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
高尔基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1年内共计132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9篇;相关期刊724种,包括宁夏教育、俄罗斯文艺、海燕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等;高尔基的相关文献由1270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尔基、汪介之、老猫等。
高尔基
-研究学者
- 高尔基
- 汪介之
- 老猫
- 侯敏
- 林怀民
- 王惟苏
- 范一德
- 薛介正
- 金雁
- 张振旭
- 张秀芝
- 梁晓声
- 王友平
- 陈世滨
- 佚名
- 冯述田
- 刘颖
- 卜桦
- 吴建南
- 周立民
- 孙立萍
- 孙越
- 安武林
- 宋卫峰
- 张云鹏
- 张兴武
- 张宏
- 张建华
- 张成淦
- 张永棣
- 张炜
- 张芳
- 张辉祥
- 张达明
- 徐鲁
- 晏宝珊
- 本刊编辑部
- 朱毓祥
- 李丽
- 李建刚
- 李行1
- 汪金友
- 狄马
- 王兰芝
- 王明琦
- 王树人
- 王树福
- 王纯
- 王观胜
- 疏大四
-
-
张叉;
加林·季哈诺夫
- 《俄罗斯文艺》
| 2020年
-
摘要:
本文是作者对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比较文学教授加林·季哈诺夫就巴赫金、什克洛夫斯基、高尔基与世界文学所作的访谈录.首先,访谈阐述了怎样的世界主义真正让巴赫金产生兴趣,罗列了巴赫金参与世界文学而遭到的指责,介绍了巴赫金摆脱欧洲中心主义所采用的方式.其次,访谈挖掘了导致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概念兴起的关键成因,分析了十月革命在什克洛夫斯基的演变中发挥的作用,介绍了什克洛夫斯基关于世界文学的回忆录.再次,访谈梳理了高尔基“世界文学”项目的想法与核心悖论,阐述了什克洛夫斯基在高尔基项目上的立场,分析了世界文学的盎格鲁-撒克逊话语.最后,访谈剖析了世界文学欧洲中心主义话语的问题,对比了维谢洛夫斯基“普世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差异.
-
-
王子君
- 《十几岁》
| 2020年
-
摘要:
嘿,朋友!谈起"时间"这个词,你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画面或情景是什么?古往今来,它总是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话题。孔夫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还是有的。"高尔基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时间,它还有很多很多的名字,"时光""时节""岁月""人生""光景"……
-
-
- 《初中生学习指导》
| 2020年
-
摘要:
编辑微语没有一节课教我们如何成为大人,但是在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都是这节课的教材。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习近平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尔基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不过是一株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巨人成长为力量。
-
-
仇恒石
- 《初中生学习指导》
| 2020年
-
摘要:
自信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它能鼓舞人们克服困难、不断进步。高尔基说:"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理想。"自信是擎天的玉柱,能撑起广袤的精神天空;自信是灿烂的阳光,能驱散眼前的阴霾。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同学们要筑牢乘势而上的坚定决心,树立攻坚克难的必胜信心,集中全部智慧和精力去迎接各种挑战,用刻苦勤奋换得累累秋实,为自己的人生书写辉煌篇章。
-
-
李景光
- 《初中生学习指导》
| 2020年
-
摘要: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前苏联文豪高尔基赞他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等。1881年11月28日,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一个富裕犹太家庭。
-
-
马良
- 《海风》
| 2020年
-
摘要:
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十分朴素的,因为朴素就是美”,金峰散文集《鸳鸯浴》中所收录的作品大都短小精悍,读后让人感到欣慰、愉悦、激励,符合时代的要求,有温度,有哲思,难能可贵。
-
-
张宏远
- 《教育(周刊)》
| 2020年
-
摘要:
高尔基曾说过:“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儿童有伟大爱抚的事业”。面对孩子的天真活泼,如何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一直是我认真思考的问题。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中心幼儿园创办于1984年,现已由最初的3个班发展到现在9个班的办学规模,三十余年如一日地致力于为小区内居民服务。
-
-
王琴
- 《中小学德育》
| 2020年
-
摘要:
用爱去发现和唤醒,找到学生成长的专属密码"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高尔基1992年8月,我满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初涉教坛,担任一个四年级班的班主任,并任教语文、品德等学科。当时,我暗暗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一定要好好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成人、成才、成功。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不到一周,我就发现班上有个叫小顾的男孩很让人操心。他性格内向,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作业也经常忘带或不交。
-
-
-
-
汪介之
-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在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中,学界及一般读者对俄罗斯文学特别是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的评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对于作家高尔基及其作品的评价,研究者们所持各种观点的分歧尤其引人注目,显示出三种不同的思路与取向.对这些不同观点进行考察和分析,对于人们反思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历程,总结文学接受的历史经验,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