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先生
巴金先生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1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专利文献22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瞭望、新课程.中学、法制资讯等;
巴金先生的相关文献由103位作者贡献,包括丁亚平、仲丽娟、何映宇等。
巴金先生
-研究学者
- 丁亚平
- 仲丽娟
- 何映宇
- 侯志川
- 冯亦代
- 刘学友
- 刘成信
- 刘火
- 刘纳
- 单永珍
- 古原
- 史若霖
- 叶加亿
- 吕志强
- 吕鸣亚
- 吴冠中
- 周伟伟
- 周迅
- 唐湜
- 商灵艳
- 大悔
- 姜德明
- 孙金鉴
- 季羡林
- 安立志
- 巴金
- 席永君
- 张宇清
- 张文星
- 张群
- 张达明
- 张鹏
- 徐冶
- 戴一诺
- 晋军
- 曹楠(指导)
- 曾卓
- 本刊记者
- 朱再枝
- 朱珩青
- 朱金晨
- 朱铁志
- 李付春
- 李军
- 李文钢
- 李林山
- 李根萍
- 李梅茹
- 李秀琴
- 李绍年
-
-
巴金
-
-
摘要:
1985年,时年八十一岁高龄的巴金先生,收到了江苏无锡钱桥中心小学"十个寻找理想的孩子"寄来的求助信。这十个正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因被彼时乍起的"为金钱工作、为金钱学习"等社会现象所迷惑,因此向他们心目中拥有"神奇力量"的巴金爷爷致信,以期望得到"打开心灵窗户的钥匙"。当时正经受着帕金森症折磨的巴金先生每天只能写几十个字。为怕孩子们等得焦急,他先是回写了一封短信,告知他们来信已收到,五十多天后又寄出一封长信,对孩子们来信中所提的问题做出正式答复。
-
-
叶加亿
-
-
摘要:
一束火苗,一颗火种,点燃了人类璀璨的文明之花。透过这暖色的微光,有人看到了生存,脚踏实地;也有人看到了生活,仰望星空。巴金先生曾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确,人生是一场没有车站的旅途。
-
-
陈敏华
-
-
摘要:
老课文是曾入选不同时期、不同版本教材,现在又入选统编语文教材的课文。这些"老面孔"背后,有语文教育血脉里亘古不变的东西,比如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老课文是古老的河,从文学、文化的源头流出,从语文的故乡流出。河流永远向前,所载却应时而变。比如巴金先生的名篇《海上日出》,在S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教学聚焦阅读理解感悟,是典型的阅读课文。
-
-
熊焱
-
-
摘要:
1981年4月1日,追随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青年作家》在四川成都创立,刊名辑纳文学大师鲁迅先生手迹;文学巨匠巴金先生专门为《青年作家》撰写了创刊词,并淳淳教诲,欣然题词"把心交给读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年作家》以其青春蓬勃的面貌、新锐开放的文风,引领文坛风骚,被誉为中国文坛"四小花旦"之一。
-
-
吕鸣亚
-
-
摘要:
相识巴金先生1925年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南师附中前身)毕业,1980年在筹备南师附中79周年校庆期间,我抱着试探的心态冒昧地投书上海作协询问他的情况,但未见回音。1981年春节期间,我又发出一函,没想到这次仅仅隔了三天便收到了巴金先生的回信。内称"二月十二日来信收到,敬悉一切。
-
-
李付春
-
-
摘要: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是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描写了美丽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我在上这篇课文时,对描写大榕树的片断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讲解。课堂上,我问学生:“这棵大榕树为什么如此茂盛?”有的学生说:“水分充足!”“对!文章中说‘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这足以说明这株大榕树水分供应充足。还有什么呢?”我接着问。
-
-
-
-
陈佳郦;
曹楠(指导)
-
-
摘要:
如同向日葵遇见阳光,小草遇见土壤,那是生命的邂逅,是思考的开始。一如我与《家》的遇见,相见恨晚。放学了,天空如同被泼了墨,一下就黑了下来。我迫不及待地奔向房间,将台灯调到合适的亮度,翻开那本巴金先生的《家》。《家》所描述的时代背景是封建与革新交织的变革时期,书中的主要人物是高家大公馆的三兄弟:觉新、觉民与觉慧。
-
-
陈子善
-
-
摘要:
王仰晨先生(1921—2005)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出版家,先后主持《鲁迅全集》《茅盾全集》《瞿秋白全集》(文学卷)的编辑出版工作,实在了不起。1986年离休后,他又与巴金先生密切合作10余年,共同完成了《巴金全集》和《巴金译文全集》的编辑工作。当年参加《鲁迅全集》书信卷注释时,我随人文社鲁迅著作编辑室和参加注释的各地同仁,尊称他为"王仰",因此,此文仍以王仰称呼他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