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技术本质

技术本质

技术本质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欧洲哲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53565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党政论坛、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2009教育技术昆明高峰论坛等;技术本质的相关文献由141位作者贡献,包括亨德里克·佐恩、倪钢、傅畅梅等。

技术本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53565 占比:99.92%

总计:153686篇

技术本质—发文趋势图

技术本质

-研究学者

  • 亨德里克·佐恩
  • 倪钢
  • 傅畅梅
  • 张学义
  • 张汶
  • 斯特凡·保罗
  • 斯特凡·皮尔茨
  • 朱春艳
  • 王爱胜
  • 约尔格·乌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覃泽宇
    • 摘要: 作为西方技术哲学研究的开山鼻祖,亚里士多德对技术的哲学思考散见于其对形而上学、物理学和伦理学等论述中。他在自然视域中通过“四因说”的思维框架对技术进行了阐述,而理解“四因说”需要回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视域中,需要关注自然的运动本原问题。技术作为一种将自然运动包含在内的强制运动而存在,是人类模仿或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技术的创制本质,主要体现为将潜在的事物变成现实的事物,此过程依赖于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等四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同时,他将技术的本质拓展到了德性范畴,建构了“技术-智慧-中庸”的路径,实现了技术之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将亚里士多德的技术思想投射于教育技术,发现教育技术在其存在、本质和实践层面上均需重新解读。教育技术的存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从自然存在到技术存在的跃迁;教育技术的本质,乃是在教育场域中不断生成技术的创制智慧,并通过智慧性的技术创制来实现人类教育意志的有效手段;教育技术的实践,即是在创制智慧的引领下实现技术在教育场域中的真善美统一。
    • 覃泽宇
    • 摘要: 作为西方技术哲学研究的开山鼻祖,亚里士多德对技术的哲学思考散见于其对形而上学、物理学和伦理学等论述中。他在自然视域中通过“四因说”的思维框架对技术进行了阐述,而理解“四因说”需要回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视域中,需要关注自然的运动本原问题。技术作为一种将自然运动包含在内的强制运动而存在,是人类模仿或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技术的创制本质,主要体现为将潜在的事物变成现实的事物,此过程依赖于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等四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同时,他将技术的本质拓展到了德性范畴,建构了“技术-智慧-中庸”的路径,实现了技术之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将亚里士多德的技术思想投射于教育技术,发现教育技术在其存在、本质和实践层面上均需重新解读。教育技术的存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从自然存在到技术存在的跃迁;教育技术的本质,乃是在教育场域中不断生成技术的创制智慧,并通过智慧性的技术创制来实现人类教育意志的有效手段;教育技术的实践,即是在创制智慧的引领下实现技术在教育场域中的真善美统一。
    • 沈影; 黄振羽
    • 摘要: 基于布莱恩·阿瑟技术理论分析当前中医技术体系发展的滞后和缺失制约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通过揭示大科学装置的技术本质提出了基于大科学装置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路径,指出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提出大科学问题和建设大科学装置,集聚国内乃至国际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以突破当前因中医技术体系缺失而带来的发展瓶颈。
    • 郝建江; 郭炯
    • 摘要: 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教育环境、资源、教学、评价等生态性全方位升级与创新,但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也为教师的技术应用带来了风险与挑战。科学理性地认知教师亟需智能技术赋能的原因、智能技术赋能教师的作用价值,以及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能够为教师智能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宏观指引。为此,基于技术现象学中的人类存在认识、技术作用分析、人技关系研究,对智能技术与教师的本质及二者关系进行分析,明晰当前智能技术所引发的代具拓展、解蔽丰富、遮蔽深化、座架促逼,以及技术进化所引发的体系转变与社会变革现象,探讨当前人类教师在自身缺陷凸显、发展创新必须、存在状态转变等方面的内容,进而从宏观知觉视角和延异运动视角,分析师技关系的内容丰富、深化与相互促逼发展作用,为教师的智能技术应用,提供一些支持与参考。
    • 孙玉涵
    • 摘要: 分析哲学、实用主义、现象学、解释学和批判理论是目前五种主要的技术哲学研究进路,它们由于对技术预设了不同的本体范畴,致使在技术的自主性和价值负荷这两大关乎技术本质属性的问题上有着对立的看法.实际上,知识、工具、解蔽方式、文本、环境等备选的本体范畴只是技术作为多要素系统在不同视野不同维度中的呈现.通过对技术的属物与属人的二重维度分析可得,物性与人的目的之间的相对契合是技术的内在矛盾,这导致技术在属物的维度上具有现象学和解释学进路所体现的自主力量,并且宜于接受分析哲学价值中立的分析;而在属人的维度上则如实用主义所强调般是受控的,并且需要批判理论进路反思其价值负荷.从而技术哲学的多元进路在属物与属人二重维度张开的平台上交汇,为其技术本质观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可能.
    • 唐庆鹏
    • 摘要: 重新检讨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是更好发展人工智能的前提.既有的人工智能讨论虽然丰富多样,但却存在着认知的窄化、理解的碎化甚至误读,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人工智能思考方式的张力指向不同概念参照视角所引发的认知浅表化迷思.为此而辨析人工智能形而上思考传统,梳理人工智能技术本质的人文理解和工程认知的四种形态,揭示作为对象的人工智能、作为活动的人工智能、作为知识的人工智能以及作为意志的人工智能,对应人工智能的物性、活性、知性以及人性等基本属性.在此基础上整合人工智能技术本质呈现的智慧,遵循其应然发展原则,务实地发展人工智能、全栈景式发展人工智能、可解释地发展人工智能以及负责任地发展人工智能.
    • 侯利文; 李亚璇
    • 摘要: 以人工智能应用为核心标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影响着社会建构自我的方式,也塑造了现实社会的发展形态.人与自然、技术的关系以及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已经被重新建构和型塑.聚焦人、技术和社会的本质三重维度,从哲学与社会思想角度对其进行源流考察和义理论辩,同时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质进行反身性思考、批判性分析,继而将人工智能置于个体的、结构的及历史的视野中进行再认识、再审视和再建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议题存在外显和内隐两种反向但本质归一的逻辑,"社会为体、技术为用"的人机共生与"自由人联合体"的终极解放之间存在高度耦合,也预示着人工智能与人和谐相处成为可能.
    • 吕沛; 赵伯祚
    • 摘要: 从2014年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逐渐成熟与繁荣,产业中影视广告的需求量日益剧增,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广告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接踵而至.其中不乏一些优秀案例,例如《我的精神角落》《五芳斋》《啥是佩奇》《后浪》等短片,都成为年度刷屏的互联网现象级影视广告.这些广告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给品牌方带来了极佳的营销效果,而这些刷屏广告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反精致化".本研究以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探究广告创作思路与品牌营销方法.试图通过研究探讨文化转向的深层意涵,发掘"反精致化"的特定方式,用以提高营销传播的有效性.
    • 王惠茹
    •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发展,人们在享受科技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了一些问题的产生:人类能否完全控制人工智能?人类智慧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机关系将如何发展和构建?为了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文章对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本质进行回溯,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法律、伦理问题和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最终对人机关系的未来进行探讨展望.
    • 赵丽坤
    • 摘要: 在工业4.0的带动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已经在工业领域深入应用.本文基于工业领域的应用场景,提出以技术本质为指导的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案,寻求采用专利、商业秘密、所有权约定、软件著作权保护等多种类型知识产权对工业领域AI相关项目综合保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