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创新
工程创新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44729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科技管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高等建筑教育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08年中国过程系统工程年会(PSE2008)、2008年科技教育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2015年中国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年会等;工程创新的相关文献由27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伯聪、李继超、陈超波等。
工程创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4729篇
占比:99.94%
总计:244886篇
工程创新
-研究学者
- 李伯聪
- 李继超
- 陈超波
- 傅骏
- 姜玉凤
- 张帆
- 林杨
- 郑文范
- 陈跃
- 伍永峰
- 刘延飞
- 刘明伟
- 叶霞
- 周金宇
- 张蕾
- 曲娜
- 杨斌
- 殷国富
- 王利
- 王大洲
- 王安
- 王晓员
- 王鹏
- 芦静
- 蒋大成
- 薛亚平
- 许剑锋
- 许勤
- 谈衡
- 谢学林
- 贺晓倩
- 郑俊巍
- 陈中举
- 陈庚
- 雷卫宁
- 马天力
- 马成松
- CHEN Geng
- ChenGeng
- FU Jun
- FuJun
- XIE Xue-lin
- XieXuelin
- Xu Ye
- YIN Guo-fu
- YinGuofu
- 万永周
- 么士平
- 乔张宇1
- 于雅莉
-
-
刘展;
刘元亮
-
-
摘要:
以中国矿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科前沿课程为例,介绍了课程的基本情况及学生在完成课程论文时的文献引用情况。基于近3~5年文献的引用数据,揭示学生对新文献的重视程度。通过对比中外文献引用情况,指出学生在整理文献时不注重搜集国际前沿研究资料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最后,对工科大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文献引用情况进行总结,并给出建议。
-
-
张蕾;
王兴华;
陈志铭;
李怡然;
陈铖颖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发展迅速。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设置的实验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能力、素质的核心部分。文章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验实践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并以工程创新综合实践课程为例,在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安排、选题范围、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课程开展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引,实验教学采用创业项目驱动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引入“教练技术”和“GROW模式”,建立涵盖课程全过程、分等级的综合评价体系。
-
-
刘咏涛;
魏林;
苗晶晶;
刘金中
-
-
摘要:
该文研究了高职院校交通建设专业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工程创新实践项目,分析了现有教学模式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状况,提出了以工程创新项目实践的方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通过工程创新实践平台搭建、学生创新团队组建、工程创新项目建设与实施,完成了面向交通建设岗位群的工程创新实践项目建设流程。
-
-
吴登昊;
牟介刚;
谷云庆
-
-
摘要:
科学精神的塑造和人文素养的培育是当前大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专业知识灌输和实操能力训练在人才培养上具有较大局限性。因此,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作用,积极践行“课程思政”的思想浸润作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专业课程作为大学生专业教育的主阵地,其不仅肩负着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责任,同时,也担当着德育的责任。流体机械课程教学团队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开展改革与实践。将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以学生为中心,依托学校平台和教师政治素养,以项目式创新实践为手段,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科学精神,积极践行思政育人的教学理念,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工科人才。
-
-
王军锋
-
-
摘要:
工程创新和科技创新对专业人才在知识构成、技能水平以及工作思路等方面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设计思维的工作模式对解决工程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备受企业推崇。基于设计思维构建团队式、分阶段的教学模式,促进高校和企业在人员、硬件、业务三方面的深度协同,培养工程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工程创新人才,促进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
-
-
钱功明;
叶青;
杨福;
崔瑞
-
-
摘要:
固废资源化是节能减排、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该文以冶炼钢渣为对象,设计了固废资源化的研究型实验。通过电感耦合原子发射光谱仪、扫描电镜、光电子能谱仪等对钢渣及选后产品进行表征,进行干式磁选抛尾-湿式磁选-精矿分级再磨再选的工艺实验,实现有价组分分离回收利用。该实验基于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设计,内容丰富,综合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强,能丰富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利于扩大学生们的学术视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
-
裴照宇;
王琼
-
-
摘要:
探月工程是国家十六个科技重大专项(2006—2020)之一,具有技术难度大、复杂度高的特点。2004—2020年,探月工程成功实施了六次任务,圆满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的科学和技术效益。本文介绍了探月工程总体规划的论证和技术路线的确定过程,考察了论证和决策中的权衡因素,总结了工程建构和实施的成果和创新,分析了工程实践中的辩证关系,对我国月球探测的实践进行了工程哲学方面的考察和思考。
-
-
马天力;
蒋大成;
陈超波;
李继超
-
-
摘要:
机器人技术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实施"基础—综合—系统—创新"的培养体系,才能不断满足社会需求.针对目前高等院校机器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机器人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方案.通过对机器人工程课程的发展现状、课程构建以及相关探索进行分析,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立足新工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建立基于移动机器人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对大学课程建设和改革具有引导作用.
-
-
蒋文春;
王宗明;
王增丽
-
-
摘要:
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工程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在确立专业核心知识点及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建立工程设计主线人才培养模式,相应完善工程设计主线课程体系、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和三段式专业实习模式,并强化校企协同和科教融合,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从工程素质培养到工程计算和工程设计能力锻炼再到工程创新精神树立的飞跃,解决宽口径培养与企业深度专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为工科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
-
马天力;
蒋大成;
陈超波;
李继超
-
-
摘要:
机器人技术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实施"基础—综合—系统—创新"的培养体系,才能不断满足社会需求。针对目前高等院校机器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机器人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方案。通过对机器人工程课程的发展现状、课程构建以及相关探索进行分析,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立足新工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建立基于移动机器人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对大学课程建设和改革具有引导作用。
-
-
-
-
刘腾喜;
侯鹏飞
- 《2008年科技教育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的极好平台,如何建设好和利用好基地,全面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问题。探讨基地建设的教学体系、科研体系、管理体系、研究创新能力构成和有效的培养机制,探讨合作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方式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成果.
-
-
Xu Ye;
许晔
- 《2015年中国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通过研究当前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信息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的差距,并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建议保持市场繁荣需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能力,保障国家信息安全需要稳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制造能力需要持续增强工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我国应改善国产信息技术系统“不成熟不用、不用不成熟”的尴尬局面,以工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抓手,分阶段分模块实现关键领域的信息技术国产化和自主可控,力争不断增强我国在高端器件、高端ICT设备等方面的产业制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