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首届真菌感染与宿主免疫学术研讨会
全国首届真菌感染与宿主免疫学术研讨会

全国首届真菌感染与宿主免疫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常州
  • 出版时间: 2014-10-17

主办单位: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真菌学杂志》;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会议文集:全国首届真菌感染与宿主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一例宠物猫致夫妻共患犬小孢子菌体癣病例,临床医生在患者就诊过程中应该详细询问病史及接触史,及时做真菌学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误治。治疗方面应选用抗菌活性较强的药物,患者和宠物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一例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典型皮疹为疵状增生性斑块、瘫痕形成患者,结合组织病理及真菌学检查结果,诊断着色芽生菌病明确,在使用伊曲康唑的基础上,皮损处隔日予TH1型细胞因子IL-2多点局部注射,取得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比较米卡芬净与伊曲康唑在多发性骨髓瘤并发侵袭性真菌病(IFD)病例治疗中的疗效及成本.rn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我科发生侵袭性真菌病的3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米卡芬净治疗组与伊曲康唑治疗组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时间、治疗成本及不良反应.rn 结果:米卡芬净组17例,伊曲康唑组20例,米卡芬净组治疗有效率为76.46%(13/17),伊曲康唑组治疗有效率70% (14/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0.05).米卡芬净组2例发生消化道不适反应.伊曲康唑组3例发生消化不适反应,2例低钾血症并消化不适反应;3例患者出现药物性肾功能损害,1例停药后肾功能恢复,2例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米卡芬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2/17),伊曲康唑不良发生率为40%(8/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第14天总有效率作为疗效判断标准,米卡芬净组和伊曲康唑组成本疗效比分别为263.73和289.11.rn 结论:米卡芬净与伊曲康唑对骨髓瘤合并IFD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成本效益比优于后者.
  • 摘要:目的:本研究利用小鼠动物模型,探讨烟曲霉感染免疫缺陷小鼠TLR2/TLR3/TLR4对树突状细胞植物血凝素-1(Dectin-1)表达的影响.通过检测TLRs和CLRs受体在不同免疫状态下的的表达,揭示介导IPA肺损伤的关键受体.rn 方法:小鼠随机分成四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未接种烟曲霉菌;C组正常状态小鼠+烟曲霉菌接种;D组为IPA感染组,免疫抑制+烟曲霉菌接种.采用real-time PCR方法进行小鼠肺组织各个时相点的TLR2、TLR3、TLR4、Dectin-1和β-actin mRNA的表达,检测受体间的相互表达调控.rn 结果:有免疫活性的小鼠感染烟曲霉菌,TLR4/TLR2、Dectin-1 mRNA比正常对照组表达上调;免疫抑制小鼠接种烟曲霉菌后,Dectin-1和TLR4、TLR2mRNA比正常状态感染组表达下调;但TLR3 mRNA 48h、72h表达没有明显不同(P>0.05).rn 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IPA动物模型,Dectin-1受体表达下调可能是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引起IPA的机制之一.Dectin-1的表达可能是建立在TLR2/TLR4对烟曲霉早期识别的基础上,TLR3可能起协同作用.
  • 摘要:目的:总结肺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资料,从而提高临床对肺真菌病诊断的认识.rn 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广州市珠江医院诊断为肺部真菌感染的132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比较多项实验室检查在诊断肺真菌病的价值.rn 结果:132例诊断为肺真菌感染的病例中拟诊和确诊、临床诊断患者分别占27.3%、21.2%和51.5%,其中108例患者患有基础疾病,主要是肺部疾病(48.1%),其次还有肿瘤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89.4%病例进行了血清1-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G试验)检查,确诊病例与临床诊断病例试验阳性的概率分别是100.0%和85.0%.痰涂片检查与血培养检查阳性率比较低,分别只有16.7%和15.8%,痰培养检查相对来说阳性率比较高,达到42.9%.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双肺片状影、结节影或高密度影或磨玻璃样改变(62.1%),24.2%表现为空洞团块影.30.3%病例行病理学检查,其中有70.0%为阳性.87.9%接受了抗真菌治疗,其中55.2%以单药治疗,44.8%比较明确真菌感染后联合抗真菌治疗,所用药物以唑类为主,其次是两性霉素B,所有病例中18.2%的患者死亡.rn 结论:肺真菌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死率高,需要行侵入性手段协助诊断以早期诊断和治疗,G试验是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CRK1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黏附、穿透肠粘膜的影响以及CRK1基因缺失导致宿主细胞因子差异表达.rn 方法:运用菌落计数法评价CRK1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黏附力的影响;运用菌落计数法,比较CRK1基因缺失菌(ΔCRK1菌)及标准菌SC5314与肠粘膜相互作用6h、24h时穿透肠粘膜的菌落数;通过ELISA方法比较ΔCRK1菌及标准菌SC5314诱导宿主肠粘膜上皮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rn 结果:与标准菌SC5314相比,ΔCRK1菌在与肠粘膜相互作用60、90、120min时,黏附于肠粘膜的菌落数明显少于标准菌SC5314,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当白念珠菌与肠粘膜相互作用6h时,ΔCRK1菌及标准菌SC5314穿透肠粘膜的菌落数均很少,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在24h时,ΔCRK1菌穿透肠粘膜的菌落数明显少于标准菌SC5314,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与标准菌SC5314相比,ΔCRK1菌作用于肠粘膜后,诱发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8、IFN-γ的水平相对较高,而对于抗炎细胞因子IL-12、TGF-β、IL-10,则标准菌SC5314多于ΔCRK1菌,两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rn 结论:CRK1基因缺失影响白念珠菌粘附并穿透肠粘膜、导致白念珠菌的毒力降低,ΔCRK1菌作用于肠粘膜后,诱发宿主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相对较高而更容易被宿主抵抗.
  • 摘要:目的:探讨曲霉与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互相作用机制,建立相应评价方法用于比较不同作用时间曲霉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用烟曲霉在体外感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通过观察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细胞形态、凋亡率及凋亡基因的表达来研究不同感染时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烟曲霉作用于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时间的延长,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生物学形态发生改变,其回缩、变圆量逐渐增加,凋亡率亦逐渐增加,凋亡基因Bax表达明显.结论:体外建立的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生物学形态、凋亡率及凋亡基因变化的评价体系可以模拟并评估侵袭性肺曲霉病中曲霉菌对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南海海军部队特发性皮肤瘙痒症患者皮肤马拉色菌的检出以及菌种的构成,探讨马拉色菌与特发性瘙痒症之间的相关性.rn 方法:对采自56例特发性瘙痒症患者与50例健康者的标本进行真菌学镜检及采用菜子油培养基培养,根据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进行菌种鉴定.rn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镜检阳性率分别为74.10%和72.00%,λ2=0.344,P>0.05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镜检马拉色菌孢子密度Ⅲ级以上(每10个高倍视野≥50个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4.70%和38.89%,λ2=20.30,P<0.01.两者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168份标本共分离出143株马拉色菌,阳性率85.12%.其中合轴马拉色菌97株,占67.83%;球形马拉色菌26株, 占18.18%;糠秕马拉色菌19株,占13.29%,钝形马拉色菌1株,占0.70%.对照组分离出马拉色菌107株,阳性率71.33%;其中糠秕马拉色菌55株,占51.40%;合轴马拉色菌33株,占30.84%;球形马拉色菌14株, 占13.08%.钝形马拉色菌5株,占4.67%.菌种检出率和菌种构成差异均有显著性(λ2=2.99,P<0.01和λ2=51.16,P<0.01).rn 结论:南海海军部队特发性瘙痒症患者皮肤马拉色菌载量较正常人高,其优势菌是合轴马拉色菌,对照组皮肤则以糠秕马拉色菌和球形马拉色菌为主.
  • 摘要:报告1例热带假丝酵母菌患者引起的腹腔脓肿瘘管真菌感染.患者女,78岁,因十二指肠球部穿孔并发腹膜炎,行腹腔镜术后,伤口反复未完全愈合,有少量分泌物溢出,两次细菌培养均无菌生长,再次取分泌物直接镜检真菌,因伤口瘘管再次手术清理组织,显示为感染性肉芽肿改变,真菌培养有大量的假菌丝,多核细胞及淋巴细胞肿胀组织浸润.根据形态学、生化等符合诊断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经口服伊曲康唑和外用真菌药物治疗,因合并有感染,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后基本痊愈,随访中.
  • 摘要:目的:建立免疫抑制小鼠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iosis,IPA)动物模型,为阐明IPA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基础研究.rn 方法:用环磷酰胺造成小鼠免疫抑制,双侧鼻孔滴入烟曲霉菌孢子,分别于24h、48h、72h、96h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通过肺组织病理、肺组织真菌培养确定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模型是否构建成功.rn 结果:IPA模型组的组织培养可见烟曲霉菌,病理切片模型组小鼠72h时可见较严重的出血和充血,肺组织有肉芽肿形成;96h时肺内有菌丝,肺泡间隔增宽,气管上皮细胞脱落,组织坏死.正常状态感染烟曲霉小鼠72h可见充血,肺泡弹性纤维被破坏;96h仅表现为炎症和出血,未见菌丝.rn 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IPA动物模型,为研究曲霉菌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防治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过去四年中我院传染病住院病人假丝酵母菌感染菌株分布及药敏情况.rn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4年间我院传染病患者临床标本中假丝酵母菌分离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rn 结果:检出真菌数为2205株,其中假丝酵母菌1780株;假丝酵母菌中白假丝酵母菌占76.63%(1364株),非白假丝酵母菌占23.37%(41 6株);2010年~2013年假丝酵母菌中白假丝酵母菌比例逐年增加,分别为72.22%、74.64%、78.73%、8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假丝酵母菌对对临床5中常用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药物敏感性依次为: 100%、99.22%、99.22%、95.31%、97.66%,非白假丝酵母菌则依次为:72.22%、74.64%、80.99%、80.25%,后者药物敏感性显著低于前者(P<0.05).rn 结论:我院传染病患者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仍为白假丝酵母菌,且近年来其在假丝酵母菌中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但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普遍较高.非白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虽有所下降趋势,但仍在约20%以上,且其耐药现象十分常见.对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治疗应重视其致病菌株的检测,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提高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治愈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