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扬剧

扬剧

扬剧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283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音乐、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3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大众文艺、北方音乐等; 扬剧的相关文献由214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林刚、郑世鲜、方凡等。

扬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3 占比:100.00%

总计:283篇

扬剧—发文趋势图

扬剧

-研究学者

  • 彭林刚
  • 郑世鲜
  • 方凡
  • 乔子颖
  • 冯成杰
  • 晓兵
  • 李路
  • 汤玉祥
  • 王正东
  • 王海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婕
    • 摘要: 扬剧作为扬州地区的地方戏种,同时也是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底蕴.除去目前绝大对数对于扬剧独特唱腔的研究之外,扬剧服饰在区别传统的戏曲服饰之上,拥有独特的地方戏戏种特色.本文以扬州、镇江、南京的扬剧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实地考察,研究样本的归纳分析,从扬剧服饰的造型、色彩、刺绣纹样等方面进行探究,选取扬剧经典曲目作为研究代表,探究其服饰的艺术特征,以此研究推动扬剧服饰的创新,从而更好地传承扬剧艺术.
    • 王皓
    • 摘要: 从十八岁接触扬剧这种地方戏曲样式,到考入江都扬剧团;从在扬州市文化艺术学校进修学习扬剧艺术表演技巧,到登上舞台成为一名演员,笔者参演了《罗帕记》《马娘娘》《江姐》等大大小小多部剧目,塑造了诸如王科举、朱洪武、方卿、甫志高等不同角色,十余年间,对戏剧艺术之博大精深有了深切的体会。在参演的这些作品中,《茶山女人》令我印象深刻。
    • 郭琳; 许伟欣; 李枫
    • 摘要: 扬剧作为江苏省扬州市地方传统戏剧,早在2006年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地方戏曲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但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扬剧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人们对扬剧的认识程度也越来越浅。所以本文主要从扬剧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入手,重点围绕扬剧自身优势、政府支持力度、高新技术应用、商业元素渗透、教育领域发展、宣传推广力度六个方面,对扬剧生存现状和传承传播情况进行探析,寻求一条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新路径,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扬剧
    • 谢文明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对于传统戏曲的审美偏好与时俱进的发生了一些变化,越来越要求戏曲艺术成为一门集编、导、音、舞、美于一体的综合化艺术样式。当然,与编剧、导演、舞美等相比,不同剧种间的最大的区别依然主要集中在声腔创作方面。从当下的现状看,与省内及华东长三角地区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相比,扬剧的声腔体系既有特色和优势,但需要我们更多去思考的依然是它的短板和不足。只有这样,我们方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所收获,也只有这样才会收获越来越多的观众。
    • 杨勇
    • 摘要: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为江苏地方代表剧种之一。它在古老剧种香火戏“大开口”、花鼓戏“小开口”基础上吸收说唱音乐扬州清曲而形成,主要流行于江苏省扬(州)泰(州)镇(江)地区、安徽南部及南京、上海等地。1950年,正式命名为“扬剧”。扬剧音乐非常丰富,唱腔由三个系统约二百支曲牌组成。在一百多年的传承发展中逐渐形成“高派”(高秀英)、“金派”(金运贵)、“华派”(华素琴)三大流派,这些流派的形成极大推动了扬剧的发展,是扬剧艺术成熟、完善的标志。其中,“高派”[1]、“金派”[2]唱腔及艺术贡献已有专文论述,唯独“华派”关注较少,研究薄弱,然而“华派”恰恰是将扬剧表演艺术推向高峰不可或缺的流派之一。“华派”唱腔善于在传统曲牌中推陈出新,能够贴近角色及剧情需要对曲牌进行设计、改良,在唱腔上不断加工,构建起扬剧“华派”唱腔范式与表演体系,对扬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表演与演唱还受到了梅兰芳、荀惠生等戏曲大家的赞赏:“她的唱腔很美,不仅音色甜润清丽,吐字行腔很见功力,而且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 张瞿宗
    • 摘要: 饰演根据京剧《周仁献嫂》新改编的扬剧《大义周仁》的凤承东一角,缘于当时单位同事对凤承东这一角色的理解不太深刻,领导担心影响戏的质量。领导找到了我,我认为这个角色戏份不是很多,但是这个人物个性鲜明,我也有点担心对这个人物表现出不来会影响整体演出效果。尽管如此,在领导的鼓励下我也接受了。凤承东在该剧中的行当属于文丑。当时,我学的是我喜爱演的、受人崇拜的英雄人物或是潇洒俊朗的文武小生,想象这个形象,自己真的不能接受,所以感到很委屈后悔,很不情愿演这个角色。在领导的开导下,我逐步化解了心结,明白了作为一个演员的职责所在。于是,我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首先是阅读剧本,这是一个发生在明朝嘉庆年间权奸严嵩当道谗害忠良引发的故事。
    • 陶明超
    • 摘要: 称赞一个好的书法家写字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称赞艺术家塑造人物也应该演人入骨,虚拟如真。无怪乎会对有些艺术家冠以“活曹操”、“活周瑜”等称谓,我团已故老艺术家武麟童先生也有“活包公”的美誉。是他们的塑造人物颇有建树,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我想都与他们每演一个角色,都要走入人物内心,深入骨髓的分析了解这一人物有关;都和他们煞费苦心地研究最佳表现手段有关;都和他们禅精竭虑对表现人物细节的讲究进行精雕细刻有关。他们成就了所塑造的人物,所塑造的人物也成就了艺术大家的盛誉。2008年9月,我有幸入选仪征市扬剧团学员队,由政府出资送往上海市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进行戏曲艺术学习。六年的培训,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我们对戏曲表演艺术从开始的懵懂逐步有了一些认识,特别是进入到剧团工作后,为了让自己更好的学习表演塑造剧中人物,我不得不借鉴一些优秀的戏剧演出,比如,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扮演者钱浩亮及鸠山的扮演者袁世海,他们演好人的都把好人演出到了让你信服,让你确认他们就是令人崇拜的英雄。
    • 薛梦莹;
    • 摘要: 李政成, 1969年3月出生,国家一级演员,现任杨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杨州市扬剧研究所所长,江苏省人大代表、扬州市政协常委;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 汤玉祥
    • 摘要: 扬剧研究所创排了多部艺术性与思想性俱佳的精品剧目,主要演员李政成也成功将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主角奖等大奖收入囊中。在人才培养方面,该所多位学员在中国戏曲小梅花奖、“江苏戏剧奖·红梅奖”的比拼中斩获殊荣,成为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戏曲梯队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楷模。作为市级地方戏曲院团,扬剧研究所取得如此成绩,值得深思。
    • 徐新宇
    • 摘要: 中国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不断演变。扬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与发展,见证了当地社会的变化,也受到社会、从业者以及观众多方的影响。经过前期扬剧的改良和新剧的出现,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性和本土性的艺术形态。针对这一点,本文首先阐述了推动扬剧现代化发展的因素,然后分析了扬剧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变迁,并对它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