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美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14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求是学刊、文史哲、学海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等;德国古典美学的相关文献由113位作者贡献,包括朱立元、张玉能、岳介先等。
德国古典美学
-研究学者
- 朱立元
- 张玉能
- 岳介先
- 曾繁仁
- 杨一博
- 周文彬
- 孙书敏
- 徐贤樑
- 章长城
- 胡友峰
- 董晔
- 薛富兴
- 许江
- Sun shu-min
- 亦武
- 何镇邦
- 侯颖
- 冯去非
- 凌佐义
- 凌昌
- 刘成纪
- 刘旭光
- 刘海
- 卢善庆
- 卢春红
- 吴建新
- 周义
- 夏永林
- 孙海琳
- 孙轮
- 崔亮
- 崔海英
- 庆发
- 庞井君
- 廖歆雯
- 张世萍
- 张佑周
- 张凌云
- 张凤羽
- 张弓
- 张弓12
- 张德兴
- 张政文
- 张旭曙
- 张玉能3
- 徐忠友
- 徐林祥
- 徐雯1
- 戚廷贵
- 明溪
-
-
郭玉生
-
-
摘要:
启蒙理性把人从宗教的和形而上学的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赋予人极大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但主体性原则仍然只是一个片面的原则,它不能恢复传统的宗教和形而上学的社会一体化力量,使分裂和异化了的生活世界重新成为一个整体。面对现代性演进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等致力于寻求和解的途径,希望在理性的基础上通过审美活动和文学艺术使真善美重新统一起来,由此具体论述了艺术与道德关系问题。康德以审美判断力为基础分析了“美的艺术”的和解功能;席勒指出艺术教育实现了审美自由与道德自由的统一;黑格尔提出了艺术美是伦理实体的感性显现的观点。
-
-
张世萍
-
-
摘要:
为了实现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园始终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园应该开展什么样的艺术教育,才能最大限度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个问题在贯彻与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过程中逐渐找到答案。我园教师在读懂儿童中进一步确立儿童观,在不断丰富儿童发展的空间和可能中更新游戏观,建构了“亲近自然——融合艺术——对话生活”的艺术化园本课程育人行动路径,大美育观初步形成。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提出“美育”一词,揭示了美育是关于“人”的教育,而非仅关于“美”的教育。美育的首要目的是让人成为“人”,让人具有其本真的生命特征与情感生发。美育作为人格的教育,应该以美育人、以情感人,调节感性与理性,使人成为完整人格、高尚品格的人。
-
-
朱立元
-
-
摘要:
马克思美育思想是从他那个时代的社会实践出发,对整个西方美育思想传统,特别是对德国古典美学、美育思想批判的继承和发展,达到全面超越的结果。德国古典美学、美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唯有深入历史哲学层面,考察其重要代表人物美育思想的根基,才有可能更加深刻地揭示其内在本质。也只有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对德国古典美学、美育思想超越的根本性和革命性。
-
-
王安卫
-
-
摘要: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最早是由德国古典美学重要代表、大诗人席勒在1795年出版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的。席勒把教育分为体、智、德、美四种,他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
-
张政文;
徐贤樑;
黄钰洲;
郭孟悦
-
-
摘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重要来源之一,德国古典美学的诞生、兴起和衰落离不开它身处其中的历史现场.德国古典美学对崇高风格的强调、推崇植根于特殊的历史情境,包含着深厚的道德哲学关切,但其将崇高与东方相关联的历史哲学预设,仍旧难逃西方中心主义的藩篱.德国古典美学又敏锐捕捉到,在近代,艺术的本质规定由摹仿转向对个体内心情感的呈现.它一方面为艺术转型提供了现代理解,另一方面始终难以克服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分离,而自身最终也走向了理论解体.德国古典美学的成型离不开对英国文化观念与艺术趣味的接纳,以及对法国启蒙批判精神和社会理念的吸收,但在它尝试摄纳、平衡这些异质性因素的同时,并没有达到自身的理论预期,为人们找到一条现实的社会解放或审美解放的道路.
-
-
侯颖
-
-
摘要:
德国古典美学的哲学家们对哲学思考的基础是基于整个启蒙思想对自由需求的大环境,带有普遍性质的“体系化”特征,正是哲学家们对感性与理性,理念与“物自体”的认识,承袭与批判了艺术类型的划分这一命题。本文以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为例,试图探究其艺术类型的划分原则与缘由。
-
-
-
徐雯1
-
-
摘要:
本文以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思想为指导,浅析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地狱之门》。在美学家康德看来,“崇高”与“美”最重要的分别在于“美”是一种反映对象的感受,而“崇高”只在主体的心灵。为了追求极致的审美的崇高,他提出“美感存在于痛感中”这一思想;罗丹善于从衰败残破中剥离出美感,《地狱之门》雕塑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与康德对于美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
-
-
-
Sun shu-min;
孙书敏
-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从效果历史所显示的当代意义来看,作为文化文本的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具有三重视域融合效果.首先,《德国古典美学》传达出西方古典美学发展的高峰——德国古典美学在当代中国毛泽东时代的历史存活中的理解和表达,形成了《德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效果历史视域.同时它也传达出蒋孔阳修改、出版此书时改革开放初期视域对当时历史的理解,构成了效果历史的第二个视域.第三个视域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德国古典美学》作为思想理论资源参与当代美学理论建构以彰显其与当代历史文化对话的可能.三个历史视域叠加共同构成了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的历史事实及其理解的历史,其效果历史呈现出复杂的当代意义及其贡献,也部分地呈现出西方文化的理论旅行在中国学者的接受和阐释中参与架构中国当代精神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