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佝偻病
小儿佝偻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5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65292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父母必读、浙江预防医学、吉林医学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年全国儿童营养与发育健康促进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佝偻病防治学术交流会、第19届全国儿科药学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佝偻病防治暨首届儿童骨健康促进学术研讨会等;小儿佝偻病的相关文献由310位作者贡献,包括黄乔智、吕梅林、郑云瑛等。
小儿佝偻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5292篇
占比:99.72%
总计:65478篇
小儿佝偻病
-研究学者
- 黄乔智
- 吕梅林
- 郑云瑛
- 万慎曜
- 何琳
- 余晖
- 俞淑敏
- 刘国飞
- 刘秀珍
- 向赟
- 吕学永
- 吴越
- 周小建
- 周文莉
- 夏志俊
- 孙虹
- 孟令桐
- 孟磊
- 张金凤
- 李慧
- 李晓红
- 欧立平
- 洪庆
- 王加义
- 王学荣
- 王福先
- 王美蓉
- 白世玲
- 翁维健
- 胡清华
- 董云龙
- 蒋海瑛
- 袁成富
- 袁烨
- 裘招法
- 詹志晖
- 许玉芹
- 谢荣
- 那宏婵
- 邬欢
- 钱朝霞
- 陆桂芳
- 陈书香
- 陈泽彬
- 马贤才
- 黄杰英
- 黄楚君
- 龚群
- 丁艳辉
- 严英
-
-
付晓翔
-
-
摘要:
目的:分析碳酸钙加维生素AD治疗小儿佝偻病临床效果及骨密度。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200例小儿佝偻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给予碳酸钙治疗,研究组100例给予碳酸钙加维生素AD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患者的骨密度和生化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79.00%),P<0.05;研究组的骨密度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血钙[(1.98±0.23)mmol/L]、骨碱性磷酸酶[(203.79±17.13)U/L]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碳酸钙加维生素AD治疗小儿佝偻病临床效果较好,能增强患者的骨密度。
-
-
王继伟
-
-
摘要:
维生素D是人体所需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营养物质,是儿童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其主要由自身合成,部分可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D对人体吸收钙、磷等矿物质起关键作用,可维持骨骼正常生长发育,提高骨强度,若维生素D缺乏会引起小儿佝偻病、手足抽搐,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为预防儿童维生素D缺乏,应从胎儿期开始,以婴儿为重点对象并持续到青春期。因此,孕妇及婴幼儿应增加户外活动,均衡膳食,并注重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预防维生素D缺乏。
-
-
李慧
-
-
摘要:
目的:比较维生素D与阿法骨化醇治疗佝偻病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98例佝偻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D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法骨化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水平、骨密度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80%(44/49),高于对照组的73.47%(3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法骨化醇治疗佝偻病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骨密度,降低血清生化指标水平,效果优于维生素D治疗.
-
-
李茹
-
-
摘要:
目的:探究对小儿佝偻病预防中施以维生素D3的实际应用疗效.方法:整群纳入我院于2018年01月~2021年01月接收的共90例佝偻病高危患儿,对90例纳入病例予以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分组.纳入45例患者于对照组(行常规预防指导),纳入45例患者于观察组(予以常规指导和维生素D3药物治疗).对两组患儿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值和发病率所得结果进行组间评测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纳入病例用药后的正常率为97.78%(44/45)、与对照组的64.44%(29/45)相较,前者有更高的数据显示;观察组发病率经统计显示为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佝偻病预防中施以维生素D3效果突出,可有效降低佝偻病发病率,可在临床上给予推广应用.
-
-
吴海燕
-
-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佝偻病采用维生素D3的临床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5月期间接收的50例小儿佝偻病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成两组,每组2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指导方法,实验组采用维生素D3预防治疗,比较两组25-(OH)D3、骨密度、碱性磷酸酶水平以及佝偻病的发生率.结果 预防后,试验组的25-(OH)D3、骨密度、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预防后,参照组佝偻病的发生率为52%,实验组佝偻病的发生率为8%,实验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小儿佝偻病采用维生素D3临床预防效果显著,可以推广.
-
-
赵寿彬
-
-
摘要: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小儿佝偻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以完全随机的方式在本院中选取100例患有小儿佝偻病的患儿,其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均处于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的时间段内.深入分析患儿各项基础性资料,确保具备可比性.对数字法进行利用,以此将患儿合理分为不同两组,每组包括的患儿数量是50例.将分组作为参考依据,分别对两组实施不同的治疗手段.其中,对照组接受传统西药治疗,观察组以传统西药治疗为基础,接受中医治疗.结果:发现在采取不同治疗手段的情况下,两组治疗效果及康复时间将出现较大的差别.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实际效果良好,其能够促使患儿尽快恢复健康,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因此医护人员应对该项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形成正确认知,并进行推广使用.
-
-
徐明进(综述);
朱岷(审校)
-
-
摘要:
小儿佝偻病是指由于钙、磷或维生素D的缺乏或者利用障碍引起的生长期骨组织矿化不全的疾病,以钙、磷代谢紊乱及特征性骨骼病变为特点,同时可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如免疫功能低下、生长发育迟滞等,为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种疾病之一。
-
-
孙再兴
-
-
摘要:
一、什么是佝偻病呢?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面临很多疾病的困扰,对于儿童来说,最让人担心的就是佝偻病。佝偻病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多见慢性营养元素缺乏病症,多发生在儿童时期。而造成佝偻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维生素缺乏而导致身体磷、钙代谢紊乱,最终使得骨骼钙化不良。所以在佝偻病的治疗中,孩子需要在接受规范治疗的同时,给身体补充所需的维生素D。羊乳维D钙片就是一种能够补充维生素D和钙的保健品,对预防和治疗小儿佝偻病非常有帮助。
-
-
-
-
刘少林
- 《2014年全国儿童营养与发育健康促进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佝偻病防治学术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小儿佝偻病是指体内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改变,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功能异常的一种疾病.发病以0-4岁小儿为多,多有夜惊、多汗,颅骨软化、鸡胸、漏斗胸,严重的有手足抽搐,低钙惊厥喉痉挛.本病需要适当补充维生素D制剂,钙剂,喂养方面多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多晒太阳,多进行户外活动.
-
-
龚群;
俞淑敏;
周小建;
何琳;
张金凤;
洪庆;
陆桂芳;
周文莉;
黄杰英
- 《第六届全国佝偻病防治暨首届儿童骨健康促进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骨骼健康的建立必须从儿童开始.据统计,我国目前有20%-30%的小儿患有佝偻病、软骨病、骨关节炎等骨骼疾病。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国家卫生部提出的重点防治小儿的四大疾病之一,它严重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和身体健康。儿童期骨骼畸形、骨量减少的影响甚至将延续终生,与成年后的骨骼疾病及老年期骨质疏松关系密切.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骨质疏松基金委员会统计,目前中国潜在的骨质疏松患者有8400万,到2010年将达到1亿人.近十年来,本市对佝偻病的发病情况未作相应的调查,为了解目前小儿佝偻病发病的现状及现阶段影响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小儿佝偻病提供科学指导意见,经上海市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讨论决定做此项调研工作。
-
-
马贤才;
关庆润
- 《第六届全国佝偻病防治暨首届儿童骨健康促进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自1977年成立以来,对佝偻病进行了长期、大量、深入、系统地防治和科研工作。对我国小儿佝偻病的患病情况、发病因素、临床诊断、防治方法和基础理论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和科研成果,各地患病率明显下降,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开展了多项新技术。近年来,关于维生素D、钙磷代谢研究的进展使本病的防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出现了某些实际问题。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佝偻病防治和科研工作,现就我国佝偻病发病概况和防治研究进展总结。
-
-
-
王加义
- 《第六届全国佝偻病防治暨首届儿童骨健康促进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从出生到青年时期,女性的骨量从70g增长到2400g,男性的骨量从95g增长到3300g,儿童时期的骨骼发育是人的一生骨发育的关键时期.现代医学证明,更年期后患骨质疏松症的概率,主要取决于青少年期骨量的积累,骨量不足是骨健康不良的一个基本表现,少儿期的骨健康将影响人一生的骨健康。同时,包括小儿佝偻病在内的骨健康不良一直是影响我国婴幼儿与生长发育期少年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据统计,我国目前有20-30%的婴幼儿、生长发育期少年患有佝偻病、软骨病、骨关节炎等骨疾病,远高于发达国家,成为我国儿童的一个特色病,本文研究内容:一、儿童骨健康的概念,二、骨的营养,三、骨的发育与骨代谢,四、骨健康的危险因素,五、骨健康不良的表现形式,六、骨健康的评价,七、儿童骨健康的促进。
-
-
-
刘海平;
陈红兵;
吴锡芬;
张广毓
- 《第二届世界华人临床生化和检验医学大会暨第六届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骨碱性磷酸酶(BALP)是成骨细胞分泌的成骨性标志物,检测骨碱性磷酸酶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小儿佝偻病,并且骨碱性磷酸酶较成骨细胞分泌的另一标志物-骨钙素更能早期灵敏地诊断小儿佝偻病.近年来国内外普遍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血中骨碱性磷酸酶水平,来诊断小儿佝偻病.骨碱性磷酸酶还可作为佝偻病治疗的疗效指标,在治疗有效时,血骨碱性磷酸酶下降,其下降幅度与放射学骨恢复指标一致.有报道认为,骨碱性磷酸酶作为佝偻病疗效指标时较放射学指标更为敏感.
-
-
-