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275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28篇;相关期刊174种,包括江汉论坛、社会科学研究、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第二届学生学术研讨会等;抽象劳动的相关文献由293位作者贡献,包括关柏春、毛欣欣、陈振羽等。

抽象劳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4 占比:18.2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228 占比:81.70%

总计:1503篇

抽象劳动—发文趋势图

抽象劳动

-研究学者

  • 关柏春
  • 毛欣欣
  • 陈振羽
  • 刘珍英
  • 王广利
  • 任洲鸿
  • 关氡也
  • 刘力歌
  • 刘平
  • 卫兴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道林
    • 摘要: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在充分借鉴马克思与韦伯两方面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物化理论,并以此展开对现代社会的批判,这个理论包括物化现象与物化意识两个方面。从文本中我们发现,卢卡奇对物化现象的揭示是按照现实—历史—原则—结果的逻辑线索展开的,在这条线索中,卢卡奇巧妙地融合了马克思的抽象劳动理论与韦伯的合理化原则,形成了对物化现象的阐述。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揭示物化现象成为人类的“普遍命运”的事实,卢卡奇展开了对物化意识的讨论,这里不仅对马克思抽象劳动范畴予以全面展开,而且也实现了对韦伯思想的超越。
    • 陈飞
    • 摘要: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产品没有普遍性地采取商品形式,商品并未成为社会结构的核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得到充分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对商品进行哲学思考才可能获得普遍性意义。二重性是商品的本质特征,交换价值取代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取代具体劳动创造了一个颠倒的社会现实,塑造了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资本论》对商品及其二重性的分析具有深刻的社会认识论意蕴,这种社会认识论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客观描述,而是一种科学的历史批判。在对商品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历史特殊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存在方式的悖论性。
    • 鲁克俭
    • 摘要: 把“自由自觉的活动”视同人的解放或理想社会状态,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长期误读。“自由自觉的活动”本质上是谋生劳动。谋生劳动的实质是抽象劳动。从《巴黎手稿》时期的谋生劳动,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现实个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再到《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的一般劳动哲学,有别于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劳动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维度。它向下可以与简单商品经济中的谋生劳动兼容,向上可以与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中的超越谋生劳动兼容。
    • 奚颖瑞; 单巍
    • 摘要: 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概念之一,"抽象劳动"概念的合法性与内涵仍有待澄清.本文简略梳理了学界理解这一概念的三种路径:思维抽象路径把抽象劳动理解为具体劳动的共性的思维概括,却带来难以区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缺乏社会和历史维度等问题;交换抽象路径把抽象定位于市场交换,突显了抽象劳动的历史与社会维度,却有把价值的源泉放在交换领域中的嫌疑;劳资抽象路径进一步从劳资关系来理解抽象劳动,抽象被定位于资本对劳动的抽取或提炼,却带来重新界定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关系等挑战.最后本文提示了一项有待开展的预先工作,即细致梳理"抽象"一词的含义与用法:抽象的基本含义是分离,而不是无差别化.
    • 张原锟; 张树青
    • 摘要: 依据哲学上个别与一般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劳动的二重性"理论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逻辑检视,发现"劳动的二重性"理论在阐述过程中未能做到完全的逻辑自洽。在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真正具有哲学上个别与一般之间辩证关系的不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而是作为个别而存在的具体有用劳动与作为一般而存在的有用劳动。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劳动不是有用劳动,而是相同的、无差别的具体有用劳动。有鉴于此,在初步分析了为什么货币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具体有用劳动是标准具体有用劳动这一问题后,尝试性地提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真正具有的二重属性:一是具体劳动与标准劳动的二重性;二是个别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的二重性;三是第二种含义的个别劳动与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的二重性。
    • 何云峰; 王绍梁
    • 摘要: 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所依赖的概念,诸如生产、劳动、价值等,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批判的效力,因为这些概念依旧没能突破西方理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从而陷入了生产、劳动的意识形态镜像之中.因此,鲍德里亚对劳动力、劳动二重性、劳动与自然、劳动与需要、劳动与自由、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展开了系统的批判.鲍德里亚误解马克思的根源主要在于:一是缺乏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存在论内涵的准确把握,二是忽视了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批判维度,三是混淆了"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这使他最终在革命路线上走向消极的象征交换理论,即采用"暴死"的方式来抵抗抽象劳动的符号化及其对人的控制.究其根本,是因为鲍德里亚在理论基础上拒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揭示了抽象劳动的形而上学本质以及对人的统治,给出了扬弃这种抽象劳动的科学方案.马克思不仅把劳动理解为改变世界的基础性力量,而且开创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即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会创造出否定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
    • 蓝江; 陈朦
    • 摘要: 劳动是社会区分的产物.我们不应泛泛地谈论劳动,而应从具体的社会现实中剥离出每一时代界划劳动的社会机制.在产业资本主义阶段,劳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是由其与资本的交换逻辑所决定,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只有生产与再生产出其对立面时,才被视作是生产性的.由此,将一切具体劳动转化为可交换性的抽象劳动,资本实现了对劳动力的抽象统治.到了今天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资本的抽象统治更为彻底,并且凭借数字网络技术,极大拓展了生产性劳动的区间范围,同时,借助占有逻辑与竞赛逻辑,实现了对劳动所创造出的价值的无偿占有.可以说,今天我们所面对的资本剥削更为深刻与彻底,因此,重提马克思"劳动解放"的自由愿景,寻求一种新的社会联合方式,便显得尤为重要.
    • 尚小华; 杨红英
    • 摘要: 全面准确深入解读劳动范畴,是更好地审视资本逻辑的重要切入点.《资本论》中的劳动范畴包含多种体现关系属性的延伸性范畴:首先,抽象劳动范畴是一种社会性关系,它体现了私人劳动关系向具有社会化属性的交换价值关系的转换,是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劳动交换关系的体现;其次,活劳动范畴是一种创造性关系,活劳动具有的使用价值属性是一切其他价值形成的源泉;最后,作为死劳动的资本是一种剥削关系,导致了人和物关系的颠倒.
    • 孙宗伟
    • 摘要: 把“人类一般劳动”或者“抽象劳动”看作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经济学大厦的基石——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然而也正是这个理论内核成为了人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中最富争议、质疑最多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造成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种种争论乃至误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未能弄懂马克思在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分析中所运用的方法.从庞巴维克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说起,运用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可以从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角度揭开抽象劳动作为价值实体之谜.
    • 蔡晓辉; 王国胜
    • 摘要: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其劳动概念的诞生地,在《手稿》中,马克思不仅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的雏形,而且,他以劳动概念为线索,专门针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一般哲学进行了针对性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精神概念的生成就是其自身劳作的过程。在大部分时候,黑格尔的劳动概念都被看成是抽象的精神劳动。随着黑格尔早期手稿的出版,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早期也有关于物质劳动的描述。因此,重新解读马克思和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关联性就变得非常有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