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拔尖创新

拔尖创新

拔尖创新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7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人才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专利文献2285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辽宁行政学院学报、学园、劳动保障世界等; 拔尖创新的相关文献由16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运涛、孙阳光、尤伟等。

拔尖创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 占比:3.14%

专利文献>

论文:2285 占比:96.86%

总计:2359篇

拔尖创新—发文趋势图

拔尖创新

-研究学者

  • 吴运涛
  • 孙阳光
  • 尤伟
  • 张婧曦
  • 张志强
  • 斯琴
  • 方萍
  • 李凡
  • 李建民
  • 李治国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波; 曹静敏; 徐希宇; 周志浩
    • 摘要: 医学教育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提升生源质量、加强“五术”精神培养、拓展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培养基地和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以期对未来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有所借鉴。
    • 谭畅; 刘峰; 朱玉林; 陈学军; 母宛灵
    • 摘要: 文章以"新农科"在校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农林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综合应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和比较分析等方法或技术,重点开展拔尖创新人才选培路径研究,综述拔尖创新人才选培机制实施现状,凝练现阶段培养困境及原因,提出"新农科"创新人才选培的具体举措.研究成果将践行"两山"理论,丰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业教育人才选培机制,精准提升农林人才培养质量,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选培决策依据.
    • 黄海鹏; 徐晓红
    • 摘要: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相比于国外,国内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其中的维度构建与内容构建是关键.要在做实人才选拔、环境引导、收获产出的基础上,围绕创新培养理念、优化育人环境、搭建实践平台、加强对外交流等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饶中浩; 刘臣臻; 霍宇涛; 赵佳腾; 刘昌会
    • 摘要: 储能技术能够解决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能量密度低、间歇性、波动大等问题,是促进我国乃至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随着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储能技术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储能技术涉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从而给储能领域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针对储能技术高水平人才培养难和人才严重匮乏问题,中国矿业大学开展了面向储能技术的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通过增设储能技术专业课,拓展学生跨学科的理论基础;建立交叉学科团队指导模式,充分发挥创新导师团队的正面引导作用;利用高水平储能创新平台反哺教学,实现储能交叉学科产教研协同育人.以上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储能行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 许孟; 许春根
    • 摘要: "数学建模"是工科人才培养中一门具有实践性质的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锻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新的时代需求下,面对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培养和提升拔尖创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数学建模"课程需要进行专门的针对性特殊设计,以进一步发挥好该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 胡冬明
    • 摘要: 信息学拔尖创新人才是强基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作为高校的生源基地,需要做好相应配套工作.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策略和成果回望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南宁市第三中学在信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
    • 郑传峰; 郑一峰; 吕丹; 杨雪; 张婷
    • 摘要: 对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本科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通过不同的训练模式开展创新思维方面的系统训练.改变传统单一目标及单一模式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的尊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化特质,充分发挥学习兴趣、学习天赋等方面的重要性.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纲对指导教师队伍进行针对性建设,对教学活动、教学思想、教学组织方式进行充分的论证.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系统分析,完成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索,为国家土木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 李亚楠
    • 摘要: "强基计划"作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政策,以聚焦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公平与效率、选培用才一体化等独特优势,在开局首年取得良好成效.但作为一种面向少数人群的特殊类型招生政策,在两年实施过程中显现出学生对基础学科的认知存在偏差、分数权重与求学初心相冲突以及"高门槛"限制了学生选择权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因此,文章从调整招生录取标准、实施人才培养与就业的一体化保障以及协调政策主体等方面,对"强基计划"提出了建议.
    • 姜明远
    • 摘要: 在国家产业升级,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背景下,社会各个行业都急需基础理科创新人才.中学教育的重点将从"提供合格的产业工人,随便从中挑选人才"逐渐向"有目标明确的专项培养拔尖人才"转变.本文从基础理科创新人才的内涵、理念演进、培养路径、培养成效、实践反思和未来展望这几个方面,梳理对基础理科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这不仅是对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育经验的深刻总结,而且对新时代深化和拓展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陈建; 杨卓鸿; 熊亚红; 肖蕙; 袁腾
    • 摘要: 农业院校要培养理工科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理工科科技平台和实验条件较差、生源和师资不足、观念和体制陈旧、管理和模式单一等诸多制约因素和困境.该文从实验平台建设入手,从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实际出发,结合农业院校实验平台建设、学科发展规划和理工科研究生培养规律,探索当前我国农业院校理工科研究生拔尖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