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方戏

地方戏

地方戏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792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中国文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74篇;相关期刊376种,包括大众文艺、剧作家、黄梅戏艺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湖北省图书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等;地方戏的相关文献由732位作者贡献,包括裘印昌、王衡、傅谨等。

地方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0 占比:42.3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074 占比:57.56%

总计:1866篇

地方戏—发文趋势图

地方戏

-研究学者

  • 裘印昌
  • 王衡
  • 傅谨
  • 储著炎
  • 吴倩琳
  • 孙建杰
  • 张勇风
  • 张垣
  • 张炼红
  • 张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锦龙
    • 摘要: 地方戏保护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地方戏保护正面临以演出数量减少、传习活动与公众文化生活脱节等状况为主要表现的同社会生活"脱嵌"的现实境况。本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性保护的总体方向下,以大同地方戏相关数据为依据,通过协调传习方式间的配合、拓展地方戏保护的运用场景、加强地方戏文化宣传的方式,实现地方戏保护中对社会生活的"再嵌入",尝试为推动地方戏保护提供参考。
    • 张瀚之
    • 摘要: 两夹弦又名二夹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剧种之一,是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及北部、安徽北部一带的地方戏,因主奏乐器四胡的四根弦分别夹着弓上所系的两股马尾演奏而得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最初的形式为纺棉小调,后来经过艺人的发展创造,逐渐在鲁西南一带流行的曲艺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演变而成。两夹弦的唱腔音乐是板腔体和曲牌体相结合的“弦索声腔”系统,主要特点是演唱时真、假嗓音相互交替。其曲牌多取自民间音乐,板式丰富,角色行当确立了以生、旦、净、丑四大门头为主的体制,音乐风格细腻,极具地方特色。但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着不断萎缩的现状。本文以两夹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夹弦这一古老剧种的历史发展、艺术形式、文化特征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了解更多两夹弦的发展状况,为两夹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微薄贡献,使两夹弦这一优秀的传统戏剧能够继续绽放光彩。
    • 李思达
    • 摘要: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宛如一座艺术大花园,各种南腔北调的地方戏曲则如各种奇花异草一般,在其中争奇斗艳,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统计,全国各种地方戏剧剧种共有317个。它们有的扎根乡间,为当地特色文化之一;有的广泛传播到全国各地,影响深远。然而无论大小,这300多种地方戏剧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值得人们耐心品味,仔细传承。在此,我们不妨也来看看几种,最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戏,领略其中的戏剧与文化魅力。
    • 杨若愚; 李洪波
    • 摘要: 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川北大木偶戏”现存剧目丰富,二十世纪以来至今,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探寻过程中形成了“立足于川剧,博采众剧种之长”的独特剧作模式。通过对川北大木偶传统剧目及新创剧目短小精炼、生动丰富、人偶合一等特点的探寻,揭示这一传统地方戏种走向世界的艺术魅力所在,提出川北大木偶戏剧本创作目前所面临的遭受冲击、尚待打磨、资源缺乏等问题,在整理目前已有的应对措施的基础上作出补充和建议。
    • 黄昉
    • 摘要: 本研究从地方戏非遗保护和传承现状入手进行调查,在近十年的地方戏保护和培养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策略性探究,深入探讨地方戏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方法和成效。实践证明,在对地方戏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充分发挥艺术院校和艺术研究机构的作用,因地制宜,长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形式、行之有效的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如对编剧、作曲、导演、演员的各类培训等。与此同时,既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落实政策,加大投入,也应该积极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开展自救。
    • 刘邦和; 李金喜
    • 摘要: 舞阳花戏,是当今黔南民间独有的一种地方戏,它以独特的戏曲风格,浓郁的乡土色彩,深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当地人民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也是增强联系、促进团结、交流贵州省平塘县塘边镇新店村沙沟村阳戏调查文化的一种社交工具。
    • 娄雪晶
    • 摘要: 讽刺小戏《借靴》刊载于清乾隆年间钱德苍所编《缀白裘》,在清代戏曲舞台上经久不衰。随着地方戏的兴起,高腔《借靴》陆续被其他剧种声腔搬演,成为各剧种声腔的保留剧目,流传甚广。一些地方戏在编演这一剧目时,除了沿袭高腔《借靴》的基本故事框架之外,还对其人物形象、语言风格、故事情节等作了丰富和完善,贴合各地方戏的特色,使之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同中有异的风貌,焕发出新的生机。
    • 石娱赫
    • 摘要: 地方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凝聚了各地区不同的大众文艺、民风习俗,是地域性特色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本文从地方戏的文化寻根、实践要义、途径探析三个层面进行新文科视域下的分析,挖掘地方戏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采用多元、立体、交叉的理念制定教学模式,注重义务教育阶段中戏曲素养的养成,旨在以地方戏涵养当下精神文明匮乏的社会。通过新技术发展丰富地方戏曲课堂,结合教育诉求的地方戏曲人才培养,提出契合新文科视域下地方戏融入音乐教学的改革路径,这是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身禀赋,也是新文科建设的价值指向,同时有助于当下新文科理念在文化层面倡议的“中国乐派”的建立。
    • 摘要: 百香果加糖:杂志上期主题是《从昆曲到京剧》,刊载了不少关于戏曲发展源流和常识的文章,可以说完美诠释了中国戏曲“底蕴深厚”的特征,其中一篇文章列举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几个地方戏剧种。事实上,几乎每个地区都有代表自己地域文化的戏曲剧种,请问京剧可以被称为北京的地方戏吗?
    • 摘要: 今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上海共有三台剧目参评,分别为杂技剧《战上海》、京剧《红色特工》、沪剧《敦煌女儿》。三部剧形式涉及年轻的杂技剧和传统的京剧、地方戏,题材涵盖红色题材、现实题材,舞台呈现既有宏大激烈的战斗场面,更不乏细腻曲折的情感冲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