位者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在乳房外下腋前线上、平乳头水平的腋后线上及乳房外上边缘的腋横纹处各取一小切口,经溶脂、吸脂并吸出大部分的隆乳剂后采用充气法建立操作空间,在腔镜下操作以清除残留的隆乳剂。取出隆乳剂后导致乳房明显缩小时,可在胸大肌后间隙行一期假体植入。rn 结果:45例患者均在腔镜下完成隆乳剂清除术,仅行腔镜下隆乳剂清除者25例,腔镜下隆乳剂清除加一期假体植入18例,腔镜下腺体皮下腺体切除、隆乳剂清除加假体植入术1例。45例共87侧取出隆乳剂的手术时间为45-180min,平均105min;术中出血20-90ml,平均43ml。术后住院时间3-5d,平均4.2d。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出血、继发感染以及皮下积液等并发症。45例患者术后1-3个月内行彩超复查有41例(91.1%)未发现明显的隆乳剂残留。在清除隆乳剂的同时行假体植入的18例对美容效果非常满意者15例,基本满意者3例。rn 结论:溶脂抽吸结合腔镜技术在隆乳剂取出术中效果良好,为解决注射式隆乳术后并发症提供了一种彻底有效且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乳腺癌患者病理特点的表达规律。方法:回顾分析46例70岁以上老年乳腺癌患者病理分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淋巴结转移等预后因子,以同期629例7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70岁以上老年乳腺癌较对照组ER阳性率高(P=0.04)、C-erbB-2过表达率低(P=0.02)。结论:70岁以上老年乳腺癌患者往往分化程度更高、侵袭性更低、预后更好,可能ER表达率更高、C-erbB-2过表达率低能解释上述临床特点。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Ⅰ、Ⅱ期乳腺癌保留乳房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的可行性。rn 方法:我院2004年8月-2007年12月临床Ⅰ、Ⅱ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124例,其中行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41例,传统腋淋巴结清扫术83例,对二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腋下引流液量及预后进行比较。rn 结果: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平均121分钟,术中出血平均51ml、清扫淋巴结数量17.3枚,术后总引流量平均108ml,随访3月-3年术后复发转移者2例;对照组手术时间平均70分钟,术中出血平均80ml,清扫淋巴结数量19.5枚,术后总引流量平均210ml,术后复发转移者5例。rn 结论: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长,但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液明显低于传统手术,近期预后无明显差异,腔镜手术可以达到传统手术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薄层断面三维重建与螺旋CT断层及三维重建下的形态特征。rn 方法:我院2004-2006年,15例经穿刺病理明确诊断的乳腺癌,术前行16排螺旋CT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获得乳房及肿瘤二维及三维影像学图像,然后行改良根治术,标本经固定后进行铣切,切面厚度2mm,获得薄层断面连续图像,经3 DDOCTO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获得乳房及肿瘤三维图象。rn 结果:薄层断面图像较CT二维断面图像更丰富,可清晰显示各断面乳房组织及肿瘤形态特征,不同组织界限清晰。肿瘤内部结构及血流分布状况在薄层断面图像中能较好地显示,而CT断面中无法观察。三维重建后肿瘤空间形态在两种重建方法中基本一致,但薄层断面三维重建后肿瘤边缘特征可清晰。rn 结论:乳腺癌薄层断面及三维重建图像在细节观察方面较CT图像更清晰,对CT三维重建图像观察及应用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助于CT影像学对乳腺肿瘤的准确评估。
  • 摘要: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前细针穿刺(Fine-needleAspiration,FNA)乳腺癌组织,进行细胞涂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Immuncocy toChemical Assay,ICA)乳腺癌组织中C-erbB-2及Ki-67的可靠性,术前了解患者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及增殖情况,为乳腺癌患者的术前化疗提供必要的参考指标,从而为乳腺癌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化疗方案,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治愈率,增加乳腺癌患者的保乳手术机会,为乳腺癌患者术后局部整形提供条件。rn 方法:通过对临床31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乳腺癌组织术前细针穿刺(FNA)细胞学涂片,首先进行涂片细胞学检查进一步确诊,同时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ICA)的方法,术前检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细胞学涂片中C-erbB-2及Ki-67的表达情况;然后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术后检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C-erbB-2及Ki-67的表达情况相对比进行相关性分析。rn 结果:术前细针穿刺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及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7.42%和93.55%,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35.48%和38.71%。本研究表明术前穿刺临床诊断乳腺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术后对乳腺癌组织中C-erbB-2及Ki-67的检测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术前细针穿刺细胞学涂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及Ki-67的表达比较可靠,可以为乳腺癌患者的术前个体化化疗提供参考指标,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乳腺癌患者的综合治疗,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增加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的机会,为乳腺癌患者术后乳腺整形提供必要的条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