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音乐、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4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文化遗产、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嘉应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戏剧艺术高层论坛等;广东汉剧的相关文献由116位作者贡献,包括黄东阳、李智敏、王琴等。

广东汉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53.3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154 占比:46.39%

总计:332篇

广东汉剧—发文趋势图

广东汉剧

-研究学者

  • 黄东阳
  • 李智敏
  • 王琴
  • 李英
  • 陈志勇
  • 吴善忠
  • 张利珍
  • 王馗
  • 钟玲
  • 黄丽华

广东汉剧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兵
    • 摘要: 广东汉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其声腔经过传承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体系,也用于区别其他戏剧剧种。在伴奏方面,大部分戏剧剧种都会采用三大件的组合形式,虽然三大件可以由各种各样的乐器组成,但其组合规律基本一致,“主弦”为了体现剧种或剧本风格,“副弦”为了促使音色和谐,再加上一件弹拨乐器。二胡在中国戏剧艺术中不可缺少,在广东汉剧唱腔音乐中无论是作为“主弦”还是“副弦”,都可以默契配合,共同成就“南国牡丹”的美誉。
    • 庄初升
    • 摘要: 广东汉剧主要流传于粤东客家地区,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长期以来,广东汉剧的舞台音韵号称遵循“中州韵”,因为缺乏明确的规范标准,唱和念的语音在舞台实践中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统一。此外,戏曲学界、音韵学界对广东汉剧的舞台音韵也缺乏基本的调查研究,过往的有关论述都较为笼统和模糊,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东汉剧的发展和传承。本文对早期广东汉剧传统戏的一批音像资料进行详细的辨识和分析,着重以黄粦传、黄桂珠这两位汉剧表演艺术家的唱念作为标本,初步归纳广东汉剧传统戏的声韵调系统及其音韵特点,结合广东汉剧的发展演变历史探讨传统戏音韵与“中州韵”“湖广音”的关系,明确指出广东汉剧音韵作为一种舞台艺术语音并非忠实地代表一时一地的单一音系,而是一种在黄孝片官话音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类似于社会方言的综合音系。
    • 徐国莉
    • 摘要: 广东汉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长期以来学界及相关艺人对舞台音韵的特点、性质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戏曲创作和舞台表演缺乏必要的音韵规范,严重影响广东汉剧的传承发展,舞台音韵规范迫在眉睫。在广东汉剧传统戏舞台音韵规范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过程中,综合运用汉语音韵学、语音学、方言学、音乐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整理舞台唱念字音系统,揭示音韵特点性质,归纳韵辙、韵谱,并拟制普及规范文本,总结规律性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陈燕芳
    • 摘要: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广东汉剧经历了从外来剧种到民族文艺、从粤东地方剧种到客家族群剧种的认同变迁,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普遍认可的“客家戏”。剧种“客家认同”的确立虽以1939年潮汕沦陷为关键节点,但不可忽略的因素还有民国时期知识阶层有关外江戏的文化观念建构、岭南客家族群自身身份认同的强化,以及新中国戏曲领域行政化的影响。剧种的文化情感认同并非一种静态认知。只有深入把握剧种所处的具体历史背景、文化生态,才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戏曲与地方社会、地方族群及地方文化之间的多维度关系。也只有立足当下,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剧种现实困局的历史根源,才能对地方戏曲传承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 邓秋玲
    • 摘要: 广东汉剧传统戏唱念所使用的舞台音韵一直以来称为“中州韵”“湖广音”。广东省内的其他三类官话戏——古腔粤曲以及西秦戏、正字戏,舞台音韵也多称为“中州韵”。本文在对广东汉剧传统戏舞台音韵加以归纳的基础上,结合学界对广东省其他官话戏舞台音韵研究的成果,做出综合比较分析,探讨广东省内这些传统戏舞台音韵的异同关系。本文发现,广东汉剧音韵在整体上具有更显著的官话性质,并且与黄孝方言的相关度甚高;古腔粤曲具有多项与河南官话不同而与桂林官话相关的语音特点,但不能简单地视为以桂林官话为标准音;不同于广东汉剧、古腔粤曲,西秦戏音韵没有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南方官话特点。古腔粤曲、西秦戏音韵分别受到当地粤、闽方音的影响较为显著。
    • 刘海燕
    • 摘要: 本文将对广东汉剧《金莲》的题材、立意、舞台表演、音乐唱腔、舞美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广东汉剧《金莲》是用现代眼光打造的一部符合今天的艺术家们的表达诉求的《金瓶梅》.
    • 黄东阳
    • 摘要: 广东汉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名称,如乱弹、 外江戏、 汉剧、 广东汉剧等,它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广东汉剧以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及艺术特点,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其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本文主要从广东汉剧的唱腔音乐、角色行当及其演唱与表演特点等方面来对其艺术特色进行阐述.
    • 林紫萍
    •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内外文化不断碰撞,汉剧在发展过程中,剧目老化,表演程式化,市场萎缩,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本项目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广东汉剧,并结合其特色,以“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作为背景,探究广东汉剧的历史以及发展现状,针对广东汉剧发展过程中剧本、传播、创意、形式等具体方面提出确切解决方案,利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优势与广东汉剧相结合,推动汉剧的传承和发展。
    • 马达; 马梦楠
    • 摘要: 广东汉剧作为次生性的地方剧种,经历了从“外江班”到“本地班”的交融历程,又经历了从粤东的经济中心区到客家山区的转移,最终在客家人居住地生存、发展,素有“南国牧丹”之誉。其每一次变化过程是否与其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文章拟从音乐地理学的学科视域,对广东汉剧的发展历程与生存缘由作分析与探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