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弹流润滑

弹流润滑

弹流润滑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41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力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1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213904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机械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6年全国设备监测诊断与维护学术会议、第十五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第十七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2016年全国设备诊断工程会议、中国航空学会第十七届机械动力传输学术会议、2014中国国际齿轮产业大会等;弹流润滑的相关文献由102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优强、杨沛然、刘晓玲等。

弹流润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1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13904 占比:99.76%

总计:214421篇

弹流润滑—发文趋势图

弹流润滑

-研究学者

  • 王优强
  • 杨沛然
  • 刘晓玲
  • 张和豪
  • 黄平
  • 郭峰
  • 卢立新
  • 史修江
  • 温诗铸
  • 王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存银; 国杰; 赵建; 张恒; 王仁智
    • 摘要: 论文进行了曲轴的瞬态振动和轴承润滑的耦合特性研究,基于有限梁单元的方法构造了曲轴的整体有限元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法求解计入轴颈受载倾斜效应的动载滑动轴承的润滑特性,并实现了活塞-连杆-曲轴-油膜-轴承的整体系统的参数化建模,提出了一种通用、快速的建模计算方法。以4102柴油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曲轴的动力学和主轴承的润滑特性研究,并采用不同于柔度矩阵法的动力学变形计算方法进行了曲轴-轴承系统的弹流润滑计算分析,进一步考虑了轴承座的瞬态动力学效应对轴瓦表面变形的影响,完善了曲轴-轴承系统的动力学和润滑耦合计算的研究方法。
    • 戴铭阳; 陶友瑞
    • 摘要: 在滚动轴承润滑中,轴承表面粗糙度和固体颗粒对润滑油的影响不能忽视,因此需对Dowson-Higginson方程进行修正。考虑表面粗糙度、固体颗粒、轴承动力学及滚子修形的多尺度参数的耦合影响,建立圆柱滚子轴承的复杂润滑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提出一种基于Dowson-Higginson公式的最小膜厚改进公式。利用轴承动力学求解滚子的实际载荷和速度,结合有限长滚子弹流润滑,考虑表面粗糙度和微极流体效应,建立有限长弹流润滑模型,并推导出改进的油膜厚度方程。结果表明:圆柱滚子轴承润滑存在“端面效应”,最小油膜厚度与最大油膜压力均出现在滚子两端,通过滚子凸度设计可改善这种现象。数值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膜厚方程具有较高的精度。改进后的膜厚方程准确、全面地描述了圆柱滚子的实际润滑情况,能够为其结构设计、加工方法、传动效率、润滑特性、疲劳寿命及可靠性等研究提供理论及分析工具。
    • 左名玉; 王优强; 菅光霄; 胡宇; 莫君; 房玉鑫
    • 摘要: 梯度功能材料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新型复合材料,其制成的齿轮有着独特的性能。为研究梯度功能材料对齿轮的润滑性能的影响,用多重网格法对非对称聚合物齿轮进行瞬态弹流润滑分析,比较均质复合材料齿轮与梯度功能材料齿轮的润滑性能,分析梯度功能材料齿轮分别作为主动轮与从动轮时的齿轮润滑规律,研究梯度功能材料的热性能对齿轮润滑的影响。结果表明:梯度功能材料能够减小齿轮润滑压力,增大润滑膜厚,从而有效改善齿轮润滑;梯度功能材料齿轮作为从动轮时对齿轮润滑较为有利。热弹流润滑分析表明,梯度功能材料齿轮作为从动轮时齿轮啮入的润滑温度较低,其作为主动轮则相对有利于其后的热弹流润滑
    • 左名玉; 王优强; 菅光霄; 胡宇; 莫君; 房玉鑫
    • 摘要: 为探究非对称齿廓的内啮合齿轮在变位情况下的热弹流润滑特性,用多重网格法对采用变位设计的非对称聚合物齿轮进行了瞬态热弹流润滑分析,比较了不同传动类型的变位齿轮的弹流润滑特性,分析了不同变位系数分配形式以及齿廓修形对非对称聚合物齿轮在内啮合情况下的瞬态弹流润滑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对称齿轮能改善变位齿轮的润滑性能,正传动的变位类型的齿轮润滑性能最优,内齿轮采用较大的变位系数对热弹流润滑更为有利,合理的修形能够改善非对称变位齿轮的润滑性能。
    • 叶金; 董红涛; 陈思雨; 陈星宇; 宁凤莲; 朱月明
    • 摘要: 离心脱开型超越离合器是航空传动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具有低速楔合传动、高速离心脱开的特性,使离合器在不同工作模式下接触载荷与转速呈不同的关系,因此需针对不同工况下离心脱开型超越离合器弹流润滑性能进行分析。建立离心脱开型超越离合器弹流润滑模型,采用多重网格分析方法进行数值求解,分析进油温度与速度对超越离合器弹流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进油温度的增加,卷吸速度对离心脱开型超越离合器油膜厚度及压力的影响逐渐减小,且不同卷吸速度下的膜厚与油膜压力分布图线逐渐趋于重合;随进油温度增加以及卷吸速度降低,最小油膜厚度、二次压力峰峰值压力逐渐减小,且最小油膜厚度、二次压力峰峰值压力受进油温度的影响十分明显;进油温度对离心脱开型超越离合器弹流润滑性能有很大影响,降低润滑油进油温度有助于提升超越离合器弹流润滑性能。
    • 陈芳芳; 吴小锋; 查鹏宇; 尹飞鸿
    • 摘要: 为研究滑靴副弹流润滑机制,对柱塞泵滑靴副油膜动态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建立滑靴副油膜的离散化模型,通过求解滑靴副油膜雷诺方程,获得油膜压力分布;考虑滑靴副油膜厚度、油膜压力分布与滑靴动力学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求解滑靴动力学方程组获得油膜厚度变化率,更新滑靴副油膜动态压力分布和油膜厚度。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模拟,分析滑靴副油膜动态压力分布和厚度变化规律,揭示滑靴副油膜动态特性。研究结果为提高滑靴副油膜承载能力和降低柱塞泵功耗提供参考。
    • 张翔; 刘晓玲; 孙文东; 郭峰
    • 摘要: 目的 研究表面吸附膜在热弹流润滑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构建考虑表面吸附膜的非牛顿流体点接触热弹流润滑模型,分析润滑剂的非牛顿性、吸附膜及钢的热传导系数对热弹流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 润滑剂的非牛顿性及吸附膜的计入对油膜压力和厚度的影响很小。与牛顿流体相比,非牛顿流体可以得到较低的温升和摩擦系数。同时,随着非牛顿流体特征剪应力的增大,油膜中层温度和吸附膜表面温度有所提高。吸附膜的存在明显提高了润滑油的温升,但降低了摩擦系数。摩擦副表面的摩擦系数随着卷吸速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在相同的卷吸速度下,摩擦系数又随着吸附膜厚度的增加而降低。与热弹流润滑中沿用钢的热传导系数不同,合适的热传导系数会引起油膜压力的二次压力峰增大,润滑油的最小膜厚和摩擦系数减小及油膜温度升高。结论 润滑剂的非牛顿性、吸附膜及钢的热传导系数都会影响热弹流润滑性能。因此,在热弹流润滑体系中,考虑表面吸附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很有必要。
    • 孙章栋; 梅涵; 任爱华; 王红霞
    • 摘要: 为研究脂润滑下摆线针轮传动润滑特性,基于Ostwald本构方程建立摆线针轮线接触脂润滑数值模型,研究负移距修形、正等距修形、正等距+正移距修形和负等距+负移距修形4种摆线轮修形方式对啮合过程中摩擦润滑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啮合过程中最小油膜厚度、摩擦因数、摩擦损失功率及一个啮合周期内总的摩擦损失功率评价了摩擦润滑状态。结果表明:相同加工精度下,正等距+正移距组合修形方式下啮合过程中最小油膜厚度最大,摩擦因数、摩擦损失功率以及总的摩擦损失功率最小;等距+正移距组合修形方式的摩擦润滑接触状态最优,而负等距+负移距修形的摩擦润滑接触状态最差,正等距单修形方式的摩擦润滑接触状态优于负移距单修形方式;不同修形方式下,随着修形量的增加,整个过程总的摩擦损失功率增加,摩擦润滑状态变差;随着转速增加,修形齿廓啮合过程中最小油膜厚度增大、摩擦因数减小、摩擦损失功率增大及总的摩擦损失功率线性增加。
    • 姚博汶; 向果; 王家序; 贾航; 耿智博; 刘宣彤
    • 摘要: 为探究大偏心率(ε≥1)下水润滑橡胶艉轴承沿端面偏斜的混合润滑性能,综合考虑表面粗糙度、弹性变形、接触压力、偏斜角对水润滑橡胶轴承混合润滑特性的影响,提出大偏心率(ε≥1)下滑动轴承沿端面任意偏斜的膜厚计算方法,并应用于艉轴承缩比模型混合润滑分析。通过数值模拟研究重载条件下水润滑橡胶艉轴承水膜压力、接触压力随偏斜角的变化规律,分析偏斜角、偏斜方向角等对水润滑橡胶轴承混合润滑性能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混合润滑条件下,轴颈沿端面偏斜对流体载荷影响相对较小,但会显著增强润滑界面的接触效应从而恶化其润滑性能;横向偏斜一定程度上会提高直槽式水润滑橡胶轴承的承载能力,偏斜角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最大水膜压力沿偏斜端反向移动;偏斜角对水润滑轴承润滑特性的影响在混合润滑阶段内较为显著,在弹流润滑阶段其影响将会削弱。
    • 祁岩; 廖鸿辉; 汪旭东; 柳在鑫; 李金宽
    • 摘要: 基于滚柱包络端面蜗杆传动副的啮合原理,综合考虑中心距、滚柱半径、喉颈系数、蜗轮直径各项几何参数的影响,根据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在Matlab中采用牛顿迭代法和NewtonRaphson法对其数值计算求解,对该新型传动副共轭齿进行研究,完成了共轭齿间线接触问题的分析;给出了该传动副共轭齿面在几何参数变化下,粗糙度幅度值大小变化下的润滑油膜压力和油膜厚度示意图,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传动副性能较好,影响润滑的重要参数为滚柱半径与啮合位置,而喉颈系数和蜗轮直径参数对润滑特性影响不大;共轭齿面间能够产生全膜润滑,避免发生直接接触,减小磨损量并降低油温,能够同时提升传动效率与抗胶合能力。为该新型传动副的研制提出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