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史
心灵史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63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1篇、专利文献244篇;相关期刊344种,包括文教资料、长江丛刊、星星:上旬刊等;
心灵史的相关文献由599位作者贡献,包括宁宗一、张承志、徐虹等。
心灵史
-研究学者
- 宁宗一
- 张承志
- 徐虹
- 江少宾
- 三宝
- 付善明
- 何向阳
- 何海宁
- 倪晋波
- 凸凹
- 刘宝
- 刘绪义
- 孙云晓
- 孙虎
- 孟繁华
- 宋夜雨
- 师力斌
- 庄伟杰
- 张宗刚
- 张新颖
- 徐则臣
- 徐梅
- 李松睿
- 李林荣
- 李涛
- 杨小兵
- 杨迎平
- 江晨晨
- 潘启雯
- 王文海
- 王新国
- 王新民
- 王晶晶
- 王泉财
- 白蕊
- 祝勇
- 秦文君
- 穆涛
- 艾翔
- 荆竹
- 谢有顺
- 赵健雄
- 赵瑜
- 郜元宝
- 阿翔
- 陈劲松
- 陈培浩
- 陈晓明
- 陈秀娟
- 雷达
-
-
安莉莉;
廖方舟(校对)
-
-
摘要:
剧情梗概导演贾樟柯认为,“文学有电影做不到的东西,电影也有文学无法企及的优势”。于是,他捕捉到文人谈话的重要意义,用18个章节,分别邀请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四位作家:马烽(已故,由其女儿回忆)、贾平凹、余华、梁鸿自述生命历程和创作经历,以此重新注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书写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中国心灵史。
-
-
武兆雨
-
-
摘要:
作为《风流图卷》的续篇,《不老》是叶弥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孔燕妮等“风流”人物在1978年的生活史和心灵史。它以一个年代的横断面,透射出生命个体在历史发展中的命运浮沉。相对于《风流图卷》,《不老》显现出叶弥精神思考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它坦诚地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不老”和如何“不老”的问题。无疑,作品中“不老”的是对诗性生命的追寻,其间包含了对情感和爱的追随,对精神自由的渴盼。而获得“不老”的方式,则是截断时间、超越时间,在时间之流下实现对当下世界及其存在形态的静观。因为对“不老”的追寻,作品方才呈现出万物与我相融相通的诗性意境,人物精神世界孤光自照的诗性蕴藉,以及作者以超然的视角观照世界时的诗性体悟,多重诗性丰盈逸动,层叠渐进,最终达成在人物及作者心灵境界中的逍遥无侍、自在风流。可以说,《不老》诠释的是生命本身内在的激情,和沉潜于历史中生生不息的世间风物、伦理沧桑、生命本色,让我们感受到人在时间、岁月风尘里栖息的维度。
-
-
叶茂樟;
叶帆
-
-
摘要:
抗战侨批是侨批中的珍品,承载了无数酸甜苦辣的家国记忆,见证了刻骨铭心的国恨家仇、举步维艰的生活窘境、毁家纾难的家国情怀和重见天日的胜利景象。抗战侨批的作者均是出洋谋生、饱受战争苦难的小人物,他们家长里短的抗战记忆在宏大的叙事背景下显得尤其真实,为我们的抗战史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又一铁证。可以说,抗战侨批既是一部小人物的心灵史,一部承载中华家国情怀的历史文献,更是一曲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讴歌海内外同胞众志成城、顽强抗争、共赴国难的正气之歌。
-
-
胡雅南
-
-
摘要:
百年党史宛如一汪清泉,它流淌着许多过往,也涤荡着人们的心灵。“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加强党性锻炼,修好共产党员的“心学”,守护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百年党史不仅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心灵史,其中蕴藏着宝贵的革命精神、高洁的思想灵魂。
-
-
刘璐
-
-
摘要:
重塑心灵史,重建对话精神推荐书目:《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全四辑)》许知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许知远与52位时代人物的密集对话,呈现了一部跨国界、跨领域、跨代际的访谈录。书中,许知远以知识分子的视角与思考,与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展开深度交流、碰撞、互动,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宝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折射时代心灵,重建对话的精神。相比剪辑后呈现的视频节目,图书版《十三邀》更为忠实、细腻、全面。
-
-
梁娴
-
-
摘要:
以庚子年阴历五月刚毅视察涿州为节点,罗正钧作为地方官员中的主剿派,前期承受着朝廷纵容义和团带来的心理焦虑.他一面尽力遵从朝廷的决策来应对义和团,一方面委婉表达自己的不满;后期罗正钧则成为朝廷政策迁移的牺牲品,既无法获得朝廷的有力支援,又被迫承受团民的激烈报复.庚子事变平息后,他对于整个祸乱招致的过程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并影响着他后来的生活轨迹.
-
-
程志
-
-
摘要:
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的全新著作《教育的100种可能》已出版,欣喜万分,且着笔墨向前辈致敬。这套作品分为上下两册,分章逐节写了36位同学的36个教育故事,在这种类似于教育社会学的案例写作中,笔者似乎看到了一部教育心灵史,一部成长史,一部可读性极强,又极令人感动的私人教育观察史。
-
-
杨晓林;
丁小楹
-
-
摘要:
《觉醒年代》表现了先驱者在民族危亡关头觉醒后,探索中国出路的曲折过程,集中展现了历史文化名流逸闻轶事和革命先辈的心灵史,既有反映“觉醒年代”五光十色的中国社会之广度,又有探讨中国社会出路的思想深度,党史考据严谨细致,人物刻画深入,制作精良,是一部“讲好中国故事”的杰作。
-
-
鲁侠客
-
-
摘要:
每个人的诗写,都是一面多棱镜,折射着作者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一面面多棱镜由自己的纹理、光泽、色彩,构成属于自己的谱系,构成诗人抒写的生态系统。读诗歌文本,仿佛就是读一个人的成长史、心灵史。阿多尼斯在《夏之书》里说:"门豁然洞开,我要把门后呈现的奇迹,讲述给尚未来临的童年。"
-
-
薛蒙
-
-
摘要:
徐则臣的早期创作集中于“成长的故乡”和“漂泊的北京”两个地标,多注重现实的人文关怀。而近年来随着《耶路撒冷》和《北上》的问世,标志着徐则臣开始进入了对记忆、历史等领域的思索,两部小说单行本的腰封上分别印着“70后的成长史,一代人的心灵史”“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秘史”的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