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推刚度
抗推刚度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77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11774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福建交通科技、东北公路、公路与汽运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国际道路联盟中国研讨会暨中国公路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六届华东地区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等;抗推刚度的相关文献由161位作者贡献,包括代迎立、任亚、孙西磊等。
抗推刚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1774篇
占比:99.97%
总计:211846篇
抗推刚度
-研究学者
- 代迎立
- 任亚
- 孙西磊
- 康俊涛
- 张乾坤
- 张兴其
- 张树清
- 杨家法
- 梅崇文
- 牛亚洲
- 王伟
- 王国鼎
- 王波
- 贺媛
- 邬晓光
- LIU Mei-ling
- ZHAO De-qiang
- 丁南宏
- 严建科
- 严琨
- 何东洋
- 何洁仪
- 侯柱剑
- 刘刚
- 刘建海
- 刘志峰
- 刘承
- 刘昕炜
- 刘美玲
- 匡虹桥
- 卢治国
- 卢绍鸿
- 向正松1
- 吴怀义
- 吴方燕2
- 吴秀平
- 周冯萍
- 周宇环
- 周建庭
- 周文博
- 周淑芬
- 周静
- 姚丝思
- 姜宁
- 姜慧
- 孙向东
- 孙学先
- 孙树静
- 孙立刚
- 宫长亮
-
-
王波
-
-
摘要:
大石田特大桥主桥采用(92+2×170+92)mPC连续刚构,三向预应力。总体纵向静力计算采用桥梁博士(Dr.Bridge)3.6、Midas/Civil 2017进行计算,通过主梁承载能力、持久状况和短暂状况的应力、抗裂以及刚度的计算分析,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为有效解决跨中下挠问题,跨中截面下边缘应有一定压应力储备。
-
-
王波
-
-
摘要:
大石田特大桥主桥采用(92+2 ×170+92)mPC连续刚构,三向预应力.总体纵向静力计算采用桥梁博士(Dr.Bridge)3.6、Midas/Civil 2017进行计算,通过主梁承载能力、持久状况和短暂状况的应力、抗裂以及刚度的计算分析,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为有效解决跨中下挠问题,跨中截面下边缘应有一定压应力储备.
-
-
-
杜永超
-
-
摘要:
结合水田坝特大桥工程设计实例,研究了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主墩刚度平衡问题,利用有限元分析对比了各主墩刚度,得出了合理的主墩截面形式及尺寸,对于同类型墩高差异较大的山区刚构桥,提供了可参考的主墩设计方案.
-
-
严建科;
张海龙;
彭荣贵
-
-
摘要:
针对处于5%纵坡上中墩和边墩墩高相差2.5倍以上的5跨大跨径桥梁,结合有限元分析,研究连续刚构和连续梁两种结构体系力学性能的差异,分析两种结构受纵坡的影响。采用刚构-连续梁组合体系,对其受纵坡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类桥梁,大跨径刚构-连续梁组合体系在受力方面明显优于连续梁和连续刚构;同时,由于中间墩与梁固结为刚构体系,抗推刚度明显加强,可以抵御桥梁结构向高程低的一侧缓慢蠕动的趋势,减轻大纵坡对支座、伸缩缝等的影响。
-
-
李艺林;
黄叙钦;
邬晓光
-
-
摘要:
连续刚构桥的高墩大部分是采用空心薄壁墩形式,墩底宜有适当的实心段以便承台和薄壁墩刚度过渡,目前尚未有文献对实心段的设计长度选取进行研究,设计时都是依据工程经验来选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首次通过推导单肢薄壁墩空心段和实心段的顺桥向抗推刚度来对实心段过渡长度进行分析,分析时将空心段和实心段连接处用平动约束、转动约束和平转动耦合约束弹簧来模拟相互之间约束作用,最后以工程实例验证了文章分析思路和推导过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建议将墩底实心段计算长度的取值为3~6m写入规范中来指导高墩的设计和施工.
-
-
蔡景毅;
张静华
-
-
摘要:
为了减小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汽车制动力对连续刚构桥上部结构纵向水平变位的影响,合理地确定连续刚构桥薄壁墩的墩顶水平位移和抗推刚度.本文通过提出薄壁墩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计算图式,以能量法和结构力学方法为基础,推导连续刚构桥薄壁墩墩顶水平位移和抗推刚度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按墩底、墩顶均固结的边界条件计算得的双薄壁墩墩顶水平位移比较符合结构实际受力状况,且随着双薄壁墩墩中心距的增大,双薄壁墩的水平抗推刚度逐渐接近于相同截面尺寸的单薄壁墩.
-
-
尚刚;
高泽宇
-
-
摘要:
由于桩柱式桥台施工方便等优点,在中小跨度桥梁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基于其抗推刚度小、稳定性差和承载力有限等不足,工程中常出现该类型的桥台发生倾斜等病害.为此,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桩柱式桥台的受力特点,探讨加固前后结构刚度和承载力的变化规律,以及深入分析不同斜撑与桩(柱)结点位置和新老基桩间距等不同参数影响下的结构响应,提出扶壁式桁架结构加固桩柱式桥台的新方法.应用该方法可以大幅提高桥台抗推刚度和基础承载力,且不影响结构外观,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加固方式.
-
-
尚刚1;
高泽宇2
-
-
摘要:
由于桩柱式桥台施工方便等优点,在中小跨度桥梁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基于其抗推刚度小、稳定性差和承载力有限等不足,工程中常出现该类型的桥台发生倾斜等病害。为此,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桩柱式桥台的受力特点,探讨加固前后结构刚度和承载力的变化规律,以及深入分析不同斜撑与桩(柱)结点位置和新老基桩间距等不同参数影响下的结构响应,提出扶壁式桁架结构加固桩柱式桥台的新方法。应用该方法可以大幅提高桥台抗推刚度和基础承载力,且不影响结构外观,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加固方式。
-
-
向正松1;
彭伟1;
吴方燕2;
谢承目1
-
-
摘要:
以跨径(100m+190m+100m)的PC连续刚构桥—江津(渝黔界)经习水至古蔺(黔川界)高速公路官渡河特大桥工程为对象,对其施工阶段边中跨合龙工艺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研究边中跨合龙顺序对桥梁结构应力、位移的影响,以及高墩大跨连续刚构合龙前是否施加顶推力。
-
-
-
-
焦驰宇;
龙佩恒;
王毅娟
- 《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
| 2010年
-
摘要:
要在抗震概念设计阶段获得大跨度漂浮体系斜拉桥主塔地震弯矩的合理值,必须对主塔弯矩的主要贡献振型进行研究.在对Ⅲ类场地规范反应谱长周期成分合理修正的基础上,通过对三座不同跨径的大跨斜拉桥工程实例的反应谱分析,计算出主塔弯矩的主要贡献振型的贡献百分比。对不同修正方法和不同跨径引起主塔弯矩主要贡献振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千米级斜拉桥不同主塔抗推刚度引起主塔弯矩主振型贡献百分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纵飘振型贡献百分比变化的转折点。结果表明:随着斜拉桥跨径的增大,主塔地震弯矩的主要贡献振型从纵飘振型变成主塔的一阶纵弯、二阶纵弯振型;千米级大跨斜拉桥的主塔抗推刚度较小时,主塔塔底弯矩由纵飘振型和主塔纵弯高阶振型共同引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