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专利文献883213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江汉论坛、齐鲁学刊、社会科学辑刊等; 劳动二重性的相关文献由161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光伟、陈振羽、陶江等。

劳动二重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883213 占比:99.98%

总计:883373篇

劳动二重性—发文趋势图

劳动二重性

-研究学者

  • 许光伟
  • 陈振羽
  • 陶江
  • 丁立涛
  • 付玉
  • 何云峰
  • 关氡也
  • 刘建涛
  • 刘旭
  • 刘昌用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辛宝海; 李新宇
    • 摘要: 目前学界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测度体系、制度环境具有较广泛共识。进一步深化对高质量发展的认识,需要在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测度体系和制度环境之间构建起逻辑主线和共同的理论基础。从劳动二重性视角出发,高质量发展在理论内涵的价值标准和使用价值标准、测度尺度的定量尺度和定性尺度、制度环境的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上存在二重性。二重性蕴含于高质量发展理论到实践的统一分析框架和共同理论基础中,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条新思路。
    • 何云峰; 朱丹
    • 摘要: 劳动确证人的类本质,其展现的属人性即劳动幸福的属性。劳动属人性的提升即劳动幸福程度的提升。这种提升的动力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劳动自身所包含的二重性矛盾运动。劳动二重性不仅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也是理解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密匙,因而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在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理论的批判中隐藏着劳动二重性思想的出场路径,异化劳动批判理论则构成其主体内容。哲学意义上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消极性。劳动积极性就是劳动对人的本质包括人的生命情感、社会价值的肯定性,体现的是劳动的属人性;劳动消极性则是劳动对人的生命情感、自由幸福的否定性,体现的是劳动的非属人性。从类别上看,劳动消极性包括人的主体感受的消极性、社会分工的消极性、劳动过程的消极性。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消极性在劳动过程中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从历时性维度看,整个人类历史表现为劳动积极性不断克服劳动消极性的进步过程。从共时性维度看,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引导和限制资本逻辑,发挥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运用,不断克服劳动消极性,在劳动二重性的矛盾运动中最大化地保障劳动幸福,进而彰显劳动的属人性。
    • 刘俊威
    • 摘要: 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观点,科学阐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当今世界,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尽管各种现实条件对劳动价值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也并不能动摇和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地位。劳动价值论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继承有了新的发展,也进一步增添了其现实依据。
    • 徐文越; 高惠珠
    • 摘要: 马克思劳动观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键所在,是贯穿马克思整个理论的主线,起到基石和枢轴的作用。对于马克思劳动观,可从劳动本体论、劳动价值论、劳动解放论三重意蕴来把握,而在这三重意蕴或三个维度中正体现了一种理论的历史思维,这在根本上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的反映。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创造性转化,在现实社会历史中奠基了劳动本体地位,也直接推动了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批判继承中发现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确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更在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形式的历史性。马克思劳动观最终指向劳动解放,这是自由劳动的实现,是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对于异化劳动、强制分工的扬弃,而并非任何主观的理性设计。只有充分把握住马克思劳动观多重意蕴中理论的历史思维,才能更加彰显其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 卢萍
    • 摘要: 马克思在其劳动价值论中,通过对商品内在矛盾及其转化的分析,阐释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面对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基础发生历史性变迁.现实条件的变化,不仅不能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反而使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新时代被进一步证实,并增添了新的现实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依据.
    • 高洋洋; 刘建涛
    • 摘要: 马克思透过对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价值形式的发展历程、价值源泉的劳动、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尊重劳动、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注重科技创新.
    • 何云峰; 王绍梁
    • 摘要: "劳动创造人"是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出发点,也是"劳动幸福"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劳动创造人意味着劳动是人的来源,是使人成为人的本质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从生物进化论和哲学存在论的层面对这个命题进行过论证.从存在论看,劳动作为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是彰显人的主体性和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但现实的劳动既有肯定人的本质的积极面,也有否定人、压迫人的消极面.这种劳动二重性就构成人类历史的矛盾运动.人就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创造性的活动不断消解这种消极性,发挥它的积极性,提升它的肯定性、享受性和属人性,使劳动更加符合人的本质需求."劳动幸福"概念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表明保障劳动幸福权就是要使劳动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地去确认人的本质,把劳动属人的属性还给人.唯有从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高度,才能准确领会劳动幸福与劳动幸福权的哲学意蕴,同时也才能彻底地破除那种以现实劳动的不幸福来否定"劳动幸福"的资本意识形态.
    • 张开
    • 摘要: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作为劳动二重性派生范畴的资本二重性:一方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体现生产力属性;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体现生产关系属性,两个方面构成资本二重性内在矛盾.本文遵循"劳动二重性—资本二重性—资本二重性内在矛盾的创造性转化"的叙述逻辑,尝试给新型政商关系提供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