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混合润滑

混合润滑

混合润滑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06570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等;混合润滑的相关文献由43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家序、蒲伟、周广武等。

混合润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6570 占比:99.96%

总计:306699篇

混合润滑—发文趋势图

混合润滑

-研究学者

  • 王家序
  • 蒲伟
  • 周广武
  • 向果
  • 王文中
  • 肖科
  • 胡元中
  • 韩彦峰
  • 王慧
  • 王桥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旭; 梁鹤; 王文中
    • 摘要: 混合润滑是典型零部件主要的润滑状态,根据表面形貌表征方式的不同,混合润滑模型一般分为统计学模型和确定性模型两类。为研究2种模型求解粗糙表面点接触混合润滑性能的差异,通过基于平均流量模型和GW模型的统计模型、基于统一Reynolds方程的确定性模型,分析并比较不同表面粗糙度、卷吸速度、载荷以及润滑油环境黏度时2种模型预测油膜厚度和粗糙峰承载比的吻合性。结果表明:随着粗糙度的增大,2种模型所得粗糙峰承载比的差别变大;随着卷吸速度或环境黏度的增大,2种模型所得膜厚的差别变大;低载荷时2种模型所得油膜厚度和承载比的吻合性均优于高载荷。
    • 王伟; 李鑫; 黄金哲
    • 摘要: 为研究冷轧铝工作区的混合润滑特性,基于平均流量理论建立考虑表面粗糙度的冷轧铝工作区混合润滑模型,并通过相关文献的数据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在不同轧制速度、润滑油黏度以及前后张应力条件下对整个工作区内的润滑特性进行分析,研究轧制工艺参数对油膜厚度、接触面积比以及应力分布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着轧制速度的提高,轧制压力有一定程度下降,接触面积比会下降以及油膜厚度会增加;较高黏度的润滑剂可以有效地降低轧制界面摩擦力及轧制力,润滑剂黏度越大,油膜压力越大;施加前后张应力对摩擦力的影响不显著,只会降低施加侧的轧制力。
    • 唐东兴; 殷雷; 肖彬; 韩彦峰; 向果; 王家序
    • 摘要: 本研究以船舶用无轴轮缘推进器中的一体式水润滑轴承为对象,建立径推一体式微织构水润滑轴承的混合润滑分析模型。在流体动力建模过程中,考虑了径向轴承部分和推力轴承部分公共边界处的耦合流体动压力。比较了矩形、半椭圆形、右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左三角形五种不同底形的微织构一体式水润滑轴承的混合润滑性能。基于数值仿真结果,确定了当前工况条件下的最优微织构底部形状以及最佳推力盘倾斜角。对比分析表明,左三角形底形的微织构一体式水润滑轴承表现出了最优的混合润滑性能,最佳的推力盘倾斜角为0.01°。
    • 马纪明; 王梓腾; 王凯落
    • 摘要: 由于受倾覆力及刚体表面粗糙度影响,液压柱塞泵斜盘-滑靴运动副(滑靴副)在相对运动时处于混合润滑状态。斜盘和滑靴表面接触引起弹性和塑性变形,进而产生表面接触力。接触力与油膜厚度密切相关,在油膜特性分析时不应被忽略。提出一种基于流体动压润滑理论的滑靴副油膜特性(油膜厚度、压力分布、油膜间隙流量)的分析与计算方法,考虑了滑靴副粗糙表面的支撑力影响。在雷诺流体动压润滑方程基础上,考虑滑靴副刚体表面粗糙度水平和油膜厚度,计算液压柱塞泵不同工况下的表面接触支撑力,并将接触力融入运动副的受力方程。提出了基于改进的雷诺流体动压润滑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并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间接对比滑靴副间隙流量的仿真结果,证实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 张洪彬; 郭红; 李瑞珍; 王鸿涛
    • 摘要: 以动压滑动轴承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完全流体润滑模型和混合润滑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求解,得到摩擦阻力、摩擦因数、承载力和端泄油温升等特性参数;通过膜厚比和摩擦因数判断轴承所处润滑状态,分析润滑状态转变后表面粗糙度对轴承特性的影响;并基于M2000型摩擦磨损实验机进行了混合润滑状态摩擦副跑合实验。结果表明,低转速下增大偏心率,轴承润滑状态从完全流体润滑转变为混合润滑,且综合表面粗糙度越大,润滑状态转变所需偏心率越小;混合润滑状态粗糙峰接触可以提高承载力,但导致轴承摩擦阻力和端泄油温升迅速升高;大偏心下实验结果与混合润滑理论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 宋新涛; 吴维; 苑士华
    • 摘要: 基于平均流量方程和Ng-Pan紊流模型,采用质量守恒边界条件,建立了考虑磨损和紊流的径向滑动轴承混合润滑模型,使用有限差分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在外载荷恒定的条件下,分析紊流和磨损对油膜压力、油膜厚度、轴心位置和摩擦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磨损显著改变了油膜压力和油膜厚度分布,导致轴承偏心率增大,偏位角减小,并对轴承Stribeck曲线有重要的影响;在高转速工况下,紊流使得轴承最大油膜压力和偏心率减小,最小油膜厚度、空化区、偏位角和摩擦系数增大;磨损和紊流对轴承润滑性能均有重大的影响,二者共同作用决定轴承的润滑性能。
    • 吕芳蕊; 饶柱石; 王珏
    • 摘要: 船用艉轴承支撑着悬伸于船外的螺旋桨轴,由于螺旋桨的重力作用,其轴颈中心线不再平行于轴承孔中心线,而是在竖直平面内发生倾斜。轴颈倾斜使轴承膜厚及压力沿轴向不再均匀分布,显著降低轴承承载能力,使之处于混合润滑状态,且易导致碰磨、严重磨损甚至轴瓦烧焦等问题,严重危害轴系服役安全。为提高轴颈倾斜下水润滑艉轴承的性能,改善压力分布,提出了一种采用复合衬层的轴承设计方法,以高分子材料作为承载表面,在高分子承载层与金属外壳之间加入橡胶层,橡胶层为等厚或非等厚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复合衬层水润滑轴承的混合润滑模型,分析了单一衬层结构、等厚复合衬层结构及非等厚复合衬层结构下的轴承性能。结果表明,对于处于混合润滑状态的水润滑轴承,复合衬层改善了压力分布、降低了摩擦因数和混合润滑状态过渡到流体动力润滑状态时的转速,而非等厚复合衬层对润滑性能具有更显著的改善作用。总结得到非等厚复合衬层轴承最优橡胶层厚的拟合公式,并给出了公式的适用范围,公式形式简洁,便于应用于轴承设计计算。相关工作为船用轴承优化设计和承载能力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 马欢; 景卉
    • 摘要: 针对润滑状态下结合面的接触刚度问题,建立一种混合润滑状态下粗糙表面接触刚度等效薄层模型,将接触界面的总刚度等效为固体接触刚度和润滑剂接触刚度之和,研究不同实际接触面积下的表面形貌和润滑剂类型对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并讨论固体刚度和润滑剂刚度占总法向刚度的比例。结果表明:粗糙界面的法向接触刚度随法向载荷的增加而增加,且混合润滑状态下的接触刚度大于干接触条件下的接触刚度;在初始接触时,法向接触刚度敏感地依赖于润滑性能;随着实际接触面积的增大,表面形貌对接触刚度的影响变得更加明显。
    • 姚博汶; 向果; 王家序; 贾航; 耿智博; 刘宣彤
    • 摘要: 为探究大偏心率(ε≥1)下水润滑橡胶艉轴承沿端面偏斜的混合润滑性能,综合考虑表面粗糙度、弹性变形、接触压力、偏斜角对水润滑橡胶轴承混合润滑特性的影响,提出大偏心率(ε≥1)下滑动轴承沿端面任意偏斜的膜厚计算方法,并应用于艉轴承缩比模型混合润滑分析。通过数值模拟研究重载条件下水润滑橡胶艉轴承水膜压力、接触压力随偏斜角的变化规律,分析偏斜角、偏斜方向角等对水润滑橡胶轴承混合润滑性能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混合润滑条件下,轴颈沿端面偏斜对流体载荷影响相对较小,但会显著增强润滑界面的接触效应从而恶化其润滑性能;横向偏斜一定程度上会提高直槽式水润滑橡胶轴承的承载能力,偏斜角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最大水膜压力沿偏斜端反向移动;偏斜角对水润滑轴承润滑特性的影响在混合润滑阶段内较为显著,在弹流润滑阶段其影响将会削弱。
    • 吕芳蕊; 夏康; 塔娜; 饶柱石
    • 摘要: 最小液膜厚度是判断轴承润滑状态的关键指标,提高最小膜厚有助于建立流体润滑状态、改善摩擦特性、保障轴系安全可靠运行。船用水润滑高分子轴承液膜极薄,常处于混合润滑状态,由于衬层弹性变形的作用,其最小名义膜厚常位于轴向端面。为改善轴承润滑特性,特别是为提高最小膜厚、减小摩擦,本文提出一种轴承设计方法,即增大轴向端面处的直径,也即将轴向端面设计为渐扩形,针对该端面渐扩型轴承建立混合润滑模型,并分别就轴颈倾斜、轴颈无倾斜两种情况分析渐扩形结构参数对轴承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适宜的端面渐扩形结构可显著提高最小膜厚,减少粗糙峰接触摩擦。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可供广泛使用的端面渐扩形参数,以便于工程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