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理贫困

心理贫困

心理贫困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34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756篇;相关期刊266种,包括大众心理学、学理论、产业与科技论坛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工作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学生工作协作会第十一届年会等;心理贫困的相关文献由459位作者贡献,包括黄蓓佳、邱远望、张静等。

心理贫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5 占比:5.6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5756 占比:94.28%

总计:6105篇

心理贫困—发文趋势图

心理贫困

-研究学者

  • 黄蓓佳
  • 邱远望
  • 张静
  • 董晓绒
  • 储叶青
  • 刘国普
  • 刘影
  • 刘正生
  • 刘萍
  • 南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小雪; 金咏杰; 王悦; 代恒瑞
    • 摘要: 目前我国已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精准扶贫成效显著,物质层面的绝对贫困已经消除,贫困地区经济条件有效改善。然而,精准扶贫不仅仅指物质扶贫,还包括同样重要的心理扶贫。为了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避免脱贫后返贫等现实问题,更要重视脱贫人口的心理贫困问题。对脱贫人口的心理扶贫,首先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改善大环境;其次要重视家庭思想教育及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同努力,促进心理健康的养成;最后要加强学习,增强自我效能,提高自身心理素养。
    • 朱阳莉; 陶云
    • 摘要: 从个体内稳态角度出发,以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贫困”的问题入手,提出心理贫困的实质是个体失灵,是造成个体认知资源不足、内生动力缺失和行为决策偏差的首要根源。通过扶知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同向发力,释放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认知资源占用率,提升其内生动力和行为决策质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精准疏解心理贫困,增加内在造血功能,疏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
    • 李梦婷; 梁乐欣
    • 摘要: 2020年以后,南宁市将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然而,南宁市相对贫困人口普遍存在的心理贫困问题,将影响到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了解决这部分民众的心理贫困问题,助力他们脱贫致富,必须在党建引领下实施全面的心理扶持工作。要加强党的政治引领,通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打造多方参与的综合性心理帮扶体系;强化党的组织引领,把村级党组织铸造成心理脱贫战的坚固堡垒;加强党的思想引领,用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教育、启发相对贫困人口,为其正确看待自身、焕发内生动力扫清思想障碍。
    • 徐立彬; 章旭东; 张卡尔
    • 摘要: 随着我国农村贫困群体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现阶段我国贫困治理进入了后扶贫时代。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贫困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心理健康方面仍然相对贫困,而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贫困状况依旧不容乐观,难以发挥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践探索发现,体育教育精准帮扶能够有效缓解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贫困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分析后扶贫时代农村体育教育精准帮扶工作的现实困境和解困策略,提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贫困体育教育精准帮扶的路径选择应突出三个创新点、抓住四个基本点、强化五个保障点。
    • 杨雪姣; 李志勇
    • 摘要: 后精准扶贫时代,心理扶贫在助力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当前的心理扶贫面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社会认知偏误的负面影响持续存在、传统文化的正向影响不断消解、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等不利因素。可通过健全帮扶长效机制、加强教育帮扶、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打造高素质驻村帮扶干部队伍等途径,深入推进心理扶贫工作。
    • 郭聪聪
    • 摘要: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往往面临着经济压力的增大而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异常敏感和脆弱,国家在给予他们物质帮扶的同时,更要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解决其“心理贫困”问题。本文将从共产主义人生观中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积极影响方面,进一步研究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 银小兰; 黎志华
    • 摘要: 贫困代际传递是阻碍彻底脱贫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心理贫困侧重从个体微观视角探讨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模式,主要有个体心理健康与贫困的双向影响模式、认知资源损耗引发的非理性行为决策导致的贫困、内生动力缺乏造成的贫困以及风险累积效应所产生的贫困.基于不同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应干预措施,其中提升个体内生动力是关键,外在帮扶措施是必要条件,只有整合多重因素形成合力,才能使个人或家庭跳出贫困陷阱,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
    • 刘付春婷
    • 摘要: 本文以南宁学院为例,对当前我校贫困生因贫困引起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和谈心谈话进行调查分析。在帮助南宁学院贫困学生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分析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帮助贫困学生心理脱贫。
    • 王玉; 冀录; 王明磊; 谷庆明
    • 摘要: 近年来,"网红经济"极速延伸,大学生遨游在"网红经济"中的同时也受到较大的心理冲击.大学生"心理贫困"表现出失落、偏执、孤寂甚至极端等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以"网红经济"为切入点,从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就业背景、道德教育、社会舆论五大维度对调研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环境、人际交往、就业背景与大学生心理贫困显著负相关,而道德教育、社会舆论则与大学生心理贫困显著正相关.为此,提出创建良好家风、丰富文化活动、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全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社会良好舆论氛围等对策,为加强心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制定可行方案提供依据.
    • 王斐; 张引
    • 摘要: 在经典纪录片《人生七年》中,制作导演选取英国社会14位不同阶层孩子进行拍摄,从7岁开始,每隔7年拍摄一次直到他们56岁。结果惊奇地发现,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旧是穷人。从他们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他们的人生轨迹似乎早已被他们7岁时的社会阶层所限定,天命之年的人生差距不过是儿时阶层差距的复制。同样,《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作者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向我们揭示了贫困阶层想要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打破贫困循环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