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272145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学术年会、第十三届成人脊柱畸形研讨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COA国际学术大会等;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相关文献由31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列民、邱勇、周珏倩等。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72145 占比:99.99%

总计:1272232篇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发文趋势图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研究学者

  • 周列民
  • 邱勇
  • 周珏倩
  • 操德智
  • 梁秀龄
  • 王智超
  • 关敏
  • 张红
  • 胡晓洁
  • 赵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钟民衎; 崔锡炜; 顾斌; 李青峰; 王智超
    • 摘要: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由nf1基因突变导致RAS通路调控异常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代表性特征神经纤维瘤可表现为浸润性生长的丛状神经纤维瘤。当瘤体累及眼眶及眶周组织时,可统一称为眼眶-眶周型丛状神经纤维瘤(OPPN)。OPPN的病情复杂性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现有治疗方案包括外科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外科干预手术可一定程度缓解患者情况,但整体根治效果欠佳;靶向药物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部分药物临床试验也显示出不俗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OPPN的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案进展进行综述。
    • 徐潇; 周桂文; 陈康; 杨亦; 付强; 陈敏亮
    • 摘要: 目的:探究DSA联合外科序贯治疗是否可以作为Ⅰ型神经纤维瘤伴巨大神经纤维瘤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方法:纳入2017年7月-2021年8月收治的11例神经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肿瘤大多位于躯干及四肢,瘤体重量2.5~25 kg。全部患者术前备自体血,瘤体切除术前介入超选择栓塞瘤体滋养动脉及其分支,切除瘤体后将栓塞后的部分瘤体组织制备皮瓣及全厚皮片回植于继发创面。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例患者中,9例在瘤体切除术后利用部分瘤体皮肤制备全厚皮片回植于组织缺损区域,2例制备皮瓣回植。其中1例患者回植后全厚皮片少部分坏死,经换药等保守治疗愈合可。随访至今,11例患者术后均无复发,术后肢体外形改善,恢复正常行走等组织功能。结论:超选择栓塞瘤体滋养动脉及其分支联合序贯疗法,在治疗NF-I合并巨大神经纤维瘤中术中失血量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效果好,可作为该疾病的一种治疗策略。
    • 王鑫; 朱飞
    • 摘要: 目的 探讨巨大丛状神经纤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总结诊治经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6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21例巨大丛状神经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巨大丛状神经纤维瘤患者中,男11例,女10例;瘤体面积为(1 257.62±961.73)cm^(2);手术治疗2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丛状神经纤维瘤),保守治疗1例。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为(525.00±229.13)mL,其中11例进行了术中输血;切除神经纤维瘤瘤体平均重量为(3.43±1.84)kg,最大值为8 kg。1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血肿,1例切口裂开,1例切口感染,其余手术患者均恢复良好;保守治疗患者情况稳定。结论 针对巨大丛状神经纤维瘤病例,应积极完善术前评估,结合血管栓塞术等技术制定全面合理的治疗方案,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疗效。
    • 苏赟; 毛澄源; 秦小飞; 单迎光; 史长河; 范丽媛; 董亚丽; 郑惠敏; 李心蔚; 张槊; 胡正威; 杨靖; 许予明
    • 摘要: 目的:报道一个临床表现不典型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家系,并确定其致病突变。方法: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及父母外周全血基因组DNA,应用目标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对neurofibromin 1(NF1)基因全部编码区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对可疑位点进行Sanger测序。结果:先证者男性,12岁,以右侧股骨骨折为首发症状,合并高血压病(3级,低危);查体示胸腹部呈弥漫大片状深棕色牛奶咖啡斑,MRI提示神经纤维来源肿瘤及腰椎骨质破坏。先证者母亲有类似皮肤病变,无其他自觉症状。先证者及其母均检出NF1基因第38号外显子存在杂合移码突变c.5719delG(p.Glu1907Lysfs*14),表型正常的父亲未检测到此突变。该突变在HGMD和ExAC数据库中均未有报道,为新发突变。结论:NF1基因c.5719delG(p.Glu1907Lysfs*14)移码杂合突变是该家系患病的遗传学病因。
    • 崔锡炜; 钟民衎; 热汗姑丽·艾买尔; 王智超; 李青峰
    • 摘要: 目的·探究人多效蛋白(pleiotrophin,PTN)对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与生物信息学技术检测和分析PTN在MPNST组织中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分别构建过表达PTN与敲低PTN的MPNST细胞株,分别对过表达与敲低PTN的MPNST细胞进行细胞划痕实验与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以检测PTN对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借助CCK8细胞增殖实验、EdU细胞增殖实验与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TN对细胞增殖与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与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PTN对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借助鼠尾静脉肿瘤细胞注射技术,分别注射敲减PTN的MPNST细胞株(实验组)和未敲减细胞株(对照组)构建MPNST裸鼠肺转移模型,探究PTN在体内环境下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对49例MPNST患者的肿瘤组织与3例非MPNST患者的正常神经组织样本的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表明,PTN蛋白在MPNST组织中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划痕实验与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显示,敲减PTN可促进MPNST细胞迁移与侵袭,过表达PTN可抑制MPNST细胞迁移与侵袭。CCK8细胞增殖实验、EdU细胞增殖实验与克隆形成实验显示:过表达PTN可抑制细胞增殖,但对集落形成能力无显著影响;敲减PTN对增殖与集落形成均无显著影响。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过表达PTN可激活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通路,而敲减PTN对MAPK通路无显著影响。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过表达PTN可调节MPNST细胞中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相关基因。体内实验表明,相较于对照组小鼠,实验组小鼠的成瘤率无显著改变,但生成肺转移灶的数量与体积显著上升,且出现严重的肺间质病变,实验组小鼠的体质量增长速度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PTN在MPNST组织中低表达;过表达PTN可在体外抑制MPNST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敲减PTN的MPNST细胞对小鼠肺部的转移能力增强。
    •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 摘要: 刊登于我刊2020年第26卷第9期第807页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一文,第一作者为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甘璐。由于作者笔误,正文1.1发病机制中“NF-I基因位于14q11.2号染色体上”应为“NF-I基因位于17q11.2号染色体上”。特此更正,并向读者致歉。
    • 王冠一; 贾怡斌; 王佳友; 贺晓生
    • 摘要: 视神经胶质瘤(ONGs)是视路胶质瘤(OPGs)的一种,其发病率较低,仅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既可散在单发也可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并发.ONGs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病程多变且难以预测,准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式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围绕ONGs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该病的治疗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葛丽丽; 张耀东; 刘磊; 郑璇; 陈重芬; 孔京慧
    • 摘要: 目的 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的NF1基因变异情况,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1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的NF1、NF2基因变异情况,10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利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可疑位点和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结果 13例患儿共检测到13个NF1基因变异位点,包括NF1杂合缺失1例、错义变异3例、无义变异3例和移码变异6例,其中,10个均已报道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c.4180A>T(p.Asn1394Tyr)、c.4217dupT(p.Leu1406fs)和c.1753 dupT(p.Leu585Phefs*3)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c.4180A>T(p.Asn1394Tyr)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 PM1+ PM2+ PP2),c.4217dupT(p.Leu1406fs)和c.1753 dupT(p.Leu585Phefs*3)均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 PS2+ PM2).结论 NF1基因变异可能为这些患儿的致病原因,新变异位点的检出丰富了NF1基因的变异谱.
    • 徐欢; 汤继宏; 肖潇; 张兵兵; 师晓燕; 邵艺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I型神经纤维瘤病(NF 1)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例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NF 1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患儿,男,10岁1个月,因反复头痛1年就诊.患儿躯体散在浅褐色斑块及多发触痛阳性的硬结;头颅及全脊柱磁共振成像示双侧基底节区、臂丛神经走行区及C 2-C 3椎间孔处呈等T 1长T 2、Flair序列高信号影.基因检测显示患儿有源自父亲的杂合变异c.6177_6183 del(p.Leu 2060 Alafs*4),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家系情况,明确该变异为患儿的致病原因.结论 NF 1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及基因检测有助诊断.
    • 徐红燕; 吴波; 董千铜; 陈赛贞
    • 摘要: 胃、十二指肠、空肠3个部位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鲜有报道,多发GIST合并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Ⅰ)更是临床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有NF-Ⅰ家族史的GIST病例.患者面部、躯干和四肢皮肤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肿物,入院腹部增强CT提示上腹多发占位性病变伴腹壁皮下多发小结节,不排除神经纤维瘤病、肠道间质瘤.手术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证实腹腔内多发肿物为GIST,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为野生型GIST.患者术后至今近1年,恢复良好.关注家庭史和现病史,通过胃肠镜检查并行组织活检,是诊断此类少见病的有效方法,而进一步的基因检测可以精准指导后续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